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06年浙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2006年,浙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协调性和均衡性增强,和谐社会建设进展良好,资源要素环境状况改善,初步显示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良好效应,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顺利实现。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增长

200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56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3.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3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8437.7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6288.2亿元,增长15.1%。人均GDP为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增长11.6%,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6.6∶53.4∶40调整为5.9∶53.9∶40.2。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粮食生产喜获丰收。预计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48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生产形势是自2003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7.5%,单产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884万吨,增长8.5%,其中晚稻产量629.6万吨,增长11.3%。经济作物中,棉花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1.9%和10.6%,蔬菜和果用瓜面积分别增长0.8%和10.8%,产量分别增长2.4%和10%,油料、甘蔗产量减少5.6%和4.9%,花卉苗木面积减少1.9%。畜牧业生产回升,渔业生产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170万吨,比上年增长2.8%;预计水产品产量481万吨,减少0.6%。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5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9.8%,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55亿元,增长17.4%,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和20.4%,重工业比轻工业高出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7856亿元,增长24.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9%,上升0.1个百分点。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12个行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平均增幅(24.4%),家具、化纤、橡胶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电子、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0.8%、26.6%、24.9%、28.9%、57.3%、27.6%、33.4%、26.9%、46%、66%和25.3%,木材加工、造纸、石油加工、化工、塑料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工艺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10个行业生产增幅均在20%以上。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364.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比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高出9.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到8.3%,比2005年高出0.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6%和20%,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私营企业增加值1907亿元,增长17.4%,所占比重从上年的31.8%上升到33.7%。

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4.4%,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中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看,金融业增长较快,增长22.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8.1%、13.1%、11.5%和14.1%,其他服务业增长14%。从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看,全社会铁、公、水路客、货周转量分别增长9.5%和28.2%。全省邮政、电信业务总量为1028亿元,增长23.8%。保费收入363亿元,增长15.8%。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20047亿元,增长13.5%。商品房屋销售额增长18.6%。旅游总收入1690亿元,增长22.6%,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614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20亿元,分别增长26.6%和22.6%;接待入境旅游者42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3%。

(二)投资需求适度增长,消费需求较旺,出口需求强劲

1.投资保持适度增长,结构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达到了13%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非国有投资5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比重达67.6%,增幅和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4和2.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4277亿元,增长16.7%,比重达56.3%。限额以上投资6962亿元,增长13.4%,增幅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投资增幅的回落,主要是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认真开展重点投资项目的清查核实,以及受2005年下半年投资回升的因素影响。2006年下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的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增幅均出现回落,年末增幅分别为24.4%和14.7%,比上半年末回落7.8和个21.5百分点。从限额以上项目投资结构看,一是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工业投资3206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2669亿元,分别增长13%和16.9%,增幅同比分别回落9.4和4.7个百分点,分别占限额以上投资的46%和38.3%。食品制造、烟草、服装、木材加工、家具、印刷、化工、橡胶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工艺品制造等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4.9%、102.6%、33.1%、46%、29.4%、25.5%、23%、37.4%、33.1%、24.4%、33.2%和24.1%,纺织业投资增长17.6%,增幅同比提高16.6个百分点,而造纸、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等污染严重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投资则分别下降31.1%、7.5%和4.9%,投资高峰已过的电力燃气的生产供应业投资下降8.5%。二是卫生、文化、金融、贸易等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回稳。第三产业投资3709亿元,增长13.6%,占限额以上投资的53.3%,其中,与文化大省建设相关的卫生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58.7%和28%,金融、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水利环境投资分别增长92.5%、67.5%、33.3%、20.2%和18.5%;房地产开发投资1572.8亿元,增长8%,占限额以上投资的22.6%。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7%,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下降1.1%,但降幅缩小12.2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转降为升,增长0.8%。空置面积大幅增长的态势有所改变,增长22.8%,增幅比上年缩小75.9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较快。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1%,实际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达到12%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其中餐饮业零售额610亿元,增长14.8%。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长14.9%,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与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仅相差0.1个百分点(上年为2.8个百分点)。市场商品销售热点明显。据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统计,食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家电和音像制品、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和电子出版物类分别增长19%、21.7%、23.5%、21.9%、21.2%、17.8%、22.1%和19.9%,汽车类增长13.3%,石油制品增长34.9%。

