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里,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群众体育迅猛发展,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全省体育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38.3%,共建有各级各类健身活动点24300多个,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0%。
一、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全面启动“小康健身工程”,群众体育在农村体育、全民健身联动和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以创建体育强县、体育强镇为抓手,农村体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省共有13个县(市、区)和 162个乡镇通过省级体育强县、强镇的检查验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参与创评活动的县(市、区)和乡镇共建有体育馆25座、各级文体中心123个,行政村篮球场3321个,乒乓球室(含室外)3289个,健身路径3972条,各级共投入建设资金5.8亿元。二是全民健身区域联动进一步扩大延伸。开展了“长三角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全省职工‘迎奥运’健身系列活动”、“百万老年人迎省运健身走”展示活动、千镇万村“1+1”球类活动。此外,成功举办了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省体育局系统首届职工运动会。三是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省本级用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各项工程专项资金2258万元,其中340万元用于“全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省份的工程建设补助。四是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质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启动了浙江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举办了多期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和国民体质监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近850余人次。新建绍兴、台州和衢州3个省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在台州举办的全省首届公务员体能测试大赛取得圆满成功。2002-2006年止,全省共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2398名,其中国家级88名、一级2214名、二级11100名、三级28413名。
二、竞技体育取得喜人成绩
顺利完成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省运会,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浙江运动员共获得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12枚及总分1291分的好成绩,其中1人2次创2项全国纪录,列金牌榜第六、奖牌榜第七、团体总分第八,创浙江全运会历史金牌数和总分数的新高,并创造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落户千岛湖。特别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取得了4金、1银、1铜和金牌数并列全国第三位的好成绩,创造了浙江省在历届奥运会上参赛人数、金牌数和奖牌数最多的纪录。2002-2006年,共举办了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国际女排大奖赛和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等全国性以上体育竞赛118项次,全省性竞赛321项次。共取得世界冠军56个、亚洲冠军93个、全国冠军407个。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3个“全国最佳赛区”。进一步抓好11所国家级、10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所省级单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合理调整了全省业余训练布局。
三、加强体育产业的基础性工作,竞赛市场的拓宽有新突破
协助国家体育总局在宁波市开展体育服务认证的全国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即将正式授牌。继续开展全民健身工程体育彩票宣传试点工作,全年投入40万元作为体彩宣传补助经费拨至获奖市、县。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安全有序,2002-2006年的总销量为101.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2006年的销量达到32.5亿元,创历史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