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是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集聚模式是浙江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本课题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所获得的丰富的统计资料,对浙江的制造业产业集聚状况作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不仅对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数量、结构、分布等进行了总体刻画,还从产业角度采用一系列反映集聚程度的指标,度量了浙江制造业中各行业大类的产业集聚水平和主要的集聚地区,并着重对浙江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分行业中小类的集聚状况进行了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剖析。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浙江制造业在全省各个县域范围内已呈现出较明显的集聚现象,全省各地已形成星罗棋布、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浙江制造业近八成的产值是由这些产业集群创造,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成为浙江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以个私经济为主、与外向型经济互动互进、依托工业园区得到提升发展、部分先进的集群已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等特点。但是从全省范围看,各行业的集聚程度仍有较大差异。而且浙江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低、企业间协作配套关系弱、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本课题期望能为对浙江产业集群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浙江产业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的主体,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集聚模式是浙江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区域产业集群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的巨大活力是浙江经济在全国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业集聚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的重要发展方略。重点培育一批“块状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是“十一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
一、浙江制造业发展概况及产业集群分布
(一)浙江制造业发展概况
1.浙江制造业在浙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制造业中也有较高份额。2004年浙江制造业增加值5045.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8%提高到4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9个百分点。浙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9.7%,从全国看已经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4年末,浙江共有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18.41万家,个体经营户64.73万户。全部制造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合计为22096.8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为19578.2亿元,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为2518.6亿元。全部制造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从业人数为1175.2万人,其中法人企业从业人数为873.1万人,个体经营户从业人数302.1万人。
表1 浙江及全国制造业主要指标
浙江 | 全国 | |
增加值(亿元) | 5045.19 | 51748.5 |
增加值占GDP比重(%) | 43.3 | 32.4 |
全部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 19689.07 | 193961.06 |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 17244.60 | 175283.47 |
全部企业销售产值(亿元) | 19194.38 | 189572.75 |
其中:出口交货值(亿元) | 4898.71 | 41045.53 |
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全年营业收入(亿元) | 22096.8 | — |
其中:个体经营户全年营业收入(亿元) | 2518.6 | — |
企业单位数(万家) | 18.41 | 125.86 |
个体经营户单位数(万户) | 64.73 | — |
企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873.06 | 8390.30 |
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万人) | 302.10 | — |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汇编》
2.浙江制造业有一半以上行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行业的状况。通过计算某一区域行业的区位熵,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行业,并根据区位熵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1]。若区位熵>1,则该地区在某行业的集中程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区位熵越大,则说明该地区在该行业的集中程度越高,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区位熵 ≤ 1,则表明该地区的该行业在全国来说不具有比较优势,该行业不是该地区的地方化优势行业。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以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计算的浙江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区位熵值如表2。可以看出,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浙江有17个行业的区位熵值大于1,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最高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区位熵高达3.6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23)、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44)、纺织业(2.30)等3个行业区位熵大于2。总体来说,浙江的比较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区位熵最小的两个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42)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31)。
表2 浙江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区位熵
行业大类 | 全国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亿元) | 浙江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亿元) | 浙江 区位熵 |
制造业合计 | 193961.06 | 19689.07 | --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994.19 | 739.15 | 3.65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260.52 | 85.29 | 3.23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3133.23 | 775.59 | 2.44 |
纺织业 | 11655.12 | 2720.68 | 2.30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2119.76 | 397.95 | 1.85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428.45 | 246.09 | 1.70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4668.52 | 804.06 | 1.70 |
塑料制品业 | 5253.29 | 894.64 | 1.6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270.75 | 1685.28 | 1.6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2036.69 | 1683.66 | 1.38 |
家具制造业 | 1495.46 | 199.3 | 1.31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744.24 | 225.67 | 1.27 |
金属制品业 | 6359.66 | 810.59 | 1.2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3971.24 | 487.38 | 1.21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2002.36 | 229.09 | 1.13 |
橡胶制品业 | 2047.60 | 223.33 | 1.07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2408.83 | 261.49 | 1.0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6244.08 | 589.31 | 0.93 |
医药制造业 | 3365.85 | 309.17 | 0.9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824.81 | 512.45 | 0.87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4027.74 | 1122.57 | 0.79 |
饮料制造业 | 2737.09 | 203.3 | 0.7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4538.43 | 1058.41 | 0.72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951.20 | 675.42 | 0.67 |
烟草制品业 | 2597.21 | 154.3 | 0.59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9088.84 | 505.56 | 0.55 |
食品制造业 | 3288.25 | 161.87 | 0.48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9543.82 | 411.12 | 0.42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2594.03 | 963.52 | 0.42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7309.81 | 552.83 | 0.31 |
