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2年以来,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538亿元,2002-2006年年均增长14.8%,增幅比GDP高1.2个百分点,按2000年价格计算,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3.2%,是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8.2%,比2001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9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9.8%。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9%,为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市场竞争力增强

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分别为2394和1375亿元,2002-2006年均分别增长20.0%和21.6%;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2442元/人,是2001年的1.6倍。

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8.8%,比2001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可比的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市场占有率上升。其中,化纤行业市场份额上升幅度最大,达20.4个百分点;塑料、工艺品、家具、纺织、印刷、橡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0个行业市场份额上升2-4个百分点;皮革、文教体育用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等7个行业市场份额上升1-2个百分点。目前,有16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在8%以上,如传统产业中的化纤、皮革、纺织、工艺品、服装、塑料、文教体育用品等占有率在15%以上,装备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在10%以上,这些行业在国内甚至国外市场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国企国资改革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全省在基本完成市、县(市、区)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逐步到位。2004年下半年起,我省积极推进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集团整体改制和优化重组工作有序开展。17家省属集团企业制订了改革方案,4家省属上市公司股改方案审核通过,33家下属公司批复改制。2006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比2001年减少30.8%,但是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80.7%、174.7%和170.6%。到2006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达到2.87万户,比2001年增长2.8倍,主营业务收入10215亿元,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分别为327和426亿元,2004-2006年均分别增长26.7%、19.9%和23.1%,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税金和利润增幅分别高出0.5、3.0和5.2个百分点。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

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74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3248亿元,重工业比重从2001年的47.8%提高到54.2%,提高6.4个百分点,霍夫曼系数(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84,比2001年的1.09下降0.25点。2002-2006年,重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0.8%和24.2%,高于轻工业2个和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06年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利润491.5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增幅比规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2002-2006年均增幅分别为29.1%、26.3%、25.8%和23.7%。2006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69亿元,是2001年的3.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7.75%上升到7.83%。

工业及其行业的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23个主要行业大类中,呈高度集聚的产业占52.2%,有一定集聚态势的产业占34.8%,各行业平均空间基尼系数从1999年的0.062上升到2005年0.072,上升16.1%。这一方面反映浙江工业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表明产业集群又有了新的发展。

四、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浙江工业以宏观调控为契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品牌经济建设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3-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0.2%,该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28%,成为各个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1年的86.7%上升到2006年的91.8%,上升5.1百分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当量值)为1.49吨标准煤/万元,远低于全国2.59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省区市处于先进水平。预计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约为7%左右。

科技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2003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47.1%。科技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增幅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3.4%,提高2.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3.7%。品牌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2006年,全省有89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了195个,继续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全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5件,增幅为历年之最。目前,驰名商标拥有量达145件,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

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迅速。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行业所占份额上升,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在比重分别比2001年提高2、1、1.3、0.7和0.6个百分点,而服装、纺织、饮料和皮革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容易被分割、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其总产值比重分别下降2.6、1.7、1.1和1个百分点。

五、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得到稳固

企业投资行为趋于理性,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从2002年的33.1%、2003年的38.1%回落到2004年的19.7%、2005年的2.8%和2006年的2.3%。过热行业生产和销售增速趋缓。规模以上工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从2003年的38.7%和46.6%、2004年的33.0%和52.8%回落到2005年的14.5%和29.4%,2006年的19.1%和28.9%。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得到控制。

企业应对政策和外部环境等变化的能力增强。对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制约的影响,企业能主动盘活存量,用足增量来发展生产。目前,全省已有若干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实现了零土地技改。对原辅材料大幅上涨,企业改变经营方式,通过联合采购、投标采购等方式节约成本。针对欧盟、美国的“设限”、“特保”等出口限制措施,许多企业能主动研究国际行情,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积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针对人民币汇率调整,企业也通过出口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利用福利庭结算方式将远期信用证转换为人民币和采用多种外币结算等各种方式保护自己。

工交处蒋晓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