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06年浙江财政金融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6年,浙江财政金融领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认真贯彻实施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财政收入稳步上升,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达2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8.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8.6%,比上年增长21.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3%。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467.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5.9%,比上年增长15.9%,增幅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来看,我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1%,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广东(2175亿元)、江苏(1655亿元)、上海(1576亿元)、山东(1355亿元)之后,居全国第5位。

1.财政收入增幅逐季提高。各级财税部门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促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从财政收入的增长轨迹来看,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呈现逐季加快增长的格局。全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1.4%和21.7%,比前三季度高出0.7和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高出1.7和3.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出3.9和7.0个百分点,增幅呈逐季连续上扬态势。

2.增值税、所得税等共享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全省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增长较快。2006年,国内增值税(地方部分)248.6亿元,增收44.4亿元,增长21.7%。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204.2亿元,增收36.3亿元,增长21.6%。个人所得税(地方部分)81.0亿元,增收14.9亿元,增长22.5%,三项主体税种的增幅接近或超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上划中央收入的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税共1163.8亿元,增收206.1亿元,增长21.5%,增幅比上划中央“四税”收入的增幅高0.1个百分点。上划中央收入的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项共享税是地方的2.2倍。全年全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三项共享税合计为1697.8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66.1%,比重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3.各市地方财政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三个三”的财税工作措施,努力强化收入征管办法,各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体上与全省保持步调一致,呈现逐季稳步增长。2006年全省11个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从高到低分别为:舟山(33.2%)、湖州(25.3%)、丽水(24.7%)、绍兴(24.2%)、嘉兴(22.1%)、宁波(21.2%)、杭州(20.3%)、金华(19.7%)、台州(19.0%)、温州(17.5%)和衢州(17.5%),其中丽水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位次从上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3位。

4.财政支出增幅回落按照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全年财政支出增幅有所回落。2006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为15.9%,分别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回落2.5和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效地保障了重点支出和协调发展。一方面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2006年基建支出100.1亿元,增长8.3%,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55.2亿元,下降3.6%,这2项用于经济建设方面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6%,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工交流通事业费32.0亿元,增长24.6%,行政管理费支出170.2亿元,增长12.9%,其他部门事业费98.1亿元,增长11.6%,以上3项保障机构运转类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5%,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重点保障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在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同时,财政加大了对生态省、循环经济、文化大省、新农村建设等的保障力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到“五个倾斜”。一是向科技教育投入倾斜。2006年全省财政用于教育支出269.0亿元,增长16.2%;教育费附加支出30.6亿元,增长25.1%;科技支出54.3亿元,增长21.7%。增幅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二是向卫生事业倾斜。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3.5亿元,增长28.8%,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12.9个百分点。三是向就业和社会保障倾斜。认真实施并不断完善有关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36.2亿元,增长25.0%,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9.1个百分点。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37.1亿元,增长20.1%,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4.2个百分点。四是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倾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机制。财政用于排污费支出8.0亿元,增长26.9%,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11个百分点。五是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仅通过“支农支出”科目列支的“三农”财政投入达到101.9亿元,增长18.2%。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1.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二、金融运行态势良好,货币信贷较快增长

1.存贷款快速增长200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006亿元,首次突破2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9.1%,增幅比2005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与全国主要省市(广东、江苏、山东、北京和上海存贷款总量居前的省市,下同)相比,浙江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量和增速分别列第5、3、1位。2006年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21.7%,增幅比2005年末提高6.3个百分点。与全国主要省市相比,浙江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分别列第2、1、1位。浙江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均居全国第1位,增幅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和6.6个百分点;我省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7.3%和9.0%,比上年末分别提高0.2和0.7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总体快于存款增速,2006年末全省本外币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分别高于存款增幅2.8和2.6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攀升,2006年末我省本外币存贷比达83.0%,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储蓄存款为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存款结构分析,2006年全省本外币存款主要增长点依然集中在企事业存款、储蓄存款和以保证金为主的其他存款,存款增长点日趋集中。至年末,全省企事业本外币存款余额为8610亿元,增长18.0%,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为10802亿元,增长18.4%,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其他存款余额为5480亿元,增长22.9%,增幅回落18.6个百分点。上述三项存款余额占全部存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4.4%、43.2%和21.9%。从全国情况来看,由于2006年以来股市上涨、新股现金申购制度恢复,居民储蓄存款部分转移到股市,导致了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增势明显减缓,2006年全国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少增1125亿元。而浙江2006年新增人民币储蓄存款1710亿元,同比多增328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储蓄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的42.0%,说明在全部存款新增额中有四成多是居民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仍是我省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

3.信贷资金投向基本合理。宏观调控效应在我省已初步显现,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有所调整,但从总量上看,2006年贷款增长仍然较快,年末本外币贷款比上年末增长21.2%,增幅提高6.9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3772亿元,为上年全年增量的1.8倍,同比多增16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2515亿元,同比多增1392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1184亿元,同比多增499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亿元,同比多减300亿元。短期贷款增长明显,占比不断提高,全省本外币短期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6.7%,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增长26.5%,增速提高13.5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结构分析,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商业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与全省经济发展形势基本适应。一是较好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工业贷款新增1069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8.6%;乡镇企业贷款和私营及个体贷款新增583亿元,同比多增426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5.6%;三资企业贷款新增58亿元,同比多增11亿元。二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贷款新增163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增长19.8%。三是流通领域成为信贷投入新亮点。商业贷款新增154亿元,同比多增58亿元,商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而上年同期为下降3.2%。

