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绿色浙江”和生态省确定为浙江新的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五年来,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三废”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一、节能减耗取得初步成效,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2005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为0.895吨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0.6%,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为1.407吨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0.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下降。200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87,比2001年下降0.1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2005年全省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23,虽然比2004年要高,但比2001、2002、2003年分别下降了0.19、0.26和0.27。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2004-2006年,全省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8.9千公顷,比2001-2003年间的年均减少39千公顷少了20.1千公顷,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基建用地所占比重两年平均为78.8%,比2004年下降8.9个百分点,而改桑、林、茶、果园等农业用地占用的比重有所上升。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开荒围垦造地、宅基地复垦等途径努力新增耕地,全省连续多年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节约资源和资源再利用程度提高
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再利用程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的重要方面。2006年,全省水泥散装率达到66.4%,比2001年提高27.9个百分点,水泥散装率连续6年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名列第一。2003-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0.2%,成为工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占到全国的2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1年的86.7%提高到2006年的91.8%,五年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年均增长16.3%,比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年均增幅高3.7个百分点。工业重复用水率逐步提高。2006年,全省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48.4%,比2001年上升14.6个百分点。
三、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进程中,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以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以污染减排和治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取得重大进展。16个省级环保重点(准重点)监管区(在整治过程中增加了5个准重点监管区),目前已有7个实现达标“摘帽”。与此同时,各地也划定71个环保重点监管区进行重点整治,有效解决了一批区域性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
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初见成效。全省各级以编制实施流域污染整治规划为龙头,大力开展八大水系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几年来,主要突出了钱塘江、鳌江、杭嘉湖太湖流域运河水系的污染整治。2006年,钱塘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6.7%,比2004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鳌江流域,对平阳水头制革业的污染进行了全面停产整治,水环境质量已得到初步改善。杭嘉湖太湖运河水系,开展了统筹城镇环境污染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整治。目前,该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70%以上,生猪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全面完成治理,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全面推进。“811”工程实施两年中,对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和固废拆解等9个重点行业和710项重点工业污染整治项目,采取技术改造、关停转迁、增添治污设施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全省味精行业已全面完成污染整治,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域范围内全行业COD和氨氮指标达标排放;水泥行业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已拆除机立窑688台,剩余的17台年内也将全部拆除;电力行业在2005、2006两年内完成总装机容量为284.5万千瓦的现役机组脱硫工程。全省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258个,关停迁转企业1040家。在加强老污染源治理的同时,严格环保准入,加大新增污染的控制力度。2006年,全省共否决重污染项目2425项,查处未批先建和违反环保“三同时”项目2838项。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有新的进展。省委、省政府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全省开展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完成了339个存栏猪千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启动了杭嘉湖地区174个存栏猪50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成生态养殖小区451个。在农村垃圾处置方面,“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200个,30%以上的乡镇已建成垃圾中转设施。
四、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据2006年11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以87.1分的成绩,名列全国第一。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有所改善。2006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比2005年增加4.1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加12.4个百分点;其中瓯江、飞云江水质全部保持在三类以上,苕溪、曹娥江50%以上的断面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钱塘江流域省控水质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占66.7%;全省19个省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63.2%,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2.8%;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80%以上,其中温州、衢州、舟山、台州和丽水等市达到90%以上。
“三废”排放强度明显下降。2006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0.34%和0.12%,是全国9个“双下降”的省份之一。2006年与2001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下降28.1%,万元GDP的COD排放量下降50.5%,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4%,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51.8%。
五、环保基础设施加强
2002-2006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累计1114.4亿元。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80亿元,比2001年增长74.6%。2006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生态环保建设专项资金23.04亿元,比2005年增长25.3%,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截止2006年底,设区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25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2.9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6.9%。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已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7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80.4%;已建成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10座,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91.4%。环境监测监控和突发环境事件预警预防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6年底。全省已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1200套。“811”行动确定的6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0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将提前半年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建成。2006年,全省有390余家重点企业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效协调解决了浦阳江流域跨界污染、萧绍边界污染、新昌奉化边界污染等多起跨界污染纠纷,圆满处置了龙泉市龙鑫化工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运河余杭仁和段浓硫酸船倾翻等99起环境突发事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自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以来,全省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六、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06年,全省已累计创建了3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92个省级生态乡镇、46所全国绿色学校、10个全国绿色社区,共建成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49个,以及一大批省级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安吉县已成为国家首个生态县。生态创建工作遍及全省各地,进一步营造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