(二)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及分布
1.关于产业集群的划分标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取得性和数据处理的可操作性,从地域范围、产业范围、产值规模和企业数四个方面设定,本文中研究的产业集群的划分标准为:50家以上、属于同一行业大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的企业在同一个县(区)范围内,合计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产业区块。
2.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体概况。按照本文对产业集群的划分标准,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至2004年底,浙江有企业工业总产值[2]在1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839个,分布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的83个县(市、区);涉及企业15.65万家,占全省制造业企业的85.0%;共创造工业总产值15474.44亿元,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689.07亿元的78.6%;工业销售产值15048.89亿元,占全省制造业企业销售产值19194.38亿元的78.4%;出口交货值4307.99亿元,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出口交货值4898.71亿元的87.9%;利润总额为793.58亿元,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1037.85亿元的76.5%;年末从业人员合计为748.23万人,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873.06万人的85.7%。
3.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规模分布。全省839个产业集群平均工业总产值为18.4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在300亿元以上的仅有1个,为绍兴县的纺织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620.74亿元;200-300亿元的有5个,工业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是萧山区的纺织业集群(298.67亿元)、乐清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集群(262.83亿元)、萧山区的化学纤维制造业集群(225.48亿元)、江干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群(206.61亿元)和萧山区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群(205.93亿元);100-200亿元的有7个; 50-100亿元的49个,占5.8%;10-50亿元的有337个,占40.2%;10亿元以下的有440个,占集群总数的一半以上。
4.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从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看(见表3),涵盖了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中的28个,只有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没有产业集群出现。集群个数最多的前五个行业依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68个)、塑料制品业(58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8个)、金属制品业(57个)和纺织业(56个)。而集群数最少的是医药制造业,仅有新昌县一个集群。以工业总产值分析,占全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比重最大的是纺织业,占17.3%;比重超过10%的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分别为10.7%和10.3%;比重在5%—10%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4%)和塑料制品业(5.5%)等三个行业。
表3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
集群数 (个) | 工业总产值合计(亿元) | 占制造业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
制造业 | 839 | 15474.4 | 100.0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5 | 281.8 | 1.8 |
食品制造业 | 6 | 50.5 | 0.3 |
饮料制造业 | 10 | 59.2 | 0.4 |
纺织业 | 56 | 2669.6 | 17.3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44 | 760.1 | 4.9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20 | 680.8 | 4.4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8 | 165.6 | 1.1 |
家具制造业 | 11 | 90.7 | 0.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45 | 396.6 | 2.6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32 | 184.1 | 1.2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8 | 182.8 | 1.2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51 | 988.6 | 6.4 |
医药制造业 | 1 | 40.9 | 0.3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4 | 306.8 | 2.0 |
橡胶制品业 | 13 | 80.0 | 0.5 |
塑料制品业 | 58 | 854.2 | 5.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8 | 624.4 | 4.0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6 | 93.5 | 0.6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5 | 293.6 | 1.9 |
金属制品业 | 57 | 748.9 | 4.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68 | 1660.2 | 10.7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47 | 474.4 | 3.1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46 | 986.3 | 6.4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51 | 1595.0 | 10.3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2 | 672.0 | 4.3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8 | 181.4 | 1.2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36 | 323.8 | 2.1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3 | 28.9 | 0.2 |
5.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地区分布。从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看(见表4),杭、甬、温三市无论是集群的数量,还是集群的工业总产值,都占据了全省的一半左右。其中,集群数最多的是宁波市,有158个;而集群工业总产值最大的是杭州市,占全省的23.1%。集群数量最少和工业总产值最低的均是丽水市,仅有产业集群11个,工业总产值只占全省的0.4%。
表4 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集群数 (个) | 工业总产值合计 (亿元) | 占全省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
杭州 | 147 | 3577.1 | 23.1 |
宁波 | 158 | 3000.4 | 19.4 |
温州 | 112 | 2030.1 | 13.1 |
嘉兴 | 93 | 1351.9 | 8.7 |
湖州 | 39 | 605.1 | 3.9 |
绍兴 | 73 | 2160.8 | 14.0 |
金华 | 80 | 1035.6 | 6.7 |
衢州 | 16 | 135.8 | 0.9 |
舟山 | 13 | 193.9 | 1.3 |
台州 | 97 | 1317.9 | 8.5 |
丽水 | 11 | 65.8 | 0.4 |
全省合计 | 839 | 15474.4 | 100.0 |
(三)浙江三大产业带产业集群分布。环杭州湾产业带受上海及区内城市工业的辐射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产业集聚有一定基础,也不乏规模相当大的龙头企业,共有产业集群523个,工业总产值10889.2亿元,占该产业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77.4%。温台产业带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民众的创新意识很强,很早就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专业市场+家庭工场”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共有产业集群209个,工业总产值3348.0亿元,占2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88.6%,该产业带的制造业集聚程度高于其他两个产业带。金衢丽产业带3个市原有经济基础差,产业群的发展历史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共有产业集群107个,工业总产值1237.2亿元,占3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67.0%。
表5 浙江三大产业带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行业比较
单位:%
产业带 | 主要行业 |
环杭州湾产业带 | 纺织业(22.2%),通用设备制造业(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1%) |
温台产业带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0%),通用设备制造业(13.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6%),塑料制品业(9.2%) |
金衢丽产业带 | 纺织业(13.1%),金属制品业(11.7%),通用设备制造业(11.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7%) |
注:括号内数据为该集群工业总产值占产业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三大产业带的产业集群有一定的同构特征,但也各有特色产业。如环杭州湾产业带以杭州、宁波为重点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产业集群19个,占全省该行业集群数的86.4%,实现工业总产值588.57亿元,占全省该行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87.9%;该产业带的绍兴县纺织业、平湖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萧山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集群也均是省内同行业的“龙头”。温台产业带以温州为主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占全省该行业35.0%的集群数,实现了近六成(56.8%)的工业总产值;同时,该产业带的乐清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龙湾区塑料制品业等产业集群也有较大优势。而金衢丽产业带虽然整个制造业产值在全省的份额不大,但永康市的金属制品业、义乌市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以及龙泉县的制伞业等也在省内独树一帜。