3.外贸出口增长强劲。2006年,进出口总额为139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进口382.5亿美元,增长25.1%,出口1009亿美元,增长31.4%,出口规模保持全国第4位,增幅比全国(27.2%)高出4.2个百分点,继续列主要沿海省市首位。加工贸易出口226.3亿美元,增长39.6%,占出口总额的22.4%,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773.2亿美元,增长28.3%。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出口423.9亿美元,增长40.1%,占出口总额的42%,比重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101.7亿美元,增长68.9%,占出口总额的10.1%,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长26.4%,对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28.7%。

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583个,比上年增加187个,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为191和88.9亿美元,分别增长18.5%和15.1%,实到外资额继续居全国第4位。大项目增多,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99个,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占外资总数的85.8%和83%,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占29%和21.8%。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占总数的72.2%和75.5%,仍居主导地位,其中机电类项目分别占37.1%和34.7%,轻纺类项目分别占25.1%和28.5%,重化类项目分别占5.6%和7.9%。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47.9亿美元,实际外资19.6亿美元,分别增长25.9%和33.6%,分别占外资总数的25.1%和22.1%,比重同比提高1.5和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年新批高技术产业投资企业287家,合同外资19.3亿美元,实际外资9亿美元,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22.3%和32.3%。

(三)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1.三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8.2亿元,增长21.7%,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5.1%和15.3%。主体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1.7%、19.3%、21.6%和22.5%,在企业利润增幅稳步提高的基础上,企业所得税增幅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预算支出1467亿元,增长15.9%。

企业利润在增支减利压力较大的影响下实现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分别为2270.6和13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和23.4%。七项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数为156.4,比上年提高5.2点。企业亏损情况明显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77亿元,下降19.2%。食品加工、饮料、木材、家具、化工、化纤、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通信及电子设备、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69.3%、33.9%、30.4%、29.1%、36.8%、23.8%、52.2%、159.2%、80.5%、36%、119.4%和30.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

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幅比上年提高 0.5个百分点,超过预期增长目标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超过预期增长目标4.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3646元,增长10.5%,对纯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51.4%。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2.9%和37.2%,比上年下降0.9和1.4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8.6%和13.8%,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已达28.7%和33.5%,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分别为26.4和55.6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3和0.6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1 辆,上年为8.7辆。

2.科技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5.3和3.1万件,增长22.6%和62.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333和1424件,增长23%和28.3%。预计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405亿元,增长26%,其中R&D经费投入210亿元,增长28.6%,R&D相当于GDP的比例达1.34%,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9.3亿元,购置技术成果费用24.5亿元,分别增长30.5%和96.5%,设备购置费824.5亿元,增长9%。限额以上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0.9%。科技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53.4%,增幅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3.4%,提高2.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3.7%。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9件、中国名牌产品57个,累计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2位,品牌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四)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

1.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财政、银行加大了支农力度,2006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101.9亿元,增长18.2%。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人民币贷款为1009亿元,增长19.8%,新增贷款163.3亿元;新增乡镇企业贷款220.1亿元。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农村投资1590亿元,增长13.1%。

2.海岛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舟山、衢州、丽水等地区无论投入还是产出增幅均较高。2006年,舟山、衢州两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7.1%和21.6%,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5.6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丽水市投资增长11.2%。在投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产出的增幅快于全省平均增幅。舟山、衢州市GDP分别增长17.5%和15%,居全省第1、2位,分别高出全省平均增幅3.9和1.4个百分点,丽水增长13.1%。舟山、衢州、丽水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分别为27.1%、32.5%和31.2%,增幅分别居第4、1、2位。财政收入增长也较快,除衢州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7.5%)低于全省平均增幅外,舟山、丽水两市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3.2%和24.7%,居全省第1、3位,其中丽水市比上年前移了4位。

