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增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跃上新台阶,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物质和精神生活殷实丰富。尤其是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建设新农村、发展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生活正以坚实的步伐向更加宽裕的全面小康迈进。

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10465元增加到2006年的18265元,增长74.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4582元增加到2006年的7335元,增长60.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9%。自2001年以来,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六年列上海、北京之后,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收入自1985年开始已连续二十二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2002-2006年是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幅比“九五”时期分别快5.7和2.3个百分点。与前几个时期相比,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和推动收入增长的因素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工薪收入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达到13016元,比2001年的7214元增长80.4%。工薪收入占家庭全部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61.5%。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1年的2226元增加到2006年的3646元,五年增长63.8%,平均每年递增10.4%,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51.5%。稳定的农业仍然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基础。2006年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收入人均1377元,比2001年增加387元,平均每年增长6.8%。五年中,农村居民来自农业收入的增加额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14.1%。居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是收入增长的助推器。城镇个体经营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1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14.5%,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172元,比2001年增长2.9倍,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3%提高到10.9%。2006年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1653元,平均每年增长10.4%。第三产业收入对全部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5.2%,比第二产业高10.4个百分点。投资理财等非经营性收入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亮点。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增长5.4倍,房屋租金收入增长4.7倍。2006年农村居民的非经营性收入人均659元,比2001年增长84.8%,年均增长13.1 %。

二、中高收入人群扩大

在居民收入总体增加的同时,多数家庭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低收入家庭比重下降,高收入家庭比重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的家庭比重由2001年的38.5%下降到2006年的12.7%;人均收入8000-20000元家庭比重由55.3%上升到55.9%;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家庭比重从6.2%迅速上升到31.4%。城镇低收入家庭自主就业增多,收入增长加快,2006年1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423元,与2001年的4019元相比,增长3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家庭比重由2001年的31.2%下降到2006年的12.9%,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家庭比重由5.2%上升到23.6%。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49元,比2001年增长67.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9%。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2元,比2001年增长65.6%,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36.3%下降到2006年的3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1.6%下降到37.2%。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由2001年的8.6%上升到2006年的11.0%,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支出比重从2001年的11.8%上升到2006年的12.5%。

城乡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生活变得更加殷实和丰富多彩。2006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1辆,基本上为近五年新购买的;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64.8台,比2001年增长2.2倍,其中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有50.2台;每百户摄像机拥有量6.2架,移动电话183部,分别比2001年增长1.4倍和2.1倍。2006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家庭用于购买文化教育、娱乐、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大件商品支出达1457元。2006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分别为55、68和137台,分别比2001年增长45.3%、45.4%和46.5%;平均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95部,移动电话135只,分别比2001年增长31.3%和2.8倍;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14台,比2001年增长6倍多,其中已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比重高达66.5%。

四、膳食结构更加科学,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居民膳食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由2001年的2888元增加到2006年的4393元,增长52.1%,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由2001年的1449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1元,增长47.8%。从食品支出构成看,粮食、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减少,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逐年增加。此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增加,在外用餐增多。2006年,城乡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分别达到1185元和296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97.2%和123.6%,农村居民的在外用餐消费支出已占到整个食品消费支出的13.8%,比2001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层次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表现在住房、汽车、旅游上。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购建房支出1951元,比2001年增长73.4%,房屋贷款增长3.1倍。购买家用汽车是城镇居民近五年来的另一消费热点,2000年城镇居民的汽车消费支出人均不到20元,2006年达到了977元,增长近50倍。团体旅游、参观游览等文娱支出由2001年的155元增加到2006年的445元,增长1.9倍。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低于城镇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居住和其他耐用消费品上。2001-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支出从300元增加到635元,增长111.7%,其中购买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支出58元,增长65%,购买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支出178元,增长102.9%。由于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增加,2006年农村居民相关的费用支出人均399元,比2001年增长125.4%。受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商品化的倾向较为明显,2002-2006年的五年中,农村居民人均累计用于购买商品房的支出515元。此外,休闲旅游消费也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在休闲旅游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多,2006年农村居民旅游支出人均27元,比2001年增长1.4倍。

五、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

改善住房条件是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建设部提出的小康住房标准就是“一户一套房,一人一间房”。2006年全省城镇半数以上的家庭已达到了小康住房标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2001年的20.3平方米扩大到2006年的26.4平方米,五年间增加6.1平方米。从农村看,经过多年的建房热,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已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区,2006年末,人均居住面积为55.6 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7.8平方米,从2006年住房质量看,96%是钢筋混泥土和砖木结构的住房,从配套设施看,有64%的家庭使用水冲式厕所,75%的家庭用上了自来水,近60%的家庭厨房使用液化气。

各种社会化服务业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城乡每一个角落,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分别达1946元和723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82.7%和75.6%。2006年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非商品性的支出占33.4%。

(浙江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 黄 程

浙江调查总队农村住户调查处 金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