二、浙江制造业行业大类集聚程度的测度
如上所述,浙江各地已形成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但如果各地区集群的产业结构雷同,各行业集群只是较均匀地分布在各地,那么在全省范围内的集聚程度就不能算高。而产业的集聚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的竞争力,反映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实力。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等人还把这种竞争力的提高应用到国家范围,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因此,在前面分析描述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数量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有关指标分析比较制造业各行业在全省范围内的集聚程度。
(一)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指标
1.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指数3)和N指数。H指数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本文用H指数(N指数)作为产业集聚指标来对浙江制造业各行业的集聚状况进行总体的衡量。H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N指数是H指数的倒数,反映某一产业在全省平均分布在几个县(区)。N指数值越大表示产业分布越分散,越小表示产业集聚程度越强。
2.行业空间集中度。行业集中度CRn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指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规模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本文中作为产业集聚指标,称为行业空间集中度,代表的是某行业规模最大的几个县(区)占全省的份额。尽管前面已用H指数对各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总体衡量,但进一步计算CR1、CR3、CR5,并观察各行业规模最大的前5个县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浙江制造业各行业在省内的空间分布现状。
(二)浙江制造业各行业集聚程度的比较
利用企业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通过对浙江制造业各行业计算H指数和N指数(见表6),可直观地衡量和比较各行业的集聚程度。
表6 浙江制造业各行业的H指数和N指数
行业大类 | H指数 | N指数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675 | 1.5 |
烟草制品业 | 0.509 | 2.0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219 | 4.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160 | 6.3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0.112 | 8.9 |
饮料制造业 | 0.109 | 9.2 |
橡胶制品业 | 0.106 | 9.4 |
纺织业 | 0.080 | 12.5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070 | 14.3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068 | 14.7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067 | 14.9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066 | 15.2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064 | 15.6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064 | 15.6 |
食品制造业 | 0.059 | 16.9 |
医药制造业 | 0.056 | 17.9 |
家具制造业 | 0.055 | 18.2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051 | 19.6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050 | 20.0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049 | 20.4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047 | 21.3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044 | 22.7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043 | 23.3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042 | 23.8 |
金属制品业 | 0.041 | 24.4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037 | 27.0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035 | 28.6 |
塑料制品业 | 0.031 | 32.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030 | 33.3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027 | 37.0 |
制造业 | 0.023 | 43.5 |
在制造业30个大类行业中,除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这两个垄断行业因行业特殊性而显示出最高的集聚性外,其他28个行业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相当于只分布在省内5个县(区);集聚程度排第二位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相当于只分布在省内6.3个县(区);第三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当于分布在省内9个县(区);N指数小于10的还有饮料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N指数在10与20之间的有纺织业等11个行业;N指数在20与30之间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集聚程度最低的是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N指数都超过30,相当于均匀分布在全省90个县(区)中的三分之一以上县(区)。
将表3和表6进行比较还可发现,行业的集群数和集聚程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集群数多的行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集群数都在50个以上,说明这些行业分布在省内较广的区域,其反映集聚程度的H指数值相应就较低。反之,如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的集群数都较少,说明这些行业分布在省内较少的区域,相应的H指数就较高。但也有例外,如纺织业在省内分布的区域也较广(集群数56个),但由于其空间集中度较高(见表7),规模最大的绍兴县纺织业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达19.1%,规模前五位的纺织业集群占全省同行业的比重将近一半,因此纺织业在全省范围仍有较高的集聚程度。这正反映了H指数对规模较大县(区)的份额比重变化特别敏感、以“平方和”的形式加以“放大”反映的特性,因此H指数能较准确地反映集聚程度。
(三)浙江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及主要集聚区域
为了解浙江制造业各行业在省内的主要空间分布现状,我们以全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全年营业收入作为规模指标分别计算了制造业各行业的空间集中度CR1(即该行业规模最大的1个县(区)占全省该行业规模的比重,可称为一县(区)集中度)、CR3(三县(区)集中度)、CR5(五县(区)集中度)的数值(见表7)。通过这些空间集中度指标,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浙江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和具体集聚区域。
浙江制造业30个行业中,除了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两个垄断行业的一县(区)集中度(CR1)分别高达59.7%和81.6%以外,其余28个行业中,CR1最高的是饮料制造业,第一集聚地杭州市江干区在全省的比重达到43.0%;其次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第一集聚地是台州市路桥区,其占全省的比重为32.3%。第一集聚地规模超过全省四分之一的还有化学纤维制造业(28.7%)、橡胶制品业(25.5%)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2%)三个行业。
而从表7中浙江各县(区)作为各行业第一集聚地的“上榜”次数看,杭州市萧山区的上榜次数最多,共有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个行业的规模在全省各县(区)中列第一位;其次是杭州市江干区,有饮料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食品制造业三个行业的规模在全省居首位;除了上述两个县(区)外,还有21个县(区)分别有一个行业的规模在全省居首位。
从在3个县(区)的集中度(CR3)来看,除了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两个垄断行业的CR3分别高达99.9%和95.8%以外,其余28个行业中,集中度最高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萧山区、桐乡市和绍兴县三县(区)规模占全省的份额(CR3)达到62.9%;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滨江区、江干区和奉化市三县(区)规模占全省的56.0%;第三位的是饮料制造业,CR3为55.7%。CR3超过50%的还有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CR5和CR3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CR5超过60%的除了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外,其他四个行业依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7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6.7%)、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65.3%)和饮料制造业(62.5%)。橡胶制品业的五县(区)集中度也较高,超过了50%。
与H指数反映的情况一样,整个制造业平均的空间集中度也几乎都低于分行业的空间集中度。如有多个行业的规模居各县(区)首位的萧山区,其制造业整体规模虽也居全省首位,但比重仅为6.8%,只高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CR1。而制造业规模居全省前三位和前五位的县(区)合计占全省的规模都分别低于所有分行业的CR3和CR5。
表7 浙江制造业的行业空间集中度
单位:%
