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浙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大力开拓城乡市场,积极推进流通方式转变,努力培育消费增长点,城乡市场消费协调增长,消费品市场总体规模再创新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确定的12%以上的增长目标。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稳增长。2006年,除年初因元旦、春节“双节”因素促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起点较高外,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速均保持在14-16%之间,波动较小。分季度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第二季度1269.7亿元,增长14.5%;第三季度1294.5亿元,增长14.7%,第四季度受粮油涨价等因素影响,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略高,达到1458.1亿元,同比增长16%。从销售行业看,批零、住餐增长速度也比较均衡,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658.8亿元,增长15.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09.9亿元,增长14.8%。
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全省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城乡市场零售额增速趋向协调,呈现共同繁荣的局面。其中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66.1%,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力有所增强,给农村消费品市场销售带来了活力和增长动力,推动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06.3亿元,增长14.9%,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与城市增速比较,由上年相差2.8个百分点缩小到仅差0.1个百分点。2006年农村市场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33.8%,拉动零售额增长5.1个百分点。
3.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消费品市场规模效应明显,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使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对价高值大的耐用消费品销售更处于垄断地位。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1747.2亿元,增长18.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3.3个百分点,比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高出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38.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热点明显。一是家居类商品零售保持稳定增长,如五金电料类增长34.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2%,日用品类增长21.9%。二是发展、享受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如化妆品类增长23.5%,金银珠宝类增长23.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2.1%,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9%,儿童玩具类增长24.5%,服装鞋帽、针织品、纺织品类增长21.7%。三是汽车类零售呈现恢复性增长,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3%,石油及制品类零售快速增长,增速达34.9%。四是粮油食品类增长较快,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同比增长19%,其中粮油类增长31.9%,肉禽蛋类增长19.7%,饮料类增长22.5%。
5.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2006年末全省有商品交易市场4064家,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538个,超十亿元的市场125个,超百亿元的市场13个,全年累计实现成交额824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0%。重点龙头骨干市场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20家省重点市场和80家省区域性重点市场的成交总额已达4287亿元,占全省市场成交额的52%。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购销两旺,成交额分别达315亿元和30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9.0%。商品市场的相对集中对市场规模的扩大、集市效应的形成和产销效益的最大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的原因分析
1.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浙江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2006年浙江生产总值为156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GDP)为31684元,增长11.6%,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GDP按对美元年平均汇率7.9718∶1折算,为3975美元,接近4000美元。同时,国家和省制定的“十一五”规划都把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有力促进了消费需求的稳步提高。
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能力得到提高。在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为这些人群消费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65元,比上年增加1971元,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与此同时,2006年个税起征基数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使全国2000万中低收入人群受益,对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产生了积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财政对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全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农业贷款达1008.9亿元,新增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农业获得比较好的收成,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比2005年增加675元,增长1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增长9.3%。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对于调整消费格局和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全省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
3.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2006年,浙江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并较大幅度增加了养老金水平。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也逐年增多,2006年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达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社会保障基础不断稳固。2006年,全省范围内取消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一费制”中的杂费,使城乡中小学生的教育负担减轻近一半,从而使全省义务教育杂费价格下降14.9%,教育费出现近5年来首次下降,与上年比下降2.9%,教育负担有所减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财政支出从发展生产逐步转向改善民生,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逐步改善,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消费需求得到有序释放。
三、消费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消费需求仍显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近年来浙江最终消费率始终在50%左右徘徊,2005年最终消费率仅为47.4%,无论是与高、中、低收入国家比较,还是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份比较,浙江的消费率都是偏低的,与浙江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倾向继续走强,而消费倾向仍然偏弱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2006年末,浙江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0473.5亿元,当年新增存款17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与此同时,据商务部2006年下半年国内市场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居民储蓄高增长与供求关系矛盾突出并存,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步伐。
2.城乡市场协调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由于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有所加快,但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目前农村市场零售额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比重偏低,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差较大。同时农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的现状也制约了农村市场发展。加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对调动农民消费积极性、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
3.突发性公共事件,特别是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等问题增多,影响市场运行的稳定。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进流通领域的法治建设,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的整顿和规范,但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仅2006年,就发生了宝洁公司SK-II撤柜,富士康、索尼退货,红心蛋、有毒食用多宝鱼、鳜鱼等多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干扰了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对消费者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消费品市场发展展望及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经济增长由“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引向深入,国家商务部将“减顺差、促消费”列为今年工作重心,这些举措表明国家将延续扩大内需的政策,着手解决内外需失衡等问题。预计2007年消费品市场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增速有望保持13%以上。为使各种潜在利好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确保消费品市场快速、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中低收入群体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在力量,中等收入群体约占城市人口的80%、农村人口的10%,低收入群体约占城市人口的10%、农村人口的80%。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增加的收入最容易转化为直接的消费。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一方面要严格依法纳税,扩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保障最低收入,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
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挖掘和消费热情的释放,对消费品市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水、气、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要充分发挥和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纽带、桥梁和辐射功能,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经营,实现农副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要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障碍,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为启动农村消费创造物质条件,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3.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构建便民便利的商业网络。要按照因地制宜、便民便利的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商业网点。在城市商业中心和人流相对集中的闹市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型百货商店或购物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从城市中心到边缘的居民小区,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重点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菜市场和家政服务,鼓励和支持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便民早餐网点、特色餐饮网点。在乡镇和农村,主要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和便利店,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行政村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贸易外经处 刘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