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一定增长,消费平稳增长,出口需求扩大,财政、企业和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统筹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市场价格有所上涨。预计全年我省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季度,浙江生产总值为38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115.8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633.7亿元,增长16.2%,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幅同比提高0.6和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幅回落2.8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春粮播种面积增加。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831千公顷,比去年下降2.9%。春粮播种面积156.5千公顷,增长3.4%,连续3年保持增长,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长7.7%。经济作物中,药材、果用瓜和花卉苗木面积分别增长4.5%、1.3%和1.7%,春季蔬菜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油菜籽播种面积189.6千公顷,减少11.2%。全年粮食作物面积有望继续增加。据2007年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长1%,其中,粮食面积预计增长2.1%;经济作物面积增多减少,蔬菜、果用瓜、花卉苗木、甘蔗分别增长1.9%、6.0%、0.7%和1.8%,油料、棉花面积分别减少9.3%和2.9%。畜牧业生产稳中趋好,一季度肉类总产量52.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6%,生猪出栏增长3.9%,规模户生猪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41.6%,比重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家禽存、出栏分别增长19.8%和4.3%。渔业生产增长,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89.1万吨,增长4.1%,其中海洋捕捞增长5.4%,海水养殖下降0.4%,淡水产品增长5.7%。
2.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一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9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3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6%,增幅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销售产值6861亿元,增长26.1%,其中出口交货值1813亿元,增长26.5%。产销率为9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增加值分别增长19.5%、21.9%和24.1%,均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25和759亿元,增长15.1%和19.6%,重工业增幅高出轻工业4.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及电子设备、金属制品、仪器仪表等7大类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376亿元,增长28.8%,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25.9%),木材加工、家具、化学、化纤、橡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8个行业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30.3%、31.8%、38.7%、40.5%、30.6%、28.9%、55.7%和34%,食品制造(20.3%)、服装(21.1%)、塑料制品(23.3%)、工艺品(24.2%)、电力热力(20.3%)和水的生产和供应(20.9%)等6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在20%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和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3.7%和32.4%,增幅同比提高27.6和3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930亿元,增长44.5%,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19.6%,新产品产值率为13.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3.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房地产和旅游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6.5%,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1.7%上升到41.9%。全社会铁、公、水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和11.1%,增幅同比提高4.7和6.6个百分点,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4%和16.4%。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96亿元,增长26.7%,增幅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批零贸易商品销售总额5123亿元,增长11.6%,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商品房屋销售额370亿元,增长52.1%。接待入境旅游者98.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亿美元,分别增长18.1%和24.2%,接待国内旅游者4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8亿元,分别增长21.8%和23.4%。
(二)投资增速趋缓,消费平稳增长,进出口增势强劲
1.投资增速趋缓,投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增幅同比回落3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900亿元,增长14%,所占比重达69.5%,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 1209亿元,增长9.5%,增幅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工业及制造业投资保持一定增长,三产投资增长较快。工业投资563亿元,增长5.2%,其中制造业投资483亿元,增长9.7%,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2.8和15个百分点,但比1-2月回升4.3和5.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信及电子设备投资分别增长38.6%、50.6%、40.7%和30.9%,服装(41.4%)、饮料(25.4%)、木材加工(31.9%)、化纤(45.2%)等优势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增长64.8%,投资总量最大的纺织业投资60.5亿元,增长6.1%。而国家重点调控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抑制,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分别下降12.5%、18.4%和10.7%。第三产业投资641亿元,增长13.7%,增幅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1.1%提高到53%,若扣除房地产业,三产投资增长7.7%。铁路和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1和9.6倍,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邮政、软件、科研和技术服务、银行业投资分别增长1.1、1.8、1.2、1.4、1.4和2.3倍,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艺术、教育等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8.2%、11.4%、13%和2%。
