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额在世界排位从1978年的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占国际贸易的比重超过了7%。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与此同时,贸易顺差剧增,引发了更多国际贸易摩擦,也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升值压力。贸易顺差过大成为近期对外贸易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时强调:“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这是多年来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预示着中国外贸战略的重大调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对外贸易工作的着力点是:“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在《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把“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作为“十一五”规划的调控目标之一。
浙江作为贸易顺差大省(仅次于广东省,2006年贸易顺差总额居全国第2位),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市场结构、贸易主体等既有与全国共性的方面,也有自身独具的特性。巨额贸易顺差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也有内在因素的影响。理性、辩证地看待贸易顺差,有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提高。
一、浙江省贸易顺差结构特点
1.对外贸易出多进少的格局长期存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从1986-2006年浙江省与全国贸易差额发展趋势对照图中可以看出,我省贸易差额的走势与全国不尽相同,对外贸易出口大于进口的格局长期存在,并且贸易顺差总额持续扩大。即使是在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及汇率双轨制并轨等多种因素引起全国贸易逆差达到122.2亿美元,当年我省也实现贸易顺差19.1亿美元。2004年我省贸易顺差总额达到310.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额的96.9%。2006年全省贸易顺差626.4亿美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占全国总额的35.3%。
2.贸易顺差集中在一般贸易。全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方式,而我省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贸易顺差也集中在一般贸易。2006年我省一般贸易顺差558.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占贸易顺差总额的比重高达89.2%,占全国一般贸易顺差的67.2%。一般贸易顺差是加工贸易顺差的4.5倍,而全国一般贸易顺差仅为加工贸易顺差的44.0%。
表1 2000-2006年浙江省贸易顺差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
进出口总额 | 278.3 | 328.0 | 419.6 | 614.1 | 852.1 | 1073.9 | 1391.5 |
其中:出口 | 194.4 | 229.8 | 294.1 | 415.9 | 581.5 | 768.0 | 1009.0 |
进口 | 83.9 | 98.2 | 125.5 | 198.2 | 270.7 | 305.9 | 382.5 |
贸易顺差 | 110.5 | 131.6 | 168.7 | 217.8 | 310.8 | 462.2 | 626.4 |
其中:一般贸易 | 101.2 | 119.0 | 156.7 | 205.7 | 300.9 | 416.5 | 558.8 |
加工贸易 | 17.6 | 21.8 | 24.8 | 33.1 | 46.0 | 81.2 | 124.4 |
全国顺差 | 241.1 | 225.5 | 304.3 | 254.7 | 320.9 | 1018.8 | 1774.7 |
3.对主要贸易伙伴均为贸易顺差。欧盟、美国、日本、香港是全国也是我省的四大贸易伙伴,全国对这四大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呈现“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集中在欧美以及中国香港(主要为转口贸易),2006年对这三地的贸易顺差超过3800亿美元,远大于贸易顺差总额,同比增长28.3%,即使是欧美两地的顺差也超过了贸易顺差总数;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盟等则是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2006年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高达240.8亿美元,对日本、韩国、台湾、东盟四地的逆差比上年增长13.2%。而我省对这四大贸易伙伴均为顺差,相对集中在欧盟、美国,2006年顺差分别达到204.8和191.0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63.2%;对日本顺差17.7亿美元,比上年略有下降,对香港顺差32.6亿美元,增长35.1%。贸易顺差过大且过度集中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1995~2006年,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2002年起我国连续5年成为美国337调查涉案最多的国家;2006年,涉华案件数占美国发起案件总数的39%。2006年,全球共有25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其中我省遭遇国外两反两保、337调查和打火机CR案共53起,直接涉案4.6亿美元,涉案数居全国之首。
4.各经营主体全面顺差、相对集中。从外贸经营主体的构成来看,全国呈现“二顺一逆”的格局,即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其他企业)表现为大额顺差,国有企业则表现为贸易逆差。2006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贸易顺差分别为912.1和1201.5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51.4%和67.7%,比上年增长60.9%和63.3%;而我省则表现为“全面顺差、相对集中”的格局,无论是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甚至是个体外贸经营者,均为贸易顺差,相对集中于民营企业。2006年我省民营企业实现贸易顺差341.2亿美元,占总额的54.5%;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实现顺差186.4和98.2亿美元,分别占29.7%和15.7%。
5.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长期逆差,高新技术产品由逆差转为顺差。我省与全国的贸易顺差商品构成基本一致。2006年我省工业制成品出口964.4亿美元,实现顺差661.8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实现贸易顺差300.1亿美元,占顺差总额的47.9%;随着“科技兴贸”、“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等一系列外贸发展战略的出台,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差额由2004年以前的逆差转为顺差,200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1.7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初级产品进出口除个别年份外均保持贸易逆差,2006年我省初级产品实现贸易逆差3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5%,这与我省的“资源小省、加工大省”的经济格局相符。