CR1 | CR3 | CR5 | 前五位县区 |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81.6(1) | 95.8(2) | 98.6(2) | 镇海区、北仑区、拱墅区、平湖市、洞头县 |
烟草制品业 | 59.7(2) | 99.9(1) | 100.0(1) | 上城区、江东区、江干区、桐乡市、椒江区 |
饮料制造业 | 43.0 (3) | 55.7(5) | 62.5(6) | 江干区、嵊州市、淳安县、绍兴县、建德市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32.3(4) | 54.5(6) | 65.3(5) | 路桥区、镇海区、温岭市、嘉善县、慈溪市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8.7(5) | 62.9(3) | 76.6(3) | 萧山区、桐乡市、绍兴县、越城区、慈溪市 |
橡胶制品业 | 25.5(6) | 45.9(7) | 53.7(7) | 江干区、瑞安市、秀洲区、三门县、宁海县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5.2(7) | 56.0(4) | 66.7(4) | 滨江区、江干区、奉化市、西湖区、乐清市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22.5(8) | 36.5(10) | 46.0(11) | 苍南县、义乌市、鄞州区、平阳县、海宁市 |
食品制造业 | 21.2(9) | 31.2(16) | 39.8(17) | 江干区、上城区、余杭区、婺城区、临安市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21.1(10) | 33.3(13) | 39.5(18) | 富阳市、萧山区、海曙区、平湖市、秀城区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9.7(11) | 37.2(8) | 47.8(9) | 拱墅区、北仑区、龙湾区、吴兴区、余杭区 |
纺织业 | 19.1(12) | 37.0(9) | 47.3(10) | 绍兴县、萧山区、诸暨市、海宁市、越城区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8.9(13) | 33.4(12) | 43.1(14) | 萧山区、温岭市、玉环县、瑞安市、北仑区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5.4(14) | 30.1(17) | 39.1(19) | 乐清市、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富阳市 |
家具制造业 | 14.4(15) | 29.7(18) | 37.7(20) | 萧山区、安吉县、海宁市、玉环县、秀洲区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3.5(16) | 26.1(22) | 35.9(21) | 义乌市、萧山区、临海市、永嘉县、上虞市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3.1(17) | 27.0(21) | 33.9(24) | 普陀区、北仑区、定海区、温岭市、萧山区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2.5(18) | 34.9(11) | 45.5(12) | 嘉善县、南浔区、德清县、安吉县、临海市 |
医药制造业 | 12.4(19) | 31.9(15) | 44.6(13) | 新昌县、拱墅区、椒江区、东阳市、西湖区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1.5(20) | 32.6(14) | 48.8(8) | 鹿城区、海宁市、瓯海区、温岭市、永嘉县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3(21) | 23.3(24) | 32.0(27) | 北仑区、诸暨市、椒江区、鄞州区、萧山区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0.8(22) | 29.0(19) | 40.9(16) | 江北区、永康市、诸暨市、兰溪市、上虞市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0.6(23) | 27.5(20) | 41.2(15) | 桐庐县、北仑区、鄞州区、义乌市、宁海县 |
金属制品业 | 10.3(24) | 24.8(23) | 33.2(25) | 萧山区、永康市、富阳市、北仑区、鄞州区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9.2(25) | 23.0(26) | 35.2(22) | 平湖市、萧山区、诸暨市、义乌市、鄞州区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8.7(26) | 22.8(27) | 32.1(26) | 萧山区、上虞市、柯城区、越城区、莲都区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8.6(27) | 23.1(25) | 34.6(23) | 余姚市、瓯海区、余杭区、西湖区、鹿城区 |
塑料制品业 | 7.4(28) | 18.2(28) | 26.9(28) | 龙湾区、诸暨市、余姚市、鄞州区、黄岩区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9(29) | 16.5(29) | 26.0(29) | 鄞州区、玉环县、慈溪市、温岭市、下城区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5.7(30) | 15.8(30) | 24.8(30) | 萧山区、余杭区、长兴县、绍兴县、桐乡市 |
制造业平均 | 6.8 | 15.2 | 21.9 | 萧山区、绍兴县、江干区、诸暨市、鄞州区 |
注:括号中的数字代表以各指标排序的序号。本表的行业是按CR1从高到低排列的。
三、浙江制造业优势行业集聚状况的细化分析
本文对浙江制造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17个行业中的10个行业大类,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能取得的分行业中小类的制造业企业产值指标,对其行业中小类的集聚状况以及部分特色产业集群进行细化分析描述。
(一)化学纤维制造业
2004年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39.1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7.1%。该行业的两个中类中,浙江以合成纤维制造业为主,该中类产值占行业大类的比重高达97.9%。合成纤维制造业的H指数为0.165 ,集聚程度略高于行业大类(H指数为0.155);前三位的集聚区域为萧山区、绍兴县和桐乡市,与行业大类基本一致;三县(区)集中度为64.2%,也略高于行业大类(62.9%)。
(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004年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85.2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2.7%。该行业大类有两个中类,其中以金属废料和碎屑的加工处理业为主,占行业大类的比重为79.7%,H指数为0.331,集聚程度明显高于行业大类(H指数为0.145),从三县(区)的集中度(83.7%)上也能看出这一点。尤其是该行业中类的第一集聚地路桥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废旧金属拆解业,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共有43家企业,从业人员138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3.4亿元;个体户3000多家,从业人员近8000人,年营业收入10.9亿元。
表8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431 | 金属废料和碎屑 的加工处理 | 79.7 | 0.331 | 路桥区(49.1%) | 镇海区(28.9%) | 温岭市(5.7%) |
432 | 非金属废料和碎屑 的加工处理 | 20.3 | 0.101 | 余姚市(20.9%) | 慈溪市(18.4%) | 温岭市(9.3%) |
注:表中第一位县(区)是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同行业中类的比重最高的县(区),括号中即为产值比重。第二、第三位县(区)以此类推。下同,不再另行说明。
(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04年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5.5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8%。该行业大类的四个中类集聚状况也各不相同,集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羽毛(绒)加工及制品制造、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皮革鞣制加工和皮革制品制造,与行业中类占大类的比重基本成反比关系。
产值比重最高的皮革制品制造业集聚程度最低,在全省各县区的分布较分散。但从市级范围看,温州市的该行业比重最高,该市8个县(区)合计产值占全省的47.7%。温州的2019家皮革制品制造中类企业中,有86.0%的企业生产皮鞋(即行业小类为“皮鞋制造”),从业人员达20.5万人,工业总产值235.2亿元,外向度(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45.1%,温州也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鞋基地。
而嘉兴海宁市皮革行业称雄国内同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海宁在连续10多年位居全国皮衣生产量、皮衣外贸出口量第一县(市)的同时,近年又崛起了全国最大的牛皮沙发革产品生产出口基地,诞生了华东地区最大的箱包交易市场,还涌现了全国最大的皮革票夹生产出口企业。海宁市皮革行业共有企业395家,2004年工业总产值88.3亿元,外向度达71.0%,从业人员4.2万人;有个体户近2000家,从业人员8700多人;包括皮革鞣制加工、皮革制品制造和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三个中类,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9.6亿元、57.9亿元和0.9亿元,占海宁市皮革行业的33.5%、65.5%和1.0%,产值在全省各县市中分别位居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三位。
表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191 | 皮革鞣制加工 | 17.4 | 0.124 | 海宁市(21.9%) | 瓯海区(17.9%) | 平阳县(14.8%) |
192 | 皮革制品制造 | 70.2 | 0.082 | 鹿城区(16.5%) | 永嘉县(12.4%) | 温岭市(11.1%) |
193 | 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 | 2.1 | 0.311 | 桐乡市(51.9%) | 南浔区(17.9%) | 海宁市(5.2%) |
194 | 羽毛(绒)加工及制品制造 | 10.3 | 0.516 | 萧山区(70.7%) | 越城区(10.3%) | 绍兴县(5.5%) |
(四)纺织业
纺织业是浙江制造业中产值比重最高的行业大类,2004年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720.68亿元,占全省制造业的13.8%,占全国比重为23.3%。纺织业6个行业中类的集聚程度各不相同,主要集聚区域也有不同分布。
集聚程度最高的麻纺织业(H指数0.211)在纺织业大类中的产值比重最低,主要集中在定海区、绍兴县和海盐县,三县(区)集中度达到68.3%。集聚程度较高的丝绢纺织及精加工(H指数0.174)和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H指数0.145)两个中类的产值比重都较高,第一集聚地都是绍兴县,且一县(区)集中度都在30%以上,使绍兴县当之无愧地成为纺织强县。
表10 纺织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171 |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 48.8 | 0.145 | 绍兴县(30.2%) | 萧山区(19.4%) | 越城区(9.15%) |
172 |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 | 3.1 | 0.082 | 桐乡市(21.6%) | 南浔区(9.1%) | 北仑区(7.1%) |