3.城镇就业形势较好,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2006年,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6.2亿元,抚恤社救支出37.1亿元,分别增长25%和20.1%。年末全省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64.4、730.6、504.4和60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87.6、91、59.7和150.9万人,提前和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扩面任务,特别是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有新的突破,已达227.4万人。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902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6%。对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全省有233.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其中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19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45.9和37.1万人。

4.社会公共安全形势稳定。建设“平安浙江”取得阶段性成效。据调查,2006年我省群众安全感达94.8%,被认为是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全年全省发生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19.5%、6%和9.8%,保持“三下降”的态势;破获各类刑事案件起数同比上升7.2%,刑事案件立案起数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2.4%,其中八类严重刑事案件立案起数同比下降3.1%。

(五)资源要素环境状况改善

1.加大了资源要素保障、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力度。供电能力增强,新增统调发电装机788.5万千瓦,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超过3700万千瓦,提前完成全省电力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07年电力装机容量比2002年翻一番、缺电情况基本缓解的目标。煤电油运状况总体良好,供应有序平稳。通过积极盘活土地存量,缓解土地制约,2006年全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74万亩,比上年增长63.2%,存量建设用地已占土地供应总量的25.3%,比上年增加12.1个百分点。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全省供应建设用地38.53万亩,比上年下降14.85%,其中新增建设用地28.79万亩,比上年下降26.7%。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预计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3.5%,能耗继续保持全国较低水平。加大了环保投入,2006年地方财政排污费支出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比2005年增加4.1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加12.4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首次出现下降,扭转了2002年以来连年上升的态势,预计全年这两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1%和3.4%(同口径计算),万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在82.2%以上,其中有9个城市在90%以上。

2.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继续好转,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明显缓解。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年初新增4038亿元,其中企业人民币存款8377亿元,增长18.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0758亿元,增长21.2%,新增3772亿元,贷款主要投向工业流动资金和基本建设项目。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上升,资金紧张状况好转。据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融资景气指数为119.6,比上年同期上升9.4点,认为融资困难的企业仅占12%,其中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105.5,上升8.1点,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120.6,上升9点,有近八成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基本充足。

(六)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1.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转跌为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涨幅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8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5涨3跌态势,其中,居住、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上涨4.8%、1.9%、1.8%、1.7%和0.3%;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下降2.2%、2%和0.5%。特别是教育费下降2.9%,出现了近5年来首次下降,义务教育杂费大幅下降成为拉低我省教育费价格的主要原因。四季度,以粮、油、肉、鱼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出现全面上涨,使粮食、油脂类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8%和8.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7.9%,水产品价格上涨3%。农产品价格反弹是供求关系变化拉动的恢复性上涨,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农资价格小幅下跌,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扬,进出涨幅差明显缩小。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下降0.4%,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3.8%和5.6%,涨幅分别提高1.5和0.2个百分点,进出涨幅差从上年的3.1个百分点缩小到1.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中,有色金属、石油加工、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电气机械、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价格同比涨幅居前,分别上涨48.9%、17.4%、18.7%、11.8%、8.6%和8.2%;原材料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燃料动力类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37.2%和9.8%。

3.房屋销售价格温和上涨。2006年,全省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5%,涨幅比上年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价格上涨3.1%,住宅类二手房价格上涨1.5%,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9%。土地交易价格仍维持高位,上涨10.7%。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7%、2.2%、0.7%和0.7%,均低于全国平均涨幅(5.5%),分别列第56、60、68和69位。

二、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企业增支减利因素较多。一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全年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仍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1.8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费用继续攀升。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26.6%。三是工业用工、用地成本大幅增加。全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19.8%,高于从业人员人数增幅13.4个百分点。工业用地价格呈两位数上涨。四是应收帐款增长过快,年末已达3446.5亿元,增长22.3%,增幅比全国高出3.9个百分点,部分货款已难以收回。而且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是在上年较低的基数上实现的,有恢复性增长的因素。增支减利因素的增多,使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从上年的87%上升到87.4%。效益指标与全国的差距继续拉大。利润增幅与全国的差距从年初的6.6个百分点扩大到全年的7.6个百分点,在全国位次从18位后移至23位,效益综合指数与全国的差距从30.7点扩大34.8点,在全国位次也从27位后移至29位。

