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系列课题之二十五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沿海省市都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从总体上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本课题对海洋经济的概念及行业范围进行了科学界定;阐述了海洋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思路,并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及其他典型调查资料,测算了我省海洋经济总量指标;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我省的海洋经济效益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海水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远洋运输能力不强,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最后提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辽阔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也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当今世界近90%的人口分布在拥有海岸线的国家,其中约一半的人口聚集在近海岸500公里的地带。海洋给了人类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发展空间,也给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融提供了主要通道。特别是在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重要领域。有人称“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新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沿海省市都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浙江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濒临东海。全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占全国总长度的20.3%,居全国第1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有7个连接海洋,沿海或海岛县(市、区)有37个。因此,我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从总体上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本课题对海洋经济范畴进行了科学界定,阐述了海洋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思路,并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及其他典型调查资料,测算了我省海洋经济总量指标,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海洋经济范围的界定

(一)海洋经济范围界定的难点

虽然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的热点,但要明确界定海洋经济的范围,却存在相当的难度。

1.海洋经济概念与范畴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海洋经济统计,我国海洋局对海洋经济进行了某些方面的统计,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对海洋经济进行了探索研究。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海洋经济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对海洋经济的范畴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2.明确界定海洋经济范畴比较困难。在现代经济中,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活动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两者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这给非常明确地界定海洋经济的范畴带来困难。

3.对部分行业是否计入海洋经济存在分歧。比如,沿海港口城市建造的原油加工业、火力发电业是否计入海洋工业;造船用的锯材加工业、人造板制造业、涂料制造业、内燃机制造业等是否计入海洋工业;滨海旅游用的房屋建筑是否计入海洋建筑业;为海洋生产提供服务的政府综合部门是否计入海洋服务业等等。

(二)本课题对海洋经济范围的界定

1.海洋经济的概念

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总称,是各类海洋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产业是指人类直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2)直接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

(3)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生产和服务;

(4)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

(5)与海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教育、服务和管理。

而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的关联层。主要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海洋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

2.海洋经济行业范围的界定

虽然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经济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但对海洋经济的行业范围界定还需进一步具体化。这是由于海洋资源的多样性、海洋用途的广泛性,决定了海洋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提高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的可操作性,我们在前几年的研究成果——《浙江海洋经济统计与核算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海洋局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海洋经济的行业范围作出界定。同时,为便于同地区生产总值核算资料的比较,分析海洋经济内部的产业结构,将海洋经济活动也按活动性质及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归为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具体包括:

⑴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主要指海洋渔业生产活动,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活动。

⑵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指涉海工业与涉海建筑业。涉海工业包括海洋采掘业、涉海制造业及其它涉海工业。其中海洋采掘业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开采业;涉海制造业包括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制造业、海洋渔具及渔具材料制造业、渔业机械制造业、海洋船舶制造和修理业以及其他海洋设备制造业;其它涉海工业指海洋电力及海水利用业,包括利用海洋能进行的电力生产,依托海洋进行的火电、核电等工业生产以及海水淡化处理等等活动。涉海建筑业包括从事海港、滨海电站、海岸、堤坝等海洋、海岸工程建筑施工活动。如沿海码头土木工程建筑,线路、管道安装,跨海桥梁建筑,为滨海旅游等服务的房屋建筑业和装修装饰业等。

⑶海洋经济第三产业:指除海洋渔业、涉海工业、涉海建筑业以外的其他涉海经济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批发和零售贸易活动;以海水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的餐饮活动;滨海旅游业(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为从事海洋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提供的金融保险服务;其他涉海服务业(包括海洋渔业服务业,海洋资源管理、评估,海洋科学考察,海洋浪潮气象的监测和预报,海洋测绘服务,海洋环境监测,其他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科学研究、教育、医疗和公共管理等活动)。

