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浙江经济市场化进程快,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受社会各界关注,许多学者以第三增加值所占比重来衡量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国内省际比较,分析了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并通过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因素分析,对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行趋势性判断与测算,供决策参考。

一、第三产业发展基本理论阐述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和其他制造业的商品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第三阶段,特征是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得到发展。阿·费希尔将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称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他指出,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人类更进一步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精神上的需要。

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国际上也还存在争论,尚无完全一致的看法,不同国家间划分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分类,我国现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如下: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行业统称为第三产业。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看,第三产业发展有两个普遍的规律。第一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般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间产品附加价值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收入差异,导致劳动力、资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社会对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劳动力与资本又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与此相适应,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世界上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大都走过了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过程。第二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即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大致存在着以下的先后发展次序:第一阶段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邮电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加快发展;第三阶段是科学教育文化及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一般出现在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时期或信息化时期。第三产业发展的两个普遍规律,就一个国家而言是具有普遍性,但对于范围较小的区域经济而言,就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二、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要从总量、人均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多方位进行分析,单纯某一方面指标,不能衡量其发展水平。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看,我省属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浙江第三产业发展处于第二阶段。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各市平均水平是相适应的,但各市间存在差别。

1.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各省(直辖市)第四位

从全国各省(直辖市)比较看,浙江省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四位,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处地位与GDP所处位次是相适应的。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前三位的是广东、山东和江苏(见表1)。

表1 2006年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及位次

单位:亿元、位

省(直辖市)

GDP

GDP位次

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位次

广东

25969

1

10967

1

山东

21847

2

6979

3

江苏

21548

3

7817

2

浙江

15649

4

6288

4

河南

12464

5

3652

8

河北

11614

6

3937

7

上海

10297

7

5205

6

辽宁

9257

8

3560

9

四川

8638

9

3259

10

北京

7720

10

5405

5

说明:表中所列位次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位次。

2.浙江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各省第一位

人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发展基数影响带来的总量规模的不可比性。从人均水平来看,我省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处于全国第四位,列各省前列。位于前三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这三市均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高,与我省不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2 较发达省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单位:元/人

2004年

2005年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位次

北 京

27881

31424

1

上 海

23518

25983

2

天 津

12971

14846

3

浙 江

9583

11089

4

广 东

9222

10486

5

江 苏

7006

8706

6

说明:表中所列位次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位次。

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七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浙江排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七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北京、西藏、上海、重庆,其中北京、上海、重庆为直辖市,城市经济特征明显,城市化水平较高,我省与之不可比,西藏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工业化程度低,因而三产比重高,也具有不可比性。因此可以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各省中排位第三,高于我省的是广东省与湖南省(见表3)。

表3 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省(直辖市)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位次

北京

70.01

1

西藏

54.81

2

上海

50.55

3

重庆

44.68

4

广东

42.23

5

湖南

40.55

6

浙江

40.18

7

安徽

40.03

8

天津

39.95

9

海南

39.95

10

说明:表中所列位次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位次。

4.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处于第二阶段

从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看,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比重则明显上升,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9.9%和9.6%上升为2006年的13.3%和12.9%,分别上升了3.4和3.3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中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加快,推动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见表4)。总体上判断,我省第三产业发展处于第二阶段,即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加快发展阶段。

表4 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构成

单位:%

2000

2003

2004

2004

2005

2006

第三产业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6.3

14.4

14.2

9.7

9.5

10.0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35.5

28.2

27.3

29.0

27.5

26.8

金融业

9.9

11.6

11.4

11.4

12.5

13.3

房地产业

9.6

12.2

12.8

12.8

12.9

12.9

其他服务业

28.7

33.6

34.3

37.1

37.6

37.0

说明:2004年第三产业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表中主栏列的为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前三列(2000-2004年)为老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1994),新的行业分类标准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电信业”调整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将其中的电信业列入其他服务业;将“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调整为“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了住宿业。据此调整,与老口径相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口径上减少了“电信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口径上则增加了“住宿业”,“其他服务业”口径上则增加了“电信业”,减少了“住宿业”。所以,表中2004年列了老口径和新口径两列数据。

5.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仍占较大比重

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公有制经济占46.1%,其中国有经济占40.7%,集体经济占5.4%;非公有制经济占53.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48.9%,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占5.0%。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公共产品领域和垄断性行业,公有制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00%)、教育(9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8.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83.3%)、金融业(8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0.7%)、文化体育与娱乐业(64.0%)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95.5%)、房地产业(90.9%)、批发和零售业(89.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6.6%)、住宿和餐饮业(8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7.0%)等行业(见表5)。

表5 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经济类型构成(%)

行 业

2004年

2005年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

第三产业合计

46.9

53.1

46.1

53.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7.1

52.9

43.0

57.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5.4

84.6

13.4

86.6

批发和零售业

12.7

87.3

10.7

89.3

住宿和餐饮业

19.8

80.2

15.7

84.3

金融业

86.2

13.8

83.2

16.8

房地产业

11.2

88.8

9.1

90.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4.1

25.9

70.7

29.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83.0

17.0

83.3

16.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9.0

11.0

88.2

11.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6

95.4

4.5

95.5

教育

94.7

5.3

94.6

5.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92.9

7.1

93.1

6.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5.9

34.1

64.0

36.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0.0

0.0

100.0

0.0

说明:2006年GDP年度核算还没有完成,还不能产生2006年所有制构成资料。

6.省内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存在明显差异

从全省各市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地区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异。2006年,舟山、杭州、温州、丽水、金华五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2%),其他六个市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湖州、嘉兴和绍兴三市所占比重均在35 %以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低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湖州、嘉兴和绍兴三市工业化程度远高于丽水市,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于丽水市(见表6)。

