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港携手 共创辉煌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1997年以来,正是浙江经济开始腾飞的时期,全省生产总值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6年与1996年相比,人均GDP从1149美元快速上升到3975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并向更加宽裕的全面小康迈进;对外贸易额从125.4亿美元扩大到1391.5 亿美元,增长10.1倍,年均增长27.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5.2亿美元扩大到88.9亿美元,增长4.8倍;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从72.9万人次上升到427.3万人次,增长4.9倍;对外劳务承包与工程合作完成营业额增长10.8倍。十年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加入了WTO,浙港两地共同携手抗击非典,迎来了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随着“香港浙江周”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的开展,两地经贸关系的互补和互接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目前香港是浙江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第二大对外投资地区、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入境旅游者来源地。除经贸方面的合作外,两地在文化、教育、科技、新闻等领域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相互投资,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改革开放初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港商纷纷投资中国内地,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起飞的第一股助推力。成立于1980年的浙江省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就是港商投资的,这家投资总额为45.1万美元的港资企业拉开了浙江利用外资的帷幕,开创了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纪元,浙江经济从此借力高飞,引进了先进技术,缓解了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提高了加工能力,增加了社会就业,促进了产业升级换代。1997-2006年累计,全省共引进港商投资企业8688家,合同港资314.5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34.1%和38.7%;港资实际到位156.8亿美元,占39.1%。企业个数、合同外资以及实际外资等均居各国家(地区)来浙投资首位。同时香港也是我省中资企业投资的重点和密集地区,成为中资企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窗口和桥梁。

1.港资企业逐步做大做强。与回归前相比,港商投资浙江的企业规模明显扩大,平均每个项目合同港资额从1996年的240.8万美元快速上升到2006年的578.7万美元,增长了1.4倍,目前已经注册投产的总投资3000万以上的港资大项目1480个,占总项目的42.9%,比全省大项目平均比重高7.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就是由香港机场管理局和浙江省机场管理公司等单位共同投资15.5亿美元于2005年4月成立的,香港机场管理局通过增资入股的方式取得公司35%的股份,使得萧山国际机场成为我国内地首个整体合资的民用机场;列我省外商投资企业第二大规模的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也是浙港合资的,总投资14.3亿美元,注册资本4.8亿美元,其中港资1.2亿美元。

2.投资领域以第二产业为主。至2006年底,全省共批准香港在浙投资企业15282家,合同利用港资402.8亿美元,实际利用港资175.8亿美元。其中已有7353家港资企业在浙注册开业,注册资本288.2亿美元,注册港资200.2亿美元,目前在浙港资企业注册港资的一、二、三产比例为0.6∶76∶23.4,其中制造业企业6313家,注册港资145.5亿元,比重分别为85.9%和72.7%,分别占我省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35.6%和37.5%。

3.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教育、住宿餐饮等行业受港商青睐。CEPA的实施降低了港商到内地投资的门槛,扩大了开放领域,进一步激发了香港优势行业如管理咨询、物流、仓储、分销、运输、金融等投资商的热情,为浙江经济加速发展增添动力。目前在浙第三产业港资比重(23.4%)比全省第三产业外资比重高出3.3个百分点。其中已有74家交通运输业港资企业注册投产,占该行业外资总数的52.1%,包括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杭州国益路桥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沪杭甬高速公路等,总投资27.3亿美元,注册资本12.4亿美元,其中港资5.6亿美元,分别占该行业外资总数的58.2%、59.2%和54.7%,即全省交通运输业的外资企业有一半以上是香港投资的。包括UT斯达康通信、浙江移动通信等大型IT企业在内的信息传输业,港资企业已有68家,其投资总额、注册资本、注册港资等均占该行业外资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另外,香港恒生、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在浙江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4.港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据对5659家港资企业统计,2006年这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28.2亿元,利润224.8亿元,上交税金163.2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利税685.6万元,比同期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三成以上。部分大型港资企业,如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已经迈进了利税超百亿大户的行列。

5.香港也是浙江企业投资的重点和密集地区。香港是浙江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较早也是最主要目的地之一。至2006年底,全省共批准在香港投资的机构184家,其中绝大多数为贸易性机构,投资总额2.4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3亿美元,居我省境外投资国别(地区)第2位,仅次于美国。这些企业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营销网络,为增进浙江企业与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起到了窗口和桥梁作用,同时也扩大了自身实力,提高了知名度。