关于海洋经济行业界定的各分类行业的范围详见附件《海洋经济统计行业范围界定标准》。

二、反映海洋经济指标的采集与核算思路

1.海洋经济主要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涉及多个部门,目前海洋经济统计分散于各相关部门,如海洋渔业由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航运业由港航局统计、造船活动等涉海工业活动则包含在工业统计中,港口建设等则在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统计中等。为反映海洋经济的总体状况及分析海洋经济状况,海洋经济主要指标的取得,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核算产生海洋经济主要总量指标。为便于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和与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比较,以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用以反映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分析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包括总产出、增加值及增加值构成(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指标。

二是采集反映海洋经济特点的部门统计资料。因海洋经济统计分散于不同部门,通过部门统计资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海洋经济的全貌。如反映海洋渔业情况的海洋机动渔船拥有量、海洋渔业人口及劳动力人数、海洋捕捞产量、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产量;反映海产品加工的海洋水产加工生产能力;反映港口发展的沿海主要港口泊位与吞吐量;反映海洋运输发展的海洋运输船舶及周转量;反映海洋旅游发展的滨海旅游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反映海洋环境保护的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等等。

2.海洋经济增加值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民经济统计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 》(下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原则和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以及编码方法,为按行业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和交换提供统一规范。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对于单位行业归属的确定,一个单位从事一种经济活动,即按照该活动性质确定单位的行业。当一个单位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则按照主要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主要活动指当一个单位对外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时,占其单位增加值份额最大的一种活动,如果无法用增加值确定主要活动,也可依据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或从业人员确定单位的主要活动。由于对跨行业法人单位按其产业活动单位划分行业取得资料的难度较大,现行实际工作中,除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以外的统计调查外,仍保留按法人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性质划分行业的做法。我国GDP和行业增加值核算都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基础上的。即先核算各相关行业增加值,再汇总计算产业增加值和GDP。

海洋经济是跨行业的组合,是要在行业增加值核算基础上,按海洋经济界定范围进行重新整合与测算。其中最大的难点是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统计的部分海洋相关行业,不可以按行业界定范畴进行海洋经济核算,即不能将整个行业计入海洋经济。这是目前统计调查制度(即使是普查年度的调查)无法满足的。如海洋经济界定标准,餐饮业是海洋相关行业之一,因为居民餐饮要消费海洋产品。但如果将餐饮业全部计入海洋经济,则会扩大了海洋经济内涵,因为餐饮除了消费海洋产品外,还包括与海洋经济无关的肉食、蔬菜、酒水等。那么,按多少份额计入海洋经济?这是海洋经济增加值核算中需要研究与解决的最大难点。

3.海洋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技术思路

海洋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思路:一是在行业(行业小类)增加值核算基础上,根据海洋经济行业界定标准筛选出与海洋经济相关的行业;二是筛选出的行业区分两类不同情况进行核算。一类是完全明确属于海洋经济的,则全部计入海洋经济;另一类只能一部分计算海洋经济的,则进行典型调查确定比例进行测算,按产品用途、消耗结构来确定某行业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的比例。如餐饮业,可选择一定数量的餐饮企业,抽取一定时期的餐饮消费菜单,计算其海洋产品消费金额占总消费金额的比例作为餐饮业增加值计入海洋经济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住户调查资料,在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有多少用于海水产品消费支出,以佐证海洋餐饮业增加值数据;水产品罐头制造业、营养保健品制造业、生物和生化制品制造业等,则各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按其消耗原材料的价值构成,以消耗海洋产品原料价值占中间消耗产品价值的比例作为这些行业的增加值计入海洋经济的比例等等。

所以,海洋经济增加值核算,一是依赖于比较详细的国民经济行业(小类)核算资料,二是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基础上,还必须开展典型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相关行业涉海经济的比例系数。

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海洋经济行业范围的界定,我们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和典型调查资料,对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等数据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2005年海洋经济相关数据,作为我们课题分析的依据。

1.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5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123.34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出的6.8%。海洋经济增加值为1077.7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6%。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0%,比2001年上升0.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附加值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2005年海洋经济增加值率为34.5%,比全省增加值率(GDP占全社会总产出比重)高出5.2个百分点。