表2 2000-2006年浙江省贸易顺差商品构成表
单位:亿美元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
顺差总额 | 110.5 | 131.6 | 168.7 | 217.8 | 310.8 | 462.2 | 626.4 |
其中:工业制品顺差 | 111.3 | 130.5 | 170.6 | 224.9 | 330.3 | 484.2 | 661.8 |
初级产品顺差 | -0.8 | 1.1 | -2.0 | -7.1 | -19.5 | -22.1 | -35.4 |
机电产品顺差 | 31.5 | 33.5 | 46.2 | 63.4 | 116.8 | 210.5 | 300.1 |
高新技术产品顺差 | -7.2 | -11.1 | -12.1 | -18.5 | -8.1 | 13.8 | 34.3 |
二、我省贸易顺差长期存在并持续扩大的原因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充分、迅捷,跨国公司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生产力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分工更加细化,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近几来世界经济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各大经济体都有良好表现,全球贸易量稳定增长,这为我国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市场空间;占全国外贸出口一半份额以上的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使得贸易顺差的产生成为必然;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设备进口不足等,都是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引起我省贸易顺差长期存在并持续扩大的原因还有:
1.实施扩大出口的政策。多年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外贸的战略取向,“奖出限入”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主要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最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有关对外贸易的提法主要还是“要努力扩大出口”、“努力促进出口”、“鼓励和支持扩大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等等。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和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对粮油、化肥、成品油、天然橡胶、化工原料等大宗进口商品实行配额管理和许可证管理。直到近两年,根据入世承诺才基本取消了普通商品的配额管理和许可证管理,改为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从1986-2006年这二十年发展的趋势来看,我省的进口贸易的规模及发展是与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的,1993年,国民经济过热发展,当年我省投资增速高达89.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倍。此后几年,国家采取调控政策抑制投资过热增长,投资增幅快速回落,进口增幅也相应下滑;同样,针对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过猛增长,以及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家从2004年起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了对投资规模的宏观调控,此后3年投资增长速度逐年回落,进口贸易也呈同样趋势。进口与投资、进口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86和0.994,均为高度正相关。
2.实际顺差远小于账面顺差。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省一直缺乏大型外贸企业,在进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年代,我省大部分外贸企业既拿不到进口配额,又成不了指定进口许可企业,这是我省进口规模及发展速度持续低于出口造成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排名的前十位中,有5家是中央属企业,其他5家分别位于江苏(2家)、上海(1家)、广东(1家)、天津(1家),其中2005年度全国最大的进口企业中国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全年进口318.6亿美元,是我省当年最大的进口企业进口额的48.1倍。即便是进口管理逐步放开的今天,大部分企业出于市场、汇率风险等考虑,仍愿意从原有渠道用内部调拨或者国内贸易等方式使用进口商品。而海关统计采用的是经营地原则,即以进口商品经营者所在地为进口省份,不反映进口商品实际最终消费方所在地,因此海关统计账面上的进口规模远小于我省实际使用的进口商品额。仅从外汇管理部门提供的进口付汇情况就可以证实这一点。2006年我省货物贸易项下的进口付汇达405.3亿美元,高于海关统计的浙江省进口额(扣除资本项目下的进口额)近40亿美元,增幅比进口贸易高3.2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那些用人民币结算的通过内部调拨和国内贸易流入我省的进口商品。同时,我省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方式也加剧了这种账面与实际进口差距的扩大。
3.制造业产能急剧扩张,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我省制造业基本完成了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5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远超省内市场需求的增长。制造业产能扩张一方面形成了进口替代,另一方面内需不足也使部分企业不得不寄望于国际市场找出路,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从而推动了外贸顺差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发达的商贸流通业使我省成为部分出口商品的集散中心,加剧了出口规模的扩大。例如义乌市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全国小商品集散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汇聚了国内外4000余家知名企业设立总经销,总代理,境外驻义乌贸易机构近千家,常驻外商突破8000人,商品出口到12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义乌市场出口214.2亿元,商品外向度接近70%。
4.缺少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其原因之一是囿于产业结构的限制,以“轻、小、集、加”为特色的结构使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企业失去落地基础;其二是我省长期以来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缺乏大手笔,高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不多,而这类企业大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生根开花,中外双方共赢互利。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排名中,有6成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出口排名第1位、进口排名第2位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从事IT产品加工贸易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005年该企业出口144.7亿美元,进口126.9亿美元,相当于我省最大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年进出口额的13.9倍。利用外资发展的短腿现象使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和比重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消化吸收技术转移等方面后继乏力。