6.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多种渠道的融资。截至2007年4月底,浙江共有20家企业在香港联交所实现首发上市(累计上市22家,其中镇海炼化、中程科技已退市),通过首发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达186.1亿港币。其中,沪杭甬高速、宝业集团、浙江玻璃以H股的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网新兰德、屹东电子、展望控股、永隆股份、浙江世宝以H股的方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友佳国际、卡森国际、申洲国际、华鼎控股、绿城中国控股、奥普集团、金达控股、海天国际、银泰股份以红筹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新利电子、友成控股、捷丰家居以红筹方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这些企业治理规范、经营稳健、运行良好,在香港资本市场中逐渐树立起了“浙江板块”的良好形象。

二、贸易往来源远流长

香港是我省自营出口最早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对香港的出口额曾一度占全省出口总额的七成左右,出口商品以香港本土消费的粮油食品及土畜产品为主,如活猪、火腿、鸡蛋等。之后香港一直担当着内陆与全球货物贸易的桥梁角色,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贸易港之一。随着我省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拓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香港在我省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以前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下滑到第四位。

1.贸易额稳步增长。1997-2006年累计,浙港贸易额达到202亿美元,年均增长12.7%,占同期全省贸易总额的3.7%。其中出口176.6亿美元,进口25.3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3.1%和9.2%。

2.CEPA成果初露头角。CEPA在货物贸易方面的核心是尽快实行零关税。从2004年1月1日起,对香港有较大实际利益的273个税目(2005年调整到713个税目)的香港原产货物,进入内地市场实行零关税,产品包括部分电机及电子产品、塑胶产品、纸制品、纺织及成衣制品、化学制品、药物、钟表、首饰、化妆品及金属制品等。其他香港原产货物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实行零关税。2004年10月18日,香港钟表厂商协会出面在内地开设的首个零关税港品专卖区——香港名表馆,在浙江杭州解放路百货商店新世纪商厦正式营业,面积为80余平方米,引入了10余种产自香港、享受零关税优惠的钟表品牌,专卖区内的手表都由香港方面直接空运过来。

3.对香港进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浙江对香港进出口贸易的历史体现了浙江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出口商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副土特产品为主到90年代向纺织服装、轻工业产品为主转变,进入新世纪后,又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过渡。2006年浙江对香港的出口额为36.0亿美元,其中手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零附件等机电产品16.4亿美元,占45.6%,比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高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8亿美元,占2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5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类出口比重30.8%,比1996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从香港直接进口3.3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1.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7个百分点;进口高新技术产品0.9亿美元,占27.3%,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个百分点;进口初级形状塑料0.4亿美元,占12.0%,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

三、服务贸易往来初具规模

除了服务业领域的港商投资热情高涨以及货物贸易稳步发展之外,浙港两地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扩大,特别是旅游业和承包劳务等方面。

旅游业是构成香港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素有“购物天堂”、“东方明珠”之美誉,同时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浙江也给香港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随着两地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以及浙江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来浙考察、经商、观光的港人以及到香港旅游、购物的浙江人迅速增多。特别是2004年以后,遭受非典重创的两地旅游业在CEPA精神的指引下,本着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万名港人游浙江”和“浙江公民香港自由行”等活动,在旅游产品更新、旅游信息交流、旅游宣传促销和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尤其在旅游互动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浙江成为香港旅游者选择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香港也是浙江游客的向往之地。1997-2006年的十年间,香港来浙江的游客达290万人次[1],占同期来浙入境旅游者人数的14.9%,年均增长16.9%,其中2006年接待香港来浙旅游人数60.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34.2%,仅次于台湾游客人数,为浙江入境旅游第二大客源地。2006年,浙江省旅行社组织的赴香港旅游的游客达15万人次,占全省有组织出境游客数的一半左右,这中间还不包括越来越多的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到香港旅游的浙江人。

2005年开展的“香港浙江周”活动中,两地通过开展以服务业为主题的旅游板块对接活动,更深层面地加快两地在优质旅游服务、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借鉴、信息交流和引进多方资源等方面的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浙江旅游业快速、有序、健康发展。2006的“香港·浙江旅游活动周”上推出了“06'精彩香港旅游年”和“06'山水浙江旅游年”等大型推介会活动,受到了两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浙港劳务合作从小到大,为经济合作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渠道。目前香港在浙江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中居第三位,包括香港海杰德房产、香港东涌站三期工程、长沙湾工程、赤柱后续工程、青衣工程在内的一大批浙江人建造的工程项目拔地而起,为美丽的东方明珠增添了一抹亮色。

贸易外经处张卫)


[1]其中1997-1999年的数据包括少量澳门来浙旅游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