2.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近几年我省海洋渔业积极探索“近海禁、外海控、远洋拓”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恢复近海资源,合理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资源。我省根据渔业资源及环境变化,以“主攻养殖,稳定捕捞,深化加工,搞活流通”为主线,及时调整政策,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力度,海洋渔业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转变、由近海向深海远洋转变、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良性发展趋势。我省海洋渔业产值中捕捞和养殖的比例,1993年为80.7:19.3,2000年为68.7:31.3,2005年进一步调整为64.8:35.2。使我省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仍保持较高的增速。2005年我省海洋渔业总产出达279.8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48.49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

3.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稳健发展。

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7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8.0%。其中涉海工业增加值为37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增速略快于全部工业,涉海工业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4.8%;涉海建筑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3.8%,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3%。在涉海工业中,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主体的临港工业发展格局。2005年我省涉海工业现价增加值中,船舶修造业比上年增长85.8%,涉海火力发电业增长22.0%,涉海医药制造业增长1.7倍。与此同时,由于受海水产品产量的影响,2005年我省的海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水产品冷冻加工业仅增长6.4%,而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业、水产饲料制造业等出现负增长。

4.海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海洋经济中已占居主导地位。

2005年全省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19.4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1%,增速比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快3.8个百分点,占全部海洋经济增加值的48.2%,所占比重比2004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海洋经济三次产业中成为创造增加值最多、发展最快的产业。

在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中创造增加值较多的是滨海旅游业、港口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2005年这三大行业分别创造增加值209.96、119.02、和97.53亿元,分别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19.5%、11.0%和9.0%,所占比重比2004年均有所上升。这三大行业的较快发展,是我省加快发展滨海旅游、港口运输建设以及增强海洋服务意识的结果。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海景、尝海鲜、玩海水、买海货、住海滨”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海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各地以海洋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努力打响当地特色品牌:如舟山市首次将中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三大节庆活动整体包装向外推介,强化了“海天佛国”群岛旅游的整体形象;宁波以“东方商埠,时尚水都”为主题,强化城市营销理念,通过“古韵宁波”旅游文化嘉年华以及中国开渔节、开游节等节庆活动,形成宁波旅游对公众的持续影响力;其他各市、县的节庆活动也精彩纷呈,如台州旅游节、温州山水旅游节、洞头渔家乐、台州三门青蟹节等,对塑造我省海洋旅游的形象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有力地推进了我省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我省沿海37个县(市、区)拥有各类大小旅游区已达290个。其次,伴随我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这几年我省的港口运输业发展也较快,2005年我省海洋货物周转量达2468.54亿吨公里,比2000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32%;2005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4.38亿吨,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69亿吨,舟山港完成905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3%。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居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2位,集装箱吞吐量520.8万标箱,居全国主要港口第4位。再次,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我省各类海洋服务意识增强,投入加大。如海洋水利管理业、海洋气象、海洋环境监测、教育以及政府部门对海洋经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都使我省的海洋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全国及兄弟省市的比较

(一)从比较中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通过相关资料对全国及广东、福建、山东、上海、江苏、辽宁等沿海省市比较分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全国海洋经济增加值为582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我省2004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2005年我省创造海洋经济增加值1078亿元,列全国第3位,排在广东(2117亿元)、山东(1145亿元)之后;2005年我省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0%,所占比重低于福建(12.7%)、广东(9.5%),但高于山东省(6.2%)。

2.海洋经济二、三产业地位更为突出。

2005年我省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为13.8:38.0:48.2,与2004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86.2%,地位日趋突出。与福建、广东相比,我省海洋经济中,二、三产业的地位更为突出。