表6 近三年来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单位:%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浙江省

39.4

40.0

40.2

杭州

43.0

44.1

44.9

宁波

38.9

39.8

40.1

温州

41.8

41.6

41.7

嘉兴

33.7

33.9

33.5

湖州

34.6

35.4

34.2

绍兴

33.4

33.3

33.5

金华

40.3

40.7

40.5

衢州

39.5

38.7

37.8

舟山

45.8

46.1

46.1

台州

39.2

39.2

39.4

丽水

40.2

40.9

41.5

三、影响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因素分析

1.浙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但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加快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对浙江经济所处阶段的判断有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有的认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也有的认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从经济运行实际看,“八五”、“九五”、“十五”三个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4%、12.4%和14.0%,分别高于GDP增幅5.3、1.4和1.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分别高于GDP增幅6.0、1.8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7%、11.0%、13.8%,分别高于GDP年均增幅0.6、0.0、0.8个百分点(见表7)。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判断,一是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仍快于GDP增长;二是浙江经济逐步呈现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格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增幅差距缩小,但第三产业增幅仍略低于第二产业;三是从第二、三产业增长率动态比较看,“九五”、“十五”十年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均在加快,但第三产业增幅上升幅度高于第二产业。从中我们可得出如下判断:浙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但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加快。

表7 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比较

单位:%

八五时期

九五时期

十五时期

GDP年均增长

19.1

11.0

13.0

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0

4.0

3.6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4.4

12.4

14.0

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1

12.8

14.1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9.7

11.0

13.8

2.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影响

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需求,服务需求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服务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有了较多的剩余时间和金钱以后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愿望的影响。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水平得不到相应幅度的增长,人们没有更多钱消费或舍不得花钱消费,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不太可能的。

3.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相互影响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慢且比较稳定,如果不考虑价格变化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取决于GDP与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的相互关系。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则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会上升,反之,则下降。如果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平,且均明显高于GDP发展增长速度,则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会上升,两者上升的幅度即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幅度,但由于基数的影响(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4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幅度会大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幅度。

4.三次产业的价格变化趋势影响

由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总量受增长速度和价格两个因素影响。所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受价格变化因素影响。由于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一般较低,不太可能高于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假设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相同且都高于GDP增长率,如果由于第三产价格指数高于第二产业,导致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则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快于第二产业。但如果第三产业价格指数低于第二产业而导致当年价格计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慢于第二产业,则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慢于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四、浙江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判断及建议

我们认为,浙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第二与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依据近年来我省呈现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快于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略快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格局,我们假设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和价格变化保持基本稳定,在此基础上,对2010年GDP和第三产业比重进行了预测,仅供参考。假设如下:

⑴2007年到2010年,我省GDP年均增长率区间在13-14%之间(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⑵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左右;

⑶第二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快于GDP增长率;

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快于GDP增长率1个百分点,同时略快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⑸GDP缩减价格指数保持2%左右水平。

测算结果如表8:

表8 2010年浙江GDP与产业结构测算表

单位:亿元、%

2010年GDP

2007-2010年均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

GDP(方案一)

27619

13.0

100.0

第一产业

1124

3.0

4.1

第二产业

14998

13.2

54.3

第三产业

11496

14.0

41.6

GDP(方案二)

28609

14.0

100.0

第一产业

1124

3.0

3.9

第二产业

15580

14.3

54.5

第三产业

11904

15.0

41.6

测算结果表明,如果我省未来4年GDP年均增长率保持13%-14%的区间,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快于GDP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0.7个百分点以上,我省2010年GDP将在27600亿元到28600亿元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为41.6%左右,这一比重比2006年我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1.4个百分点,相当年2007年到2010年年均上升0.35个百分点。从近年来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看,这一年均上升幅度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第三产业是消耗低、就业量大、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需要。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各地从地方利益考虑,特别是从财政收入考虑,发展第三产业可能没有搞开发区和引进工业项目能更直接见效。目前我省各市、县政府提出工业立市、工业立县的呼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需要进一步统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想,应当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立足长远,统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

2.深化改革,促进竞争

通过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逐步改变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的垄断和半垄断经营的局面,放宽社会资本进入的限制,引进市场机制,鼓励竞争。如在金融领域,可以考虑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成立地方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教育领域可以考虑实行十二年制(含高中)义务教育,其他教育通过改革,吸纳社会资本参股。

3.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服务业发展要求有最低的集聚效应,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口居住区,发展服务企业才能盈利,这也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根本原因。加快推进城市化应长期坚持。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包括享受经济适用房、租住廉租房、方便子女就学、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公平的规定等。三是将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务工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享受劳动、医疗等社会保险。

4.研究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服务业发展取决于需求。一般讲,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和消费支出增加,对服务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服务业会加快发展。虽然我省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措施,但与全国相同,在法制上缺乏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近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GDP的增速,收入分配向政府与企业集中,广大居民对收入预期是不确定的。1996-2006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4.5%和26.9%(未扣除价格因素),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仅分别为8.4%和6.7%。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就要深入研究建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促进服务消费的前提条件。

5.改善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

我国居民普遍舍不得花钱消费,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预期不乐观。近十年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都大大增加了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子女教育负担。大多数居民预期将来住房消费、看病和子女就学等会比现在支出更大。为此,人们往往习惯将余钱存入银行或进行证券和基金等投资,这是我国居民舍不得花钱,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居民消费预期的不乐观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一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的二次分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要大大高于高收入群体。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倾向高,甚至习惯于按揭贷款消费,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我省财政状况相对比较好,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未来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

(核算处 朱天福 汪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