房地产投资增幅继续回升。一季度,全省房地产投资31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3%,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全年提高18.1和12.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幅出现较大回升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基数较低、土地购置费大幅增长以及施工面积增加等。去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仅增长2.2%,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土地开发面积在连续3年下降后出现较大回升,一季度土地开发面积29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1.5%,土地购置费达93.2亿元,增长21.1%,而去年同期分别是下降11.2%和3.6%,土地购置费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29.2%;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3亿平方米,增长13.5%。住宅投资出现回升,商品房销售明显好转。住宅开发投资增长22.7%,增幅提高18.1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增长11.6%,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5%,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更是增长2.3倍。今年以来,宁波、温州、舟山和丽水市的商品房销售明显好转,品质好的楼盘较为畅销,杭州、绍兴销售情况也有好转迹象,使全省商品房销售出现了转机。一季度,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6.4%和52.1%,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7.6%和17.3%,空置面积增幅从去年同期的1.3倍下降至55.1%。11个市的房地产投资均保持增长,温州(48.1%)、绍兴(42.6%)、丽水(36.7%)、湖州(35.9%)、嘉兴(33.5%)5个市增幅均在30%以上,宁波(15.3%)、金华(11.7%)、衢州(11.1%)、台州(7.2%)、杭州(4.6%)、舟山(1.9%)保持了一定的增幅,义乌投资11.2亿元,增长18.5%。
2.市场消费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实际增幅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零售额169.2亿元,增长16.1%,增幅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零售额为508.1亿元,增长14.9%,略低于城市市场0.8个百分点。节日消费热点明显,吃、穿、用商品全面增长。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统计,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6%,日用品类增长25.2%,化妆品类增长23.7%,金银珠宝类增长32.4%,电子音像制品类增长34.2%,家用电器类增长19.4%,家具类增长65.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8.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8%,汽车类增长21.4%。
3.进出口增长强劲,利用外资结构改善。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为36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4%,其中进口106.7亿美元,出口261.9亿美元,分别增长38%和28.9%,进口增幅同比提高25.1个百分点,高于出口9.1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进出口增幅比全国(18.2%和27.8%)高出19.8和1.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55.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54%下降到33.4%。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为198.7和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和25.1%,机电产品和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113.9和25.7亿美元,增长35.5%和18.2%;纺织、服装出口69.4亿美元,增长18.4%;家具、电话机、鞋类、农产品等商品出口分别增长38.5%、14.6%、17.8%和11%,船舶出口增长70.3%。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是出口的主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01.2亿美元,增长29%;集体和私营企业出口119.7亿美元,增长38.5%。
一季度,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15个,合同利用外资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2%,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18.8%。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3家,比去年同期减少23家,投资总额57.7亿美元,合同外资29.1亿美元,分别增长4.4%和6.0%,占总数的89.5%和88%,比重分别提高4.4和6个百分点,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其中新批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0家,增资重大项目13家,同比分别增加1家和7家,投资总额20.2亿美元,合同外资7.9亿美元,分别增长6.6%和7.6%。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占总数的69.9%和66.5%,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合同外资9.5亿美元,增长26.6%,实际外资6.8亿美元,增长37.5%,分别占外资总数的28.8%和32.3%,比重同比分别提高6.3和4.4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分别增长2.5和1.5倍。
(三)三大收入均较快增长
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一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84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0.8亿元,增长25.6%。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9.7%、17.8%和23.6%,房产税和契税分别增长34.2%和4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4亿元,增长14.3%。
2.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经济效益继续好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510.5和2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2%和30.4%,增幅同比提高10.4和11.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5,同比提高6.9个点。7项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5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37个大类行业中,石油加工、化纤、水泥、黑色金属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4倍、2.5倍、8倍和95.8%,4个行业对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拉动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木材加工(76.7%)、食品加工(55.9%)、造纸及纸制品(44.8%)、金属制品(31.8%)、专用设备(38.5%)、交通运输设备(36.6%)等7个行业利润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食品制造、化学、通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和电力等7个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9.4%、24.2%、23.3%、18.1%、29.4%和20.5%,利润总量较大的(10亿元以上)纺织、服装、烟草、塑料制品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3.9%、12.8%、15%和13.4%。11个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普遍上升,其中衢州(161.2)、湖州(179.6)、宁波(142.6)、丽水(138.4)、绍兴(148.1)和舟山(133.5)上升较快,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9.0、17.7、13.6、12.3、9.9和9.6点。