3.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

我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特别是海洋捕捞产量居全国前茅。浙江海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暖湿润。海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生物生产量大。同时在本海域由于大量的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饵料资源,再加上本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大,岛屿众多,海区风浪较小,滩涂稳定,使该区域成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非常集中的地带,具有“中国鱼仓”的美誉。丰富的渔业资源,保证了我省海洋渔业产量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4年我省的海洋渔业产量达414.98万吨,排在全国第3位,低于山东(612.1万吨)、福建(523.27万吨),高于广东(381.79万吨)、辽宁(346.16万吨)、江苏(107.40万吨)等省市,特别是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2004年我省的海洋捕捞产量达322.04万吨,居全国第1位。

4.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

港口,是人类开发海洋的依托和基地。浙江海域广阔,内海、领海连同我国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海岸曲折,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形成了众多的港湾,如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温州湾、乐清湾等。全省总海岸线长度占全国的1/5,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10万吨级泊位岸线105.8公里。丰富的港口湾道资源,为我省港口业发展提供了基础。2005年,全省新建码头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至2005年底,全省沿海港口拥有码头泊位100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1个。主要沿海港口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和嘉兴港,其中宁波、温州港为全国沿海主枢纽港。2004年,我省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5946万吨,仅比广东(51959万吨)、上海(37896万吨)低,高于山东(27822万吨)、辽宁(24002万吨)、河北(24002万吨)、天津(20619万吨)等省市;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1位(见表1)。

表1 2004年部分沿海港口客货吞吐量

单位:万吨、万人次

天津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货物吞吐量

20619

24002

37896

4598

35946

15651

27822

51959

旅客吞吐量

33

629

1248

1764

572

722

1617

注:本表数据主要来自沿海海洋管理部门。

(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我省海洋经济虽得到较快发展,与全国和兄弟省市比较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同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海水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主攻养殖,拓展远洋,深化加工,搞活流通,发展旅游(休闲渔业)”20字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针的实施,我省海洋渔业的捕养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全国和兄弟省市比较,我省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我省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比重为7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2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比2001年又上升0.3个百分点,比福建、辽宁、山东、广东和江苏分别高出34.9、34.5、33.5、32.8和22.7个百分点(见表2)。从海水养殖绝对量来看,2004年,我省海水养殖产量仅为92.94万吨,而山东、福建、广东和辽宁分别达到341.88、299.95、210.70和197.04万吨。因此,我省海水养殖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表2 2004年沿海部分省海洋渔业比较

海洋渔业产量(万吨)

海洋渔业比重(%)

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合计

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合计

全国

1451.09

1316.70

2767.79

52.4

47.6

100.0

辽宁

149.12

197.04

346.16

43.1

56.9

100.0

江苏

58.94

48.46

107.40

54.9

45.1

100.0

浙江

322.04

92.94

414.98

77.6

22.4

100.0

福建

223.33

299.95

523.28

42.7

57.3

100.0

山东

270.21

341.88

612.09

44.1

55.9

100.0

广东

171.09

210.70

381.79

44.8

55.2

100.0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尚无实质性进展。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2004年广东省仅一项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总产值就达348.54亿元,天津达193.61亿元,山东为42.64亿元,而我省还没有这方面的产出。

3.远洋运输能力不强。

近几年我省远洋运输发展较快,2005年全省远洋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44.4%,但与全国及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能力还不强,所占比重仍较低。2004年,我省海洋货物运输周转量为1811.83亿吨公里,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上海、山东、广东。但其中的远洋货物周转量仅为360.79亿吨公里,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居倒数第4位,大大低于上海、山东、广东,也比辽宁、天津、河北、江苏低(见表3)。2004年,我省的远洋货物周转量仅占海洋货物周转量的19.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3个百分点。

表3 2004年沿海部分省市海洋货物周转量

单位:亿吨公里

地区

货物周转量

周转量占比(%)