4.现金投放继续扩大。2006年,全省金融机构现金呈现大收大支的格局,现金投放量继续明显放大,居民手持现金增加。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1174亿元,增长14.8%;现金支出81730亿元,增长14.8%;收支轧抵全年净投放556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7亿元。近六年我省金融机构现金投放持续增大,由2001年的148.7亿元,2002年的257.9亿元,2003年的383.5亿元,2004年的403.2亿元,2005年498.5亿元,到2006年555.8亿元。现金投放力度的扩大反映出近几年来我省经济运行加速,市场交易活跃。分现金投放回笼渠道看,一是储蓄现金继续投放。2006年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现金收入和支出分别为57535.8亿元和5914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7.8%,收支轧抵全年净投放现金1605.0亿元,而上年是净投放931.6亿元,同比多投放673.4亿元。二是商品销售和服务业现金回笼继续稳步增长。全年商品销售收入7414.4亿元,同比多回笼567.5亿元,增长8.3%。服务业收入1985.0亿元,同比多回笼177.4亿元,增长9.8%。三是工资性支出增长较快。全年工资性支出3290.6亿元,同比多投放447.2亿元,增长15.7%,增幅超过同期金融机构现金支出的增幅。四是行政管理费支出平稳增长。全年行政管理费支出2076.7亿元,增长7.2%。分地区看,全省11个市中,2个市回笼,9个市投放。杭州、衢州分别回笼现金218.3和28.9亿元,同比多回笼27.8和4.7亿元。宁波、绍兴、温州、嘉兴和金华为5个主要的投放地区,5市合计投放现金655.6亿元,是全省净投放总额的1.2倍。

5.银行业机构经营状况继续改善。全省主要银行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总体实现“双降”。2006年末,按“贷款五级”分类,全省主要银行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4.8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为1.5%,比年初下降0.6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7亿元,不良贷款率1.83%,下降0.7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2.1亿元,不良贷款率0.38%,下降0.16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4.5亿元,不良贷款率1.28%,下降1.08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减少14.2亿元,不良贷款率2.7%,下降1.15个百分点。各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均比上年有所下降。温州、杭州主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而衢州、湖州、金华相对较高。金融业经营效益在连续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增长,2006年我省金融机构共实现本外币利润49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显示出我省金融机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6.保险业稳步发展。2006我省共实现保费收入363亿元,增长15.9%,增幅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4%,所占比重略有上升;保费收入绝对额列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和山东之后,居全国第6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亿元,增长22.3%,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高于全部保费收入的增幅;我省财产险保费收入绝对额排在全国第2位,仅次于广东;财产险保费收入中机动车辆险所占份额较大,全年机动车辆险实现保费收入102.3亿元,增长30.6%,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5.4%。人身险保费收入227亿元,增长12.3%,增幅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中的意外险增长最快,增长18.9%;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业务所占份额较大,全年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94.8亿元,增长11.6%,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85.7%。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2006年共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105.1亿元,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2.7亿元,增长6.5%,增幅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人身险赔款和给付32.4亿元,增长23.3%,而去年是下降7.7%。

三、财政金融运行中值得关注的新态势

1.我省财政收入与全国前列省份的差距拉大。从地方收入增幅看,全年全国各省、区、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幅为22.9%,而我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收入规模居全国前列的省市相比,我省收入增幅略高于广东省(20.4%)和上海市(11.2%),但比山东省(26.3%)、江苏省(25.1%)分别低4.6、3.4个百分点;从地方收入规模看,我省居广东省(2175亿元)、江苏省(1655亿元)、上海市(1576亿元)和山东省(1355亿元)之后列全国第5位,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居全国前3位省份(广东、江苏和山东省)相比差距略有扩大,与上年相比分别扩大134、101、51亿元。

2.出口退税增多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自2005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比例调整后,我省地方财政压力有所减轻。但由于我省外贸出口快速发展,加上退税基数未作调整,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使地方实际承担的退税压力仍然较大,对地方财力的影响加大。2006年,全省完成出口1009.0亿美元,增长31.3%,全年全省出口退增值税733.8亿元,其中超基数部分467.7亿元,按7.5%的比例计算地方财政还需承担出口退税35.1亿元,比2005年增加11.8亿元,仅景宁县未超基数。全省地方负担的出口退税占增值税(地方部分)增量的79%,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

3.存款分流效应将可能影响银行资金来源2006年我省存款增长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基本面向好和流动性过剩促使上半年存款持续快速增长。1至5月份存款延续2005年以来的加速增长态势,且增势更为迅猛。5月末各项存款增速达到22.0%,为2004年5月以来最高增速。5月份后,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升温的影响,各项存款增速逐月回落,12月底存款增速为18.4%,为全年最低。如果牛市行情延续,房地产潜在刚性需求逐步释放,存款会进一步分流,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同时,贷款增速趋缓也会减少派生存款的增长。

4.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增加。2006年以来,全国范围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足,融资环境趋于宽松,浙江信用环境佳,资产质量好,资金回报率高,各商业银行对在浙机构均实行政策和资金倾斜,使浙江贷款快速增长,同时潜在金融风险隐患也相应增加。如企业贷款跨区域流动增多,省内商业银行对流向省外的信贷资金难以监控,对其风险变化情况也难以及时跟踪,这部分信贷资金风险的可控性较低;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频出,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不少集团公司以多种名义贷入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在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放贷银行的经营风险。随着股市的牛市行情延续,企业资金进入股市的现象有所增多,个人以房地产抵押套取资金入市现象也存在,由于股市变幻莫测,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展望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家将继续运用“双稳健”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十一五”规划中承上启下的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又有了新的内涵,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金融调节的杠杆作用,将把更大的力气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浙江财政金融将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浙江金融业也将在克服诸多内外挑战,积极更新经营理念,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保持信贷的合理增长与结构优化,为我省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和保障。

核算处边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