173 | 麻纺织 | 1.0 | 0.211 | 定海区(38.7%) | 绍兴县(16.8%) | 海盐县(12.8%) |
174 | 丝绢纺织及精加工 | 14.8 | 0.174 | 绍兴县(38.3%) | 南浔区(8.7%) | 桐乡市(7.4%) |
175 | 纺织制成品制造 | 11.8 | 0.041 | 绍兴县(11.2%) | 慈溪市(7.8%) | 嵊州市(7.4%) |
176 | 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 | 20.5 | 0.054 | 鄞州区(11.7%) | 义乌市(9.1%) | 象山县(8.2%) |
浙江纺织业中还有许多颇有特色、以生产某类产品闻名的产业群,如桐乡羊毛衫、诸暨袜业、嵊州领带等。
(五)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004年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97.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8%。其5个行业中类的集聚程度均高于行业大类(H指数为0.045),其中核辐射加工因只分布在余姚市和慈溪市两地,呈高度集聚状态,H指数高达0.633,但其产值在行业大类中的比重相当小(0.02%)。
从表11可看出,浙江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行业大类,主要以工艺美术品制造和日用杂品制造为主,两者产值合计占行业大类的98.3%。其中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低,但各地的产品还是各有地方特色,如第一集聚地萧山区是以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为主,有该行业小类生产企业154家,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外向度为57.6%,闻名中外的“萧山花边”是其特色产品;第三集聚地黄岩区则以生产漆器工艺品为特色,有该行业小类企业334家,工业总产值12.2亿元,外向度达94.3%,从业人员1.4万人。日用杂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稍高一些,其中第一集聚地永嘉县形成以桥头镇为中心、以纽扣、拉链为主的产业集群,共有日用杂品制造中类生产企业304家,工业总产值24.1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桥头镇被誉为“中国纽扣之都”。
表11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421 | 工艺美术品制造 | 56.5 | 0.055 | 萧山区(10.8%) | 义乌市(10.8%) | 黄岩区(8.7%) |
422 | 日用杂品制造 | 41.8 | 0.073 | 永嘉县(14.5%) | 临海市(12.9%) | 慈溪市(10.1%) |
423 | 煤制品制造 | 0.3 | 0.070 | 玉环县(13.2%) | 绍兴县(12.7%) | 嵊州市(10.4%) |
424 | 核辐射加工 | 0.02 | 0.633 | 余姚市(75.8%) | 慈溪市(24.2%) | |
429 | 其他未列明的制造业 | 1.5 | 0.252 | 东阳市(48.1%) | 德清县(9.3%) | 温岭市(5.4%) |
(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004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6.0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17.2%。该行业大类的5个中类的集聚程度有较大差异,集聚程度最高的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业H指数高达0.348,而玩具制造业的H指数则为0.049,低于行业大类(H指数为0.050)。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业的第一集聚地永康市,产值占全省的近六成,主要产品是滑板车,共有生产企业169家,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外向度达72.0%,从业人员7000多人。
表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241 | 文化用品制造 | 44.4 | 0.092 | 北仑区(15.0%) | 鄞州区(14.6%) | 宁海县(14.2%) |
242 | 体育用品制造 | 18.1 | 0.062 | 慈溪市(13.9%) | 桐庐县(10.3%) | 北仑区(8.6%) |
243 | 乐器制造 | 3.4 | 0.140 | 萧山区(20.5%) | 慈溪市(19.5%) | 江干区(17.2%) |
244 | 玩具制造 | 24.2 | 0.049 | 云和县(12.3%) | 鄞州区(10.0%) | 义乌市(6.3%) |
245 |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 9.9 | 0.348 | 永康市(57.5%) | 永嘉县(6.5%) | 武义县(6.4%) |
(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2004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企业工业总产值为804.06亿元,占全国的17.2%。而分行业中类看,纺织服装制造的产值占了绝对大的比重,占96.5%,该行业中类的集聚程度也与行业大类接近(H指数为0.039)。平湖市是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中类的第一集聚地,有生产企业700家,工业总产值87.5亿元,销售外向度为66.4%,从业人员12.5万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其龙头企业茉织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6.2亿元,连续十年跻身于全国服装行业百强。
表13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181 | 纺织服装制造 | 96.5 | 0.045 | 平湖市(11.3%) | 萧山区(8.4%) | 鄞州区(7.0%) |
182 | 纺织面料鞋的制造 | 2.4 | 0.099 | 诸暨市(17.8%) | 温岭市(14.2%) | 慈溪市(13.6%) |
183 | 制帽 | 1.1 | 0.109 | 慈溪市(23.4%) | 温岭市(12.4%) | 余杭区(12.0%) |
(八)塑料制品业
浙江是全国四大塑料工业发达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有塑料制品业企业1.4万家,工业总产值804.06亿元,占全国的17.0%。塑料制品业在全省各地的分布较广,总体集聚程度较低,9个行业中类中,只有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第一集聚地龙湾区的产值占全省比重近六成,有生产企业186家,工业总产值达74.2亿元,从业人员2.2万人。日用塑料制造业则是塑料制品业中比重最大的中类,其第一集聚地温岭市有生产企业220家,产值28.6亿元,从业人员7600多人。
表14 塑料制品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301 | 塑料薄膜制造 | 13.6 | 0.133 | 诸暨市(30.3%) | 越城区(13.1%) | 瑞安市(10.6%) |
302 | 塑料板、管、型材的制造 | 17.0 | 0.035 | 诸暨市(8.9%) | 余杭区(6.9%) | 鄞州区(6.5%) |
303 | 塑料丝、绳及编织品的制造 | 7.2 | 0.120 | 平阳县(25.2%) | 苍南县(19.9%) | 瑞安市(11.1%) |
304 | 泡沫塑料制造 | 4.0 | 0.038 | 三门县(9.6%) | 越城区(7.8%) | 萧山区(7.8%) |
305 | 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 | 13.2 | 0.365 | 龙湾区(59.0%) | 绍兴县(10.7%) | 秀城区(4.0%) |
306 | 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 | 7.4 | 0.074 | 江干区(17.4%) | 萧山区(15.0%) | 余姚市(7.3%) |
307 | 塑料零件制造 | 15.7 | 0.073 | 余姚市(19.8%) | 慈溪市(12.2%) | 鄞州区(6.0%) |
308 | 日用塑料制造 | 18.7 | 0.072 | 温岭市(17.2%) | 黄岩区(13.3%) | 鄞州区(11.0%) |
309 | 其他塑料制品制造 | 3.2 | 0.051 | 乐清市(14.1%) | 余姚市(7.9%) | 余杭区(6.8%) |
(九)通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是浙江制造业各行业大类中产值比重仅次于纺织业、列第二位的行业。2004年该行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685.28亿元,占全省制造业的8.6%,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16.4%。该行业在全省的分布也较广,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其9个行业中类中,产值比重最高的是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的制造业,其第一集聚地玉环县有着“中国阀门之都”的美誉,有阀门和旋塞的制造(行业小类)企业872家,工业总产值75.2亿元,外向度为66.2%,从业人员4.1万人;第二集聚地温岭市则被称为“中国水泵之乡”,有泵及真空设备制造(行业小类)企业443家,工业总产值32.2亿元,从业人员1.5万人。
表15 通用设备制造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351 | 锅炉及原动机制造 | 4.0 | 0.206 | 下城区(43.1%) | 江干区(7.8%) | 新昌县(5.8%) |
352 |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 5.4 | 0.043 | 萧山区(12.5%) | 江干区(7.5%) | 温岭市(7.2%) |
353 | 起重运输设备制造 | 7.5 | 0.083 | 江干区(19.1%) | 下城区(16.8%) | 象山县(5.9%) |
354 | 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的制造 | 22.3 | 0.085 | 玉环县(21.7%) | 温岭市(11.3%) | 永嘉县(9.7%) |
355 | 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的制造 | 14.4 | 0.072 | 慈溪市(17.4%) | 萧山区(13.3%) | 新昌县(8.8%) |
356 | 烘炉、熔炉及电炉制造 | 0.3 | 0.100 | 东阳市(16.1%) | 临安市(15.5%) | 长兴县(12.7%) |
357 | 风机、衡器、包装设备等通用设备制造 | 20.0 | 0.050 | 永康市(14.0%) | 上虞市(7.2%) | 鄞州区(7.1%) |
358 | 通用零部件制造及机械修理 | 16.4 | 0.044 | 新昌县(9.0%) | 海盐县(6.9%) | 鄞州区(6.7%) |
359 | 金属铸、锻加工 | 9.7 | 0.044 | 鄞州区(14.4%) | 余杭区(7.2%) | 瑞安市(5.0%) |
(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浙江制造业中产值比重居第三位的行业大类,2004年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683.66亿元,占全国的14.0%。其8个行业中类的集聚程度各不相同,产值比重最高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中类的集聚程度也最高,这主要“归功于”被誉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乐清市。乐清市共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中类企业2631家,工业总产值219.3亿元,占全省同行业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8.6万人,其低压电器产品甚至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3,并拥有低压电器行业中的两个中国驰名商标:正泰和德力西。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也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大类中比重较高的中类,集聚程度相对也较高,其第一集聚地慈溪市有生产企业727家,工业总产值101.0亿元,外向度56.2%,从业人员5万多人,产品也由原先的电风扇、电熨斗、取暖器、吸尘器等小家电发展到洗衣机、饮水机、空调、脱排油烟机、电烤箱等,涌现了诸如“方太”、“先锋”、“奇迪”、“惠康”等国内知名品牌,这里每年出产的各类家电整机达6000万台,是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的生产基地。