沿海

远洋

沿海

远洋

全国总计

39244.25

6988.83

32255.42

17.8

82.2

天津

10791.39

57.12

10734.27

0.54

99.5

河北

1149.42

89.21

1060.21

7.8

92.2

辽宁

1461.04

192.60

1268.44

13.2

86.8

上海

9843.01

2356.92

7486.09

23.9

76.1

江苏

1055.50

417.33

638.17

39.5

60.5

浙江

1811.83

1451.04

360.79

80.1

19.9

福建

957.40

646.39

311.01

67.5

32.5

山东

2964.92

298.42

2666.50

10.1

89.9

广东

2797.95

1217.08

1580.87

43.5

56.5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4.海洋科技人才缺乏。

“九五”以来,我省围绕发展海洋经济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目前,我省专门的海洋学院及高等院校内设置的与海洋相关的专业仍较少,而上海、辽宁、山东、广东等省市海洋院校及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均比我省多。据国家海洋局统计资料,2004年我省从事海洋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仅721人,而山东有1939人,上海有1503人,天津有1494人,广东有1037人,分别是我省的2.7、2.1、2.1和1.4倍。海洋科研机构院校以及海洋科技人才的缺乏,将影响我省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5.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2005年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程度未见好转,清洁和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达6397、2804、7127和14572平方公里,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70%;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幅较大,较上年增加了2294平方公里;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一般,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居中。底栖环境质量堪忧,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偏低。近岸海域贝类综合质量一般,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普遍较高。重点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堪忧。海水增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未见缓解。杭州湾和乐清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稳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海洋赤潮频发,舟山海域、台州近岸和温州南麂列岛海域是赤潮高发区,有毒有害赤潮和多藻种赤潮并发的趋势明显上升。

五、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从趋势看,省政府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视和海洋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增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劲。

省委省政府于1993年、1998年、2003年先后召开了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构想,加强对海洋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协调、引导、扶持和管理,并相继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措施,深入组织山海协作,组织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报,开展海洋(岸)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2006年省政府又正式出台了《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所有这些,将对促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起到持久深远影响。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我省海洋经济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新建与扩建了一批海岛干线公路,接线配套公路,跨海大桥及连岛工程,万人以上大岛已建有一批车客渡滚装码头和快速客轮,陆海之间、大岛之间互通性大大增强。千里高标准海塘的建成,渔港建设力度的加大,提高了沿海和海岛对海洋灾害的抵御能力。依托港口建设的一批大型火电厂相继投入运行,一批沿海和海岛地区的大中小型蓄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和计算机宽带网覆盖至主要海岛等,有效地改善了沿海和海岛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这些举措的落实,都将进一步增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可以预见,我省海洋经济将会得到持续发展。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和研究以下问题:

1.加快东海盆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该产业发展将带动沿海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浙江近海和外海的东海盆地拥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在能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我省应当从能源战略高度,研究和规划东海盆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项目,建设海洋油气勘探、开采的配套基地,研究油气海上运输及提炼利用等相关技术,这是我省在21世纪跨向现代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一步。

2.实施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导战略。这是提升我省海洋经济规模和水平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加强海洋科技研究,重点是海洋活性物质利用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观测和监测技术、海水淡化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深海资源研究与利用技术、海洋能源包括潮汐能、风能等的综合利用技术等等。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码头、储运中转仓库、电力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等建设,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3.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将直接影响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海洋生物数量的减少,影响海洋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业,严重的还会影响人类健康。针对海洋环境恶化的态势,要系统研究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措施,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排放,加大污染源的源头治理,减缓和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逐步改变污水超标排放、海水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健康,保证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4.加强国际国内合作。21世纪,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洋经济发展也需要扩大开放。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需要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吸纳发达国家技术,联合开发海洋资源;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海洋产业,把更多的海洋产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附件:《海洋经济统计行业范围界定标准》

课题负责人:王志勇、朱天福

课题组成员:朱天福、朱飞飞、应 晓

主要执笔人:朱天福、朱飞飞、应 晓

附件:

海洋经济统计行业范围界定标准

行业代码

行 业 类 别

说 明

一、海洋第一产业

包括海洋渔业

041

1、海洋渔业

包括利用海水进行鱼、虾、贝、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以及对海洋天然水生动、植物的捕捞。