另外一些因素也使得全国和我省的贸易顺差有虚高的成份,如部分企业虚报夸大出口金额骗取退税,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国内房地产热以及股市的一路飚升,诱惑着境外大量“热钱”通过虚报出口等渠道流入我省;企业的出口成本偏低,环保、安全等投入由政府“埋单”,社保、最低工资等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使得中国企业的成本相对偏低,一旦加入这些成本,整个出口结构就可能发生变化;消费渠道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淘宝网、易趣网等网络交易平台以及海外代购等方式消费着进口商品,而这些都没有列入进口统计。
三、辩证看待贸易顺差,力促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在改革开放初期,浙商就利用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的亲缘、地缘优势,千方百计组织国内廉价劳动力生产商品来扩大出口,赚取了对外贸易的第一桶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浙江人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入世效应”,顺应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格局,积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进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纵观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省外贸顺差是长期存在并持续扩大的,其结构虽然有跟全国类似的方面,但更多的如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市场主体等方面有自己独具的特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结构性的。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贸易顺差结构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要辩证地、理性地看待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不能片面追求贸易平衡而盲目扩大进口,应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和谐发展。
为缓解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改革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下调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加快“走出去”步伐等。作为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除了应该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外,还应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加强出口品牌建设的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出口品牌的评价、促进、保护、推广体系,努力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和机电产品等出口,不断提升浙江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层次和地位;支持我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具有一定知名度、一定市场份额的国外品牌;以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化工出口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努力探索国家出口产业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规模和比重。
2.推动加工贸易扎根发展和转型升级。要从根本上转变各级政府把利用外资作为政绩工程的思路,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引进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加工贸易项目;海关、外经贸等职能部门应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帮助企业规范和提高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利用保税仓库;鼓励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下游配套企业,引导加工贸易向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方向发展。
3.积极扩大进口贸易,鼓励发展服务贸易。以“广交会”由出口向进出口转变为契机,推动我省的进口促进工作;扩大我省急需的资源性产品、重要原材料、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进一步完善进口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从今年一季度的进口形势看,我省进口贸易已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进口额已达10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0%,实现贸易顺差155.2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54%下降到33.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动计算机软件、国际电信、金融、远洋运输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向中高端产品或研发设计、物流配送等环节延伸和发展。
4.继续推动“四体联动”公平贸易工作机制的建设,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要鼓励企业、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应诉,赴国外进行抗辩、交涉、游说,维护企业、行业合法利益。推动地方公平贸易专门机构及行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加强在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先进检验检测设备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对外贸易预警的网络建设,密切跟踪主要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尝试建立我省贸易摩擦预警示范基地,推动在重点地区、商会(协会)、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联系点和监测点,加强对外贸易预警和相关案件的快速应对。
5.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充分发挥我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优势,扶持这些行业的优势企业赴境外直接投资,加快产业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进程。利用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在境外集聚和有序经营,带动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在合作区安家落户,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贸易外经处 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