3.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实际增幅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75元,增长12.8%,实际增长11.1%,实际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720元和1475元,分别增长7.8%和13.8%,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2%和48.2%。财产性收入虽然所占比重不高,但增长较快,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34.1%,农村居民股息和红利收入增长32.9%,租金收入增长16.2%。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19.6%,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四)统筹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
1.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3.3亿元,增长28.8%。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人民币贷款为1098亿元,增长21.5%,新增82.8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547亿元,新增158.7亿元,同比多增24.7和49.5亿元。全社会农村投资360亿元,增长12.2%,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3.4个百分点。
2.地区发展的均衡性有所增强。今年以来,舟山、衢州、金华、湖州等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杭州、绍兴、宁波等市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一季度,舟山、衢州、金华、湖州四市GDP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14.2%、14.9%和15.2%,分别居全省第1、7、3、2位,杭州、绍兴、宁波、温州、台州、嘉兴和丽水分别增长14.6%、14.4%、14.2%、14%、13.9%、13.5%和11.2%。总量最大的杭州市与最小的舟山市之间GDP总量的差距倍数从去年同期的10.5倍缩小到10.4倍。舟山、衢州、金华、湖州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21.4%、22%、20.7%和21.2%,增幅分别居第2、1、4、3位;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0.2%、17.6%、3.8%和8%,居全省第1、3、9、6位,温州、杭州、绍兴投资分别增长25.8%、16.2%和13.5%,居第2、4、5位。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前5位的依次是舟山(38.2%)、湖州(37%)、宁波(33.4%)、丽水(31.5%)和温州(29%),衢州、金华两市分别增长19.1和19.4%。
3.就业形势较好,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一季度末,全省城镇单位(不包括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568.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2.9%,新就业人员达21.4万人,同比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7%,比去年同期下降0.15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季末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87.2万人,比去年末净增22.8万人,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62.7、660.2、522.2和402.6万人,分别比去年末净增32.1、56.2、17.8和19.8万人。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省有243.1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202.7万人,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有92.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2、6.5和4.4万人。
4.政府对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支出力度加大。一季度,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会事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29.1%、47.1%和33.5%,大大快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14.3%的幅度,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2.7%、13.4%、7.4%。
(五)存款增长平稳,贷款增长较快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8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新增存款1818.6亿元,同比少增80.5亿元。储蓄存款达11819亿元,增长16.5%,同比多增21.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2524亿元,增长23.3%,新增贷款1766.2亿元,同比多增480.7亿元。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第二产业新增贷款930.3亿元,占全部新增额的52.7%,其中制造业新增贷款797.3亿元,占45.1%,比重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增长30%,其中工业、商业和农业贷款分别增长33.1%、27.4%和21.5%,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个体贷款分别增长21.2%、33%和73%,中长期贷款增长19.7%,增幅低于短期贷款10.3个百分点,技术改造贷款下降3.6%。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据企业景气调查,一季度融资景气指数为117.5,比去年同期上升4.8点,认为融资“困难”的企业仅占10.5%,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11.7,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季度上升11.3和6.2点。从个人消费信贷看,增长较快,3月末贷款余额已达2853亿元,同比增长24.7%,一季度新增221.8亿元,为去年同期和全年的5.7倍和58%,同比多增18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新增124.3亿元,为去年同期和全年的2.8倍和62%,同比多增79.4亿元;个人其他消费贷款新增76.8亿元,而去年同期是减少4.57亿元。
(六)市场价格有所上涨
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8%,涨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8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5涨3跌态势,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4.5%、4.5%、2.3%、1.9%和1.4%,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4个百分点,再度成为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拉动0.6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交通和通讯、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3.7%、0.5%和0.2%。1、2、3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1.2%、1.7%和2.5%,呈现逐月上升态势。
