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农业基础地位日趋稳固,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农业基础地位日趋稳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浙江省委、省政府结合浙江实际,采取了一系列确保粮食安全、减轻农民负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有力措施,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2006年,农业增加值为925亿元,比2001年增长17.1%,年均递增3.2%,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9%,比重比2001年下降3.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下降速度最慢的五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年均仅下降0.5个百分点,农业比重渐趋稳定。
种植业播种面积减速趋缓。在经历了1993、1994年的第一轮短期调整和2000-2003年的第二轮连续四年的大幅调整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2004年开始逐步趋稳,2002-2006年年均减少2.6%,比此前的五年减缓1.3个百分点,粮经种植比例从2001年的57.8∶42.2调整为53.5∶46.5。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从2004年的1428千公顷上升到2006年的1525千公顷,上升6.8%,蔬菜、果用瓜、药材面积分别比2001年增长7%、20%和32.1%,花卉苗木面积大幅增长2.1倍,油料、棉花、糖料播种面积随着价格波动,总体趋减,分别减少23.2%、34%和16.1%。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林业产值稳定增加,笋干、山核桃、油茶籽、板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增加。2006年,全省林业产值为86亿元,比2001年增长17.9%,年均增长3.3%;笋干、山核桃、油茶籽、板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实现了平稳增长。围绕生态省建设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继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已累计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1456万亩。启动了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完成了海防林和长防林工程营造林15万亩。实施万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阔叶林发展工程,营造了宽度20米以上的生物防火林带1228公里,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面积23万亩。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全省共创建绿化示范村795个,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157个。
畜牧业生产形势趋好。2002年以来的五年,虽然受到了禽流感、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等影响,但畜禽生产形势总体较好。2006年,全省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9%,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02-2006年,生猪和家禽饲养量年均增长1.2%和3.7%,肉、蛋、奶产量年均增长4.5%、0.7%和7.7%。规模饲养发展趋势明显,生猪和家禽规模户饲养量比重已从2001年的42%和47.1%上升到2006年的48.2%和68.1%。
渔业生产稳定,结构调整。近五年是我省渔业“调整、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按照“坚决压缩近海捕捞,稳健拓展远洋渔业,努力提升水产养殖,主攻水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休闲渔业”的渔业发展方针,积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深入开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生产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捕养结构改善。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91.4万吨,比2001年增长3.9%,年均增长0.8%,其中养殖产量164.1万吨,比2001年增长20.8%,年均递增3.9%。养殖与捕捞产量之比从2001年的28.7∶71.3调整为2006年的33.4∶66.6,五年中养殖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稳固
近年来,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排灌面积稳步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稳固。2006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为1426千公顷,比2001年增长1.6%,占耕地的89.7%,比2001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为1067千公顷,增长4.6%;机电排灌面积1057千公顷,增长1.0%。
实施“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等工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节约了农业用水。2003-2006年,全省投入近30亿元资金,完成了830余座库坝的加固,为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近几年的极端气候条件下,如2003-2004年的高温干旱、2004年的“云娜”强台风及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均无一垮坝失事,并在多次暴雨洪水中发挥了拦洪削峰、错峰作用。同时,位于城镇、村庄周边的水库,配套设施通过不断完善,周边环境不断得到美化绿化,加固后的水库成为了安全的休闲场所。至2006年底,全省在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中,累计建成长度已突破1万公里,完成土石方4亿立方米,绿化河岸面积20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0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建成的清水河道在提高河道泄洪排涝能力、增加河网调蓄能力、改善城乡河道水环境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有力促进了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现代农业迈开新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各类产业化组织个数、规模和带动农户数量均大幅增加,效益显著。据农业部门统计,2006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1.1万个,比2001年增长1.2倍,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5049个,增长1倍;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固定资产原值为573亿元,增长2.2倍;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780万户,增长1.6倍;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06亿元,增长2倍。
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2006年,全省全面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完善农民信箱功能,积极扩大用户群,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省政府提出的“100万注册用户”的目标。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行政村联络点建立率98%,用户达136万户。农民信箱已成为指导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的重要载体。
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上升。2006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293万千瓦,比2001年增长13.7%,年均增长2.6%。近五年全省机耕面积稳定在1000千公顷左右,占耕地面积的62%以上;机械收获面积797千公顷,年均增长6.0%;农业设施大棚数量217万只,年均增长8.8%;设施栽培面积116万亩,年均增长10.7%。
农业多样化趋势明显。近年来,全省各地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新型农业,农业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亮点纷呈:一是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都市农业的示范、农产品精加工、外向型窗口、休闲观光等;二是特色高效农业园区,其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产品特色建立示范园区;三是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据统计,2006年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区(点)1049个,总面积123.8万亩,总产值43亿元,旅游观光总收入2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2%、18.3%、26.0%、39.2%。这些新型农业,无论从概念还是从形式上均突破了传统耕作农业,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是走出了我省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03年全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至2006年,四年累计完成8236个村的环境整治,建立852个示范村,带来了村容村貌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较大变化,以及农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和干群关系的改善。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下山脱贫工作力度。2003年以来,全省欠发达县(市、区)累计下山移民达27万余人,其中2006年实现下山脱贫1.72万户、6.55万人。进一步健全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的机制,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据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和2006年欠发达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2002年以来是我省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全省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实现了由“单一突破”向“整体推进”的转变,由“城镇保险”向“城乡统筹”的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制规范”的转变,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形式多样、标准适宜、制度衔接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制度等。至2006年末,全省有233.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196万人,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有88.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87个县、市农村的全覆盖,提前完成了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工作要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902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6%。农村共有53.98万名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92%。全省从2006年起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全面推进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年末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为227.4和147.6万人,均居全国前列。
五、农村劳动力稳步转移,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农业劳动力稳步转移。2004年,浙江省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省财政每年补助经费在3亿左右。2004-2006年,全省累计有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各种途径的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平均超过一次以上。2006年全省共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183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5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0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82万人,有6万多名农村预备劳动力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均超额完成了年度培训计划。2006年末,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为732.9万人,比2001年减少252.2万人,年均减少50.4万人。从事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为31.8%,比2001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45.4∶29.9∶24.7转变成2006年的31.8∶41.1∶27.1。
农村居民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2003年跃上5000元(5431元)台阶,2004年再上6000元(6096元)台阶,2006年上了7000元(7335元)台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4582元增加到2006年的7335元,增长60.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9%,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实际增长速度比“九五”时期快2.3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平均每百个就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61.97人,比2001年增加3.05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6.25人,比2001年增加1.33人。加上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在稳步提高。
(浙江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 吴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