2.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2006年我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结构调整仍滞后于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三产比重较低,提高的幅度较小。2006年三产比重(40.2%)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广东低2个百分点,比全国(39.5%)仅高出0.7个百分点。2005年三产比重在各省市区中居第14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也较低。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高技术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从上年的7.5%上升到8.3%,仅上升0.8个百分点,与2005年广东(28.4%)、江苏(18.1%)、上海(16.7%)和全国(12.2%)的差距也较大。从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看,我省为10.1%,比同期全国29%的比重低18.9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24.6%)、广东(34.6%)的比重低14.5和24.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依然较大。

3.城乡居民和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两者收入实际增幅相差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9倍,比2005年的2.45倍有所扩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一方面,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20%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047元,增长11%,收入水平仅为平均数的38.6%,增幅低1.1个百分点,与20%高收入家庭的差距从上年的5.02倍扩大到 5.19倍。另一方面,维持基本生活的刚性支出价格上涨较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更大。全省液化气、管道煤气价格分别上涨11.6%和5.5%,水价和租房分别上涨10.2%和2.7%,粮食、鲜菜分别上涨3.6%和3.4%,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油、肉、禽、蛋类价格出现大幅上扬。在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上,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下降。20%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6380元,仅比上年增长1.6%,食品开支仍是其消费支出的大头,恩格尔系数高达 44.7%,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高11.8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家庭生活更为困难,据抽样调查,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到农村居民家庭的6.5%,以三口之家计算,家庭收入每日平均不到17元,入难敷出。

4.居民消费仍显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349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2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7%和9.3%,实际增幅同比回落5.8和0.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影响农村购买力的进一步提升。全年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增幅(10.3%)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人均收入低于全部纯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二是还贷压力较大,支出预期增加,使消费倾向相对不足,储蓄意愿较强。由于买房家庭增多,居民贷款增加。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还贷及利息达1114 元,其中房贷同比增长2.6 倍,还贷支出增长69.4%,还贷压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正常消费行为。住房、教育、医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增加了未来支出预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即期消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3.1%,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已超万亿元,年末达10473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此外,一些非收入因素使消费结构升级面临诸多障碍。

5.影响出口快速增长的因素较多。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除了受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的影响外,还面临诸多困扰。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由于升值的不可预计性,难以在定价时提前消化,对以薄利多销为主的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二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呈不断加剧之势。2006年我省共遭遇国外两反两保、337调查和打火机CR案共53起,直接涉案金额达4.6亿美元。目前,涉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商品涵盖了机电、农产品、纺织服装、鞋、家具等多种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和块状经济,对扩大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总体退税率调低。四是外贸出口企业低价竞销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对2007年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

从世界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平稳增长及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为我省对外贸易扩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从全国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取向看,经济高增长周期的惯性和稳健的宏观调控取向,将促进我省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全国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2006年全国GDP达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江苏、山东、广东的GDP分别为21548、21847和25969亿元,增幅均高于我省,分别增长14.9%、14.7%和14.1%,高于我省1.3、1.1和0.5个百分点,江苏和广东的人均GDP也均超过3500美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我省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积极建设“法治浙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仍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为今年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6.7,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上升9.5点和13.9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51.8,分别上升8.0和7.6点,呈逐季上升态势,接近历史最高2003年四季度的156.5。产品订货形势较好,劳动力需求旺盛,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35.3,分别上升4.5和10.5点,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21.5,分别上升0.7和3.8点,认为订货较少和劳动力需求下降的企业比重仅分别为10.3%和8.4%。同时,前述问题对今年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协调发展也将带来不利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2007年浙江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态势。

(综合处 傅吉青 俞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