2.农资价格转降为升,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一季度,全省农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5%,去年全年是下降0.4%。10大类农资价格9升1降,产品畜、农用机油、农用手工工具、农业生产服务、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机械化农具、饲料、农药及农药械、化肥价格分别上涨11%、10%、9.7%、6.9%、5.1%、1.7%、0.8%、0.2%和0.2%,半机械化农具价格下跌1.1%。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3.5%和5.2%,出厂价格中,涨幅较大的是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上涨26.6%,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农副食品加工、水的生产和供应价格分别上涨21%、8.5%和8.4%,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价格仍居高位,比去年同期上涨30.7%。
3.房价继续上涨。一季度,全省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3%,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价格上涨4.9%,住宅类二手房价格上涨3.7%;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4%,物业管理价格上涨1.4%,土地交易价格涨幅较大,比去年同期上涨29.3%。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四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2.9%、4.5%、4.8%和0.5%,均低于全国同期涨幅(5.6%),在全国70个城市中分别居第59、39、37和68位。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制造业投资增幅回落较大,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下降,导致投资增长乏力。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对限额以上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69.6%下降到40.7%,30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投资增幅下降,除前述的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3个行业投资下降外,印刷(下降30.8%)、烟草(下降27.4%)、化学(下降25.9%)、橡胶(下降32.2%)、工艺品(下降26.1%)等5个行业降幅较大,石油加工、食品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等3个行业投资分别下降15.1%、7.8%、2%。基础设施投资312.9亿元,下降7.7%,而去年同期是增长8.3%。9大类基础设施投资中有5类投资下降,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下降18.3%,由于电力投资的高峰期已过,电力投资降幅较大,电力和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2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体育设施、卫生设施投资分别下降16.1%、84.7%、11.1%、16%。全省新开工项目大幅下降,从去年同期的3111个减少到2388个,减少723个,减幅达23.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7.2%,而去年同期是分别增长48.1%和48.7%,新开工项目仅占施工项目的18%,比去年同期30.3%的比重下降12.3个百分点。特别是电力、交通、钢铁等一批大的投资项目相继竣工,而新的重大项目没有跟上。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68个,比去年同期减少60个,减幅达26.3%,大项目储备明显不足,将影响到下阶段投资的增长。
2.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在全国的位次后移。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87.1%上升到87.3%。管理费用增长22.7%,财务费用增长30.6%。企业用工成本和社会保障支出继续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24.6%,高于从业人员人数增幅18个百分点。应收帐款过多,季末应收帐款净额已达3463亿元,同比增长22.5%,相当于这些企业同期银行贷款余额的52.8%,部分货款已难以收回。企业亏损37.8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0.9%,增幅同比回升2.3个百分点。效益综合指数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与全国的差距却继续扩大。1-2月从去年同期的21.7点扩大到44.6点,在各省(市)的排名也由第27位下滑到第30位。7项效益指标中,差距较大的是成本费用利润率,我省为4.48%,仅为全国6.52%的68.8%,总资产贡献率9.6%,为全国12.2%的78.6%,特别是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仅78957元/人,为全国124891元/人的63.2%,上述3项指标分别影响总指数7.7、4.9和27.8点。我省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掉到全国末位,有客观上的一些因素,如全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人均装备程度低,导致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省是典型的轻型加工省份,加上近几年投资增长加快带来需求结构变化和全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一般来说,轻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比重工业低,对轻工业比重较高的我省影响大于其他省份;同时,我省工业企业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导致成本增加较多。但另一方面,浙江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要素成本上升、需求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社会责任等,都对提高我省工业经济效益带来严峻挑战。
3.居民消费意愿不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6%,扣除价格因素下降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增长5.9%,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5%,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幅同比分别回落7.8和3.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仅为54.9%,同比下降13.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支出增长较慢,有短期的原因,从城镇居民来说,一是今年一季度股市热,居民购买有价证券支出增长2倍,高出去年同期66.4个百分点。二是购车支出下降,城镇居民人均购车支出同比下降52%,直接影响消费支出下降4个百分点。三是由于买房购车家庭增多,还贷压力增加,一季度居民还贷利息支出增长30.2%,影响日常消费行为。从农村居民来说,一是建、购房热减退,一季度购买商品房和建材支出分别下降7%和24.3%。二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减少,同比分别下降30.3%和6.5%。但从长期看,居民消费支出较慢,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1996-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4.5%和26.9%,而同口径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和8.6%(未扣除价格因素)。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和工业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6%和36.8%,同口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8%和12.8%。与此同时,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大大增加了居民即期支出和预期支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又强化了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形成。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净存入储蓄款1445元,增长32.6%,同比多增355元,若将此多增储蓄款用于消费,将拉动消费支出增长8.8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增幅较快,占总支出比重上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长17.2%,其中养老金支出增长16%,住房公积金支出增长18%,医疗基金增长21%。