表1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行业中类有关指标
行业中类代码 | 行业中类名称 | 工业总产值占行业大类比重(%) | H指数 | 第一位县(区) | 第二位县(区) | 第三位县(区) |
391 | 电机制造 | 10.9 | 0.053 | 平湖市(14.0%) | 温岭市(9.4%) | 江干区(8.0%) |
392 |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 25.5 | 0.270 | 乐清市(51.0%) | 龙湾区(4.9%) | 萧山区(3.6%) |
393 |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 | 21.4 | 0.068 | 富阳市(18.5%) | 南浔区(11.3%) | 临安市(7.6%) |
394 | 电池制造 | 4 | 0.093 | 长兴县(22.2%) | 海曙区(14.0%) | 西湖区(8.8%) |
395 |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 20.9 | 0.121 | 慈溪市(28.7%) | 鄞州区(12.1%) | 余姚市(10.6%) |
396 | 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 | 1.6 | 0.114 | 嵊州市(23.0%) | 江干区(15.0%) | 鄞州区(12.8%) |
397 | 照明器具制造 | 14.4 | 0.054 | 上虞市(11.6%) | 余姚市(10.9%) | 慈溪市(10.3%) |
399 |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 1.3 | 0.056 | 鹿城区(12.9%) | 余姚市(8.7%) | 黄岩区(7.4%) |
四、各县(区)制造业优势化产业分析
利用全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全年营业收入指标对全省各县(区)的制造业各行业大类计算区位熵,可以为各县(区)选择优先实施集群发展战略的产业提供现实依据。因为虽然某地区某行业的规模在全省的份额可能并不大,但这个行业在该地区制造业中所占份额可能很大,或者该地区制造业在全省制造业所占份额较小,因此这个行业在该地区还是有比较优势的,这种比较优势称为“地方化优势”。
表17 浙江制造业15个优势产业集群主要指标
县区名 | 行业大类 | 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 企业销售产值(亿元) | 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 | 企业从业人员(人) | 企业数(个) | 个体户数(个) | 个体户从业人员数(人) | 个体户全年营业收入(亿元) | 全国市场占有率(%) |
萧山区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25.48 | 218.47 | 0.50 | 16685 | 82 | 11 | 80 | 0.11 | 11.2 |
桐庐县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7.83 | 17.37 | 47.31 | 13198 | 312 | 544 | 9532 | 12.24 | 1.2 |
富阳市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106.64 | 101.83 | 1.13 | 38303 | 633 | 629 | 3258 | 7.00 | 2.6 |
北仑区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60.50 | 59.36 | 20.35 | 16661 | 276 | 669 | 3432 | 2.00 | 1.1 |
余姚市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22.84 | 21.88 | 62.97 | 13296 | 198 | 91 | 425 | 0.20 | 0.9 |
鹿城区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99.00 | 96.60 | 59.15 | 90723 | 653 | 1194 | 14981 | 8.97 | 3.2 |
龙湾区 | 塑料制品业 | 74.20 | 71.92 | 8.32 | 21647 | 184 | 492 | 2141 | 2.58 | 1.4 |
苍南县 | 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 | 44.84 | 44.82 | 0.87 | 23281 | 886 | 2717 | 7716 | 12.93 | 2.7 |
乐清市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262.83 | 252.81 | 11.56 | 105174 | 2631 | 1013 | 3990 | 4.49 | 2.2 |
嘉善县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40.84 | 40.07 | 17.72 | 20547 | 332 | 279 | 1792 | 1.04 | 2.1 |
平湖市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88.49 | 86.57 | 68.06 | 125777 | 713 | 35 | 490 | 0.94 | 1.9 |
绍兴县 | 纺织业 | 620.74 | 607.26 | 34.28 | 175643 | 1665 | 3706 | 28650 | 59.95 | 5.3 |
新昌县 | 医药制造业 | 40.95 | 40.11 | 41.80 | 9845 | 66 | 5 | 36 | 0.28 | 1.3 |
义乌市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39.74 | 38.25 | 32.92 | 32437 | 433 | 4993 | 55773 | 32.88 | 1.9 |
普陀区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66.34 | 63.20 | 57.58 | 16690 | 194 | 0.7 |
表17展示了浙江15个优势产业集群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这些集群中,产值规模最大的是绍兴县的纺织业,其次是乐清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萧山区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富阳市的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工业总产值都在100亿以上。外向度最高的是平湖市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余姚市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达到68.06%和62.97%;有6个优势产业集群的外向度在30%-60%之间。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萧山区化学纤维制造业,达到11.2%,其次是绍兴县纺织业,为5.3%。企业单位数最多的是乐清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2631家企业,而个体户数最多的则是义乌市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有5万多家个体户聚集在该市的该行业。
五、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特点
制造业的集聚化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由于浙江特定的区位条件、人文传统、经济发展基础、体制环境等因素,因此浙江的制造业产业集聚既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又有浙江经济的个性。
(一)个私经济占主导地位
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在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省839个产业集群的15.65万个企业中,注册登记类型为私营企业的比重达到74.6%;企业的资本构成中,个人资本比重达到48.5%。私营企业比重超过90%的集群有167个,其中宁海县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缙云县的金属制品业集群清一色由私营企业构成,慈溪市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青田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集群私营企业占99%以上;私营企业比重在80%—90%的集群有223个,在60%—80%的集群有256个,比重小于50%的只有112个集群。
全省产业集群平均有个体户617家;个体户营业收入占全部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6%,高于全省制造业11.4%的平均水平,其中个体户营业收入占比高于50%的有29个集群,苍南县的纺织业和吴兴区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两个集群的该比重分别高达80.2%和81.2%。全部产业集群中个体从业人员达到253万人,占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的四分之一。
(二)部分产业集群已形成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
在浙江产业集群中,部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内已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即在集群区域内形成了企业在上下游之间的基本链条关系,而且产业链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出现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不断延伸。如绍兴县的纺织产业集群从织造起步,通过纵向延伸,已逐步形成化纤原料、织物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纺织工艺品制造、纺织机械、包装等较为完备的生产体系,共涉及到企业2000多家,个体户4000多户,创造年营业收入800多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4万多人。又如安吉县从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前向一体化延伸到家具制造业,两个行业的产值均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
表18 绍兴县纺织业相关的制造产业链
行业 | 企业数(个) | 企业全年营业收入 (亿元) | 企业年末从业人数(人) | 个体户数(户) | 个体户从业人数(人) | 个体户全年营业收入(亿元) |
纺织业 | 1665 | 609.5 | 175643 | 3706 | 28650 | 60.0 |
其中: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 795 | 396.0 | 111233 | — | — | — |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 | 6 | 0.3 | 202 | — | — | — |
麻纺织 | 3 | 4.8 | 642 | — | — | — |
丝绢纺织及精加工 | 313 | 149.8 | 43547 | — | — | — |
纺织制成品制造 | 248 | 35.0 | 9987 | — | — | — |
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 | 300 | 23.6 | 10032 | — | — | — |
