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浙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贯彻执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适度增长的运行态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促进了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2006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运行情况
1.宏观调控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适度增长。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遏止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2006年,我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认真开展了投资亿元及以上(其中钢铁等重点行业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新开工项目清查,从土地、资金、环评、项目审批等方面控制投资规模,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在各项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增速明显回落,并朝着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2006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00亿元,达到7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13%的预期目标,增幅分别比上年(与年快报的增长速度相比,下同)和“十五”时期年均增幅回落1.3和12.5个百分点。投资增幅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高于上海,居全国倒数第2位;投资总额仅次于山东、江苏、广东,居全国第4位。分季度情况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分别增长13.7%、17.6%和15.7%,波动幅度在4个百分点以内,全年运行较为稳健。并且全年增幅与GDP增速(13.6%)基本持平,保持适度的水平。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
2.各项工程进展顺利,重点建设成绩斐然。随着“十一五”规划的组织实施,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投资方向的引导的方针,积极抓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批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和重要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2006年,全省施工项目24469个,比上年增长18.1%。本年新开工项目15013个,增长24.4%。一批重大工程如北仑电厂三期工程、甬台温铁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二期、浙江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等相继开工建设,各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实际累计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一半以上的在建项目有近53%。施工项目和本年新开工项目的增加带动了投资项目投资的增长,在限额以上投资中,投资项目完成投资 5389.5亿元,增长15.1%。
2006年,全省重点建设项目成绩斐然,龙丽高速、杭新景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华联三鑫二期60万吨PTA生产线、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宁波港技改项目、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库工程、浙江宏天年产5万吨铜材生产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提高了浙江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房地产开发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新兴产业,自2000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拉动发展迅猛,“十五”时期年均增幅达36.5%。但针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国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出发,连续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我省房地产业发展步入调整期。200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572.8亿元,比上年增长8%,增幅分别比上年和“十五”时期回落4.3和28.5个百分点。从全年运行走势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2.2%、5.7%和5.9%,全年一直保持个位数的增长,与“十五”时期各年份的高速增长相比变化较大,调整迹象明显,但年末与年初相比,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已有所回升。
4.非国有投资领域日趋拓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一系列鼓励非国有投资政策的影响下,非国有投资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投资的主力军,投资增长机制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自主选择。在全社会投资中,非国有投资5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比重达67.6%,增幅和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4和2.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4277亿元,增长16.7%,比重达56.3%。非国有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越来越多的投资领域向民间投资敞开了大门,目前非国有投资已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大主要领域拓展到除国家政策明确规定限止进入外的各个行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主要特征
2006年,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浙江按照“十一五”规划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投资亮点纷呈,其主要特征如下:
1.农村投资增长较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要求,要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把掌握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我省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农村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农村投资15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投资1298亿元,增长16.4%,占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的58.5%。从农村投资的行业构成看,制造业是投资的重点,全年投入1352.5亿元,增长12.1%,占农村投资的85.1%。
2.二、三次产业相对均衡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省新的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发展战略。围绕这两大发展战略,2006年我省二、三产业投资相对均衡发展,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分别投资3232.6和370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3.6%。
3.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文化产业相关投资明显加快。2006年,全省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2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在九大类基础设施投资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分别投资623.8、795和52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18.5%和下降3.2%,此三大类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87.7%,对全省投资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省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扎实推进,文化相关类投资额度虽然不大,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投资增长67.6%,文化艺术业投资增长55.2%,体育设施投资增长21.1%,均明显高于投资平均增幅;卫生设施投资增长57.6%,居基础设施投资增幅的第2位;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增长3.8%;教育设施下降6.2%。
4.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集群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国家重点调控行业得到有效抑制。2006年,全省限额以上工业投资3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为46.0%。其中,制造业投资2669亿元,增长16.9%,占工业投资总额的83.3%。
宏观调控,有保有压。为适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我省着力整合提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优势行业,投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省重点培育的10大产业集群相关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其中,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分别增长44.9%、33.1%、33.2%、33.1%、24.4%和13.5%;纺织等传统优势行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投资也保持较快的增幅,增长17.6%。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投资得到遏制,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力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是水泥)投资分别下降6.7%和4.9%。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造纸及纸制品准入门槛提高,投资也出现下降,比上年下降31.1%。
5.海岛与欠发达地区投资力度相对较大。为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我省扎实推进山海协作,加快欠发达地区投资力度。2006年,全省11个设区市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居前两位的是舟山市和衢州市,分别比上年增长37.1%、21.6%,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5.6和1.9个百分点;嘉兴、绍兴市分别增长17.9%和12.8%,增幅分别提高2.8和2个百分点;丽水市增长11.2%,回落1个百分点;宁波、杭州分别增长11.3%和7.5%,与上年相比,回落幅度居前,分别回落17.2和8.5个百分点;温州、湖州、金华、台州分别增长19.7%、16.8%、4.1%、20%,增幅分别回落2.6、0.7、4.6和5.4个百分点。
三、投资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体上看,2006年我省投资呈现出平稳适度增长的良好势头,但应清楚地看到,投资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
1.投资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第一产业投资偏低。近些年来,我省按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致力于投资结构的改善,调整产业布局,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省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等调整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限额以上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一个行业投资就占了45.6%,而卫生、社会保障、体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投入份额则相对较少,资金流向比较单一。而第一产业即通常所指的农业,投资比重较少,占限额以上投资的比重仅为0.3%。这里有第一产业投资大项目少的因素,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抗灾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投资收益低而不愿意投入。因此,今后还要继续改善与调整投资结构,深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加大高技术产业投入。同时,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浙江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以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房地产投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随着“国六条”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我省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投机性需求得到抑制,房地产价格涨幅回落,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房地产投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消费者买不到合适的房与开发商手中的空置房增加现象并存,大户型、中高档住房空置增多与小户型、中低价位的住宅和经济适用房不足现象并存。2006年,全省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虽比上年增长16.7%,但其投资仅占住宅投资的6.3%,且本年新开工面积的经济适用房还比上年下降了28.4%。
房地产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否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取决于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投资成本。2006年四季度我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2.5个百分点,比三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为近两年来最高。尤其是水泥,作为投资类的基础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升温,四季度上涨4.5%,价格指数比上季扩大7.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增加投资成本,对投资形成较大的压力。
四、2007年投资运行展望
展望2007年的投资走势,在浙江经济整体处于新的增长周期的大背景下,加之宏观调控的效果不断显现,我省的投资增长速度将在总体上继续有所回落。但由于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此外,新农村建设、海岛和欠发达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等因素,将继续带动投资较快增长。因此,2007年我省投资增速在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下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而仍将呈现出适度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
2007年支持投资增长的因素有:一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总体投资增速起到向上的支撑作用。据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的信息,2007年我省将投资475亿元建设大交通;二是服务业投资将是2007年投资增长的一个新亮点。2006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等服务行业,在经历了宏观调控措施后投资依然保持在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年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的加快,这种趋势也将进一步向纵深拓展,由此将带动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促使2007年服务行业的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三是新农村建设、节能建设、环境治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的技术改造投入等都是促使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
2007年影响投资下行的因素有:一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和要素制约,特别是土地要素的制约,将使我省部分制造业投资外流。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二是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和审批、监管更趋严格化,特别是环境因素,也将影响部分工业行业的投资;三是股市较热对资金有一定的分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