4.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今年以来,价格上行压力增加,无论消费价格、农资价格、工业品价格,还是房地产价格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上涨,虽然价格涨幅仍在可控幅度之内,但是价格上涨会给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使城乡居民增加了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特别是加重了恩格尔系数较高的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负担。3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高达6%,为2005年4月以来最高,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主要集中在粮食、食用油、蛋类、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液体乳及乳制品等产品,一季度,这些食品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3.9%、21.2%、18.7%、14.3%、2.4%和2.3%。二是农资价格的转降为升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农用机油、农用机械价格的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压力;受暖冬天气的影响,今年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增加将给农药价格带来一定的上涨压力,也将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增效。三是原材料购进价格的继续上涨使工业企业的成本上升压力依然存在,一季度9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全线上涨,除纺织原料外,其他8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均在2.6%以上。四是油价、水价、电价的政策性上调仍存在可能性,也将影响到价格运行的稳定性。
5.土地、劳动力制约更加突出,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较大。受土地资源有限和国家加大对建设用地的监控力度的双重影响,今年建设用地需求和实际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后土地使用成本更高,提高了投资成本,对招商引资带来一定影响,也加剧了资本外流和产业转移。不少地方出现招工难,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技术型工人的紧缺问题尤为突出。据全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以来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持续走高,技术工人尤为明显,2006年四季度全省求人倍率为1.67倍,有各技能等级及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均在2.2倍以上,最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3.48倍。企业技工紧缺、高素质人才难招难留已成为继土地制约、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后又一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我省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认为招工困难的占17.5%,比上年上升6.4个百分点;认为招工比较容易的企业占16%,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招工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服装、皮毛羽、文教体育用品、纺织、仪器仪表等行业,这些行业中认为招工困难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2.6%、26.3%、23.0%、22.3%、21.3%。从市县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温州市许多企业对用工问题有三“怕”:年初怕招不到人,开工后怕员工变动频繁,年终怕员工回家过年。义乌市也反映招工难已经对该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许多企业因缺少工人而完不成订单。各地反映,要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任务仍存在较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时间内不可能马上见效,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短时期内仍会延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还需一定时日,且我省面前尚处于重工业加快发展、比重提高的时期,能源消耗总量将随着重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张而继续增加,单位能耗持续下降难度较大。
三、对2007年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和预测
从世界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及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为我省对外贸易扩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1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均将增长4.9%,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分别增长7.2%和7.7%,持续强劲增长的大局基本已定,其总裁拉托近日也预测世界经济有望实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繁荣的连续5年增长期。从全国的情况看,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季度国民经济呈现加快运行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8.3%、23.7%、14.9%和27.8%,其中投资增速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M1、M2分别增长19.8%和17.3%,M0增长16.7%,加快6.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6.6%和12.1%,增幅同比明显提高。浙江作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正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特别是“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为今年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浙江经济基本延续了去年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向好。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9.2和148.8,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0.7和15.7点,预计二季度进一步上升至154.1和160.4。产品订货形势较好,认为订货较少的企业仅占15.7%,不少企业反映出口订单充足,但生产能力跟不上。企业信心和活力增强,对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浙江经济自身特征所具有的局限,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会对今年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出口增长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可以看出,影响经济运行向上行和向下行的两种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相对胶着状态,相当长时期内不易打破。预计全年我省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全年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
(王 杰 傅吉青 俞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