纺织服装制造 | 259 | 26.9 | 15501 | 469 | 2294 | 2.1 |
化纤制造业 | 28 | 122.1 | 8476 | 12 | 172 | 0.9 |
纺织专用设备制造 | 75 | 9.8 | 3994 | 52 | 434 | 1.0 |
染料及染料助剂制造 | 60 | 4.4 | 1281 | — | — | — |
包装箱(袋)、包装带制造 | 195 | 17.4 | 5212 | — | — | — |
其他纺织相关产品制造 | 11 | 0.2 | 119 | — | — | — |
合计 | 2293 | 790.3 | 210226 | 4239 | 31550 | 64.0 |
注:1、表中“纺织服装制造”包括纺织服装制造和羽绒服装制造两个行业中类,“包装箱(袋)、包装带制造”包括塑料包装箱(袋)制造、金属包装容器(带)制造、纸板容器制造、包装装潢等9个行业小类,“其他纺织相关产品制造”包括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和印花纸生产两个行业小类。其他行业则都对应单一的行业大类或中、小类。2、表中划“—”处表示因个体户数据无行业中、小类分组标识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分组汇总数据。
同时,在一些相邻的产业集群之间也有通过地区联合而形成的纵向产业链。以台州市塑料制造业为例,目前全市拥有塑料制品制造企业2426家,个体户6235户,年营业收入143.6亿元,从业人员12.5万人。台州的塑料产业主要分布在路桥、黄岩、椒江、温岭和临海五个县(区),这些产业集群各有分工,分别以塑料制品、塑料模具、电器塑料件和塑料鞋为主要产品,共同形成了从塑料制品到塑料模具再到塑料机械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中国重要的塑料生产基地。
但总体来看,浙江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还是以横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为主,即在一个集群中聚集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不一定有产业分工联系,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
(三)产业集群与外向型经济互动互进
产品大量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和吸引外资发展特色产业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特点,产业集群已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表19 产业集群分行业的有关外向型指标
港澳台资比重(%) | 外资比重(%) | 外向度(%) |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9.81 | 17.01 | 35.77 |
食品制造业 | 4.23 | 56.77 | 10.72 |
饮料制造业 | 9.37 | 8.53 | 27.54 |
纺织业 | 18.45 | 10.62 | 35.48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22.66 | 15.34 | 55.92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7.92 | 13.93 | 52.70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5.09 | 5.73 | 20.32 |
家具制造业 | 13.81 | 22.70 | 62.30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4.94 | 9.52 | 4.46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2.91 | 3.31 | 5.71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8.68 | 18.47 | 54.57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0.42 | 15.36 | 16.52 |
医药制造业 | 0.1 | 7.08 | 41.80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7.47 | 11.93 | 2.57 |
橡胶制品业 | 2.51 | 2.36 | 26.35 |
塑料制品业 | 10.35 | 11.58 | 18.6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63 | 8.13 | 5.23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6.73 | 6.66 | 2.5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93 | 12.58 | 5.25 |
金属制品业 | 9.84 | 9.05 | 32.64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8.05 | 12.86 | 27.0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1.01 | 14.32 | 17.96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6.2 | 13.30 | 20.73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7.28 | 15.85 | 26.79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4.29 | 26.68 | 42.97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0.83 | 10.95 | 32.56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4.63 | 10.81 | 55.23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14.93 | 19.16 | 0.03 |
一是产品出口比重高。全省839个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外向度平均为28.6%,比全省全部制造业企业的外向度高3.1个百分点,比全国全部制造业企业的外向度高出9.5个百分点。其中外向度在90%以上的有黄岩区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集群(93.6%)、北仑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群(92.4%)和仙居县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集群(91.3%)3个集群;80%—90%的有10个集群,外向度在60%—80%的有71个集群,40%—60%的有122个,20%—40%的有202个。从行业来看(见表21),外向度较高的集群既有家具制造业(62.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5.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55.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4.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52.7%)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3.0%)、医药制造业(41.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2.6%)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二是引进外资比重较高。在全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企业资本构成中,港澳台和外商资本所占比重达到24.4%,仅次于个人资本48.5%的比重;其中港澳台资本占11.3%,外商资本占13.1%,显示了浙江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对国际资本产生的巨大吸引力。港澳台资本比重在60%以上的有6个产业集群,外商资本比重在70%以上的有7个产业集群(见表20)。分行业看(见表19),港澳台资本比重最高的三个行业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2.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8.7%)和纺织业(18.5%),外商资本比重最高的则是食品制造业(56.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6.7%)和家具制造业(22.7%)。
表20 港澳台资本比重超过60%和外商资本比重超过70%的产业集群
县(区) | 行业大类 | 港澳台资本比重(%) | 县(区) | 行业大类 | 外资比重(%) |
北仑区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79.4 | 奉化市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92.1 |
秀洲区 | 金属制品业 | 77.7 | 平湖市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88.4 |
越城区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63.6 | 萧山市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80.5 |
南浔区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62.5 | 平湖市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79.8 |
秀城区 | 金属制品业 | 62.5 | 江干区 | 食品制造业 | 71.5 |
嘉善县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62.3 | 江干区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70.4 |
嘉善县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70.4 |
(四)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发达的温州和台州地区开始创建特色工业园区以使产业集群发展走向有序化、规范化。在全省839个产业集群的15.6万家企业中,进入各类开发区(园区)的企业(简称入园企业)有1.3万家,占8.3%。其中入园企业比重最高的是青田县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群,71家企业中有65家企业集聚在青田县经济开发区内,入园企业比重达到91.5%。入园企业比重在60%以上的还有南浔区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集群等8个集群(见表21)。
表21 入园企业比重在60%以上的产业集群
县(区) | 行业大类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企业数(个) | 入园企业比重(%) | 所在开发区(园区) |
青田县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7.87 | 71 | 91.5 | 青田县经济开发区 |
南浔区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20.50 | 122 | 86.1 | 南浔经济开发区 |
秀洲区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5.57 | 56 | 76.8 | 嘉兴经济开发区 |
玉环县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5.40 | 148 | 71.6 | 玉环大麦屿经济开发区 |
云和县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7.35 | 209 | 70.3 | 云和县木制玩具特色工业园区 |
江干区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06.61 | 63 | 66.7 |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南浔区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9.29 | 60 | 65.0 | 南浔经济开发区,南浔练市工业园区 |
北仑区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6.01 | 108 | 64.8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 |
越城区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2.91 | 55 | 61.8 | 绍兴袍江工业区 |
开发区(园区)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在提升企业经济实力、促进集群优势产业发展、吸引外资投入、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五)部分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全省有33个集群的龙头企业工业总产值占集群全部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其中有6个集群的该比重超过70%,依次是奉化市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集群(94.8%)、临海市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集群(81.7%)、北仑区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群(77.3%)、临海市的家具制造业集群(75.5%)、镇海区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集群(70.8%)和诸暨市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集群(70.7%)。
尽管浙江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呈现出向集中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趋势,但就其现状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全省产业集群的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为989.0万元,不仅低于全省所有制造业企业1069.4万元的户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全国制造业企业1541.1万元的户均水平。 全省所有产业集群中,户均产值大于989.0万元的集群只有257个,只占全部集群数的三分之一。二是集群内部企业间结合松散,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配合程度不高。全部集群龙头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集群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8.9%,从总体上看,浙江产业集群的企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领军式的龙头企业。而且大部分集群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一样都是自成一套系统,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和销售都由自身完成,只有少数中小企业是向大型企业定向供货,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导致产业链难以实现最优化,还容易产生无序竞争。
(六)创新模式以引进模仿为主
粗放型经营色彩较为浓厚、科研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是浙江制造业发展的软肋,而在产业集群中表现更甚:
一是企业发展的路径表现为明显的投资导向型,而没有转变为创新导向型,企业巨额投资中,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尚未把研发投入放在突出的地位。全省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不仅低于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0.52%的平均水平,更比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0.61%低0.16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中研发费用平均可达销售收入的3%以上。839个集群中,只有225个集群的该指标高于0.45%的集群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两个集群是平湖市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产业集群(13.5%)和秀城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群(10.2%)。
二是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高中级人才和熟练技工奇缺。全省产业集群企业就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0.04%,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1.85%,大专学历人员占6.39%,高中学历人员占23.21%,分别比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低0.26、1.35、1.01和9.59个百分点,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达到68.51%,比全国高出12.21个百分点,可见浙江产业集群企业员工中低学历人员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新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的模仿手段。尽管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但产业集聚发展所带来的技术传播和溢出效应,使新产品、新工艺往往很容易在集群内扩散开来,因此集群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14.6%)竟然比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13.0%高出1.6个百分点。
六、结束语
综上所析,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企业的集聚和市场的高效运作而降低交易费用,形成区域内终端产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虽然在近期的发展优势仍然明显,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技术、资本壁垒的先发优势不突出,随着要素价格逐步上扬和市场份额不断分割,不仅产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而且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整合提升产业集群,使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是“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济结构调整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是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因此地方政府首先应从提升集群整体水平出发,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产业规划和布局的引导,适当设置市场准入条件,避免盲目性和粗放性的发展,避免行政管理中铺摊子、比数量、地区分割等问题,提高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促进产业集群关联度的提高,引导产业集群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是整合集群产业链,加强企业纵向一体化。壮大和延伸产业链关键是抓龙头企业,对于产业集群中具有技术、管理、资金或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将产业链上其它创造价值的环节纳入其产权范畴,主要为了便于集中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以及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产品,而使小企业只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的半制成品等,使生产能力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内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现代管理基础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提高产品生产的集中度,改善分散经营带来的产品结构雷同和过度竞争,从而获得集群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增强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伴随着积极的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常常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而衰落下去,因此,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组织机制和专门化的技术开发公司,为集群内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二要通过对集群内较大型企业的扶持,增强其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拉动集群发展的增长点;三要从不同渠道积极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四要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网,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课题负责人:梁普明
课题组成员:朱卓瑶 毛显进 牟 辉
课题执笔人:朱卓瑶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2)梁琦. 产业集聚论. 商务印书馆,2004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郭克莎等.差距与赶超——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5)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8)李立辉等. 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转移.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10)王红斌.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金融与经济.2004(8)
(11)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5(8)
(12)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块状经济调研报告.2006
(13)浙江省经贸委. 2005年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2006
(14)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办公室. 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报告书. 2006.3
(15)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办公室. 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 2005.12
(16)国家统计局. 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4
(17)浙江省企业调查队. 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