0411

(1)海水养殖

指利用海水对各种水生动植物的养殖活动。

0412

(2)海洋捕捞

指在海洋中对各种天然水生动植物的捕捞活动。

二、海洋第二产业

包括海洋工业和海洋建筑业

(一)海洋工业

包括海洋采掘业、海洋制造业及其它海洋工业

1、海洋采矿业

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开采业

0710

(1)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指在海岸线向海一侧任何区域内进行的原油、液态或气态天然气的开采活动。

1019

(2)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

包括在砂质海岸或近岸海底开采砂矿的活动,主要品种有:卵石、砾石、砂等建筑材料的开采等。

1030

(3)采盐

包括海水晒盐和海滨地下卤水晒盐。

2、海洋制造业

包括海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制造业、海洋渔具及渔具材料制造业、渔业机械制造业、海洋船舶制造和修理业以及其他海洋设备制造业等。

1361

(1)水产品冷冻加工

指为了保鲜,将海水养殖或捕捞的鱼类、虾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水生动物或植物进行的冷冻加工活动,但不包括商业冷藏。

1362

(2)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

指海水鱼糜制品制造,以及海水产品的干制、腌制等加工活动。

#1363

(3)水产饲料制造

指用海水鱼骨、虾、贝等水产品生产饲料的加工活动。

1364

(4)鱼油提取及制品的制造

指从海水鱼或鱼肝中提取油脂,并生产制品的活动。

#1369

(5)其他水产品加工

指对海水生动物或海水生植物进行的其他加工活动。

#1452

(6)水产品罐头制造

指海水鱼、虾、贝、藻等罐头的生产。

#1491

(7)营养、保健食品制造

指主要适宜伤残者、老年人的,含海水品等均质配料的营养保健食品的生产。

1493

(8)盐加工

指以海水原盐为原料,经过化卤、蒸发、洗涤、粉碎、干燥、脱水、筛分等工序,或在其中添加碘酸钾及调味品等加工制成盐产品的生产活动。

1755

(9)绳、索、缆的制造

指海洋渔业作业用的丝、绳、网等的生产活动。

#2429

(10)其他体育用品制造

指海上钓鱼专用的各种用具及用品。如钓鱼杆、鱼钓、鱼漂、捞网等钓具及钓鱼用其他辅助用品。

#2611

(11)无机酸制造

包括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为原料进行的盐酸、硼酸、磷酸、氯磺酸、氢氟酸等无机酸类的生产。

#2612

(12)无机碱制造

包括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为原料进行的烧碱、氢氧化钾及纯碱、碳酸氢钠以及其他碱类的生产。

#2613

(13)无机盐制造

包括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为原料进行的卤化物及卤酸盐、磷化物及磷酸盐、硼化物及硼酸盐、稀土金属化合物等的生产。

#2614

(14)有机化学原料制造

包括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为原料进行的烃类及其卤化衍生物、醇酚及其衍生物腈类化合物等的生产。

#2619

(15)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包括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为原料进行的氧化物和过氧化物、单质等的生产。

#2672

(16)化妆品制造

包括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加工生产护肤类、美发护发类、美容类等化妆品。

#2710

(17)化学药品原药制造

指从海洋中提取的进一步加工药品制剂所需的原料药生产。

#2720

(18)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指从海洋中提取的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制造。

#2730

(19)中药饮片加工

指对海洋中草药的加工、处理活动。

#2740

(20)中成药制造

指提取海洋中草药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加工生产活动。

#2760

(21)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指利用生物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加工生产的药品。

#3675

(22)渔业机械制造

指渔轮以外的各种海洋捕捞机械、海水养殖机械、海水鱼货起卸设备等的制造。

#3676

(23)农林牧渔机械配件制造

指海洋渔业专用机械零配件的制造。

#3679

(24)其他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及机械修理

指对其他未列明的海洋渔业机械的制造及海洋渔业机械的修理。

3751

(25)金属船舶制造

指以钢质、铝质等各种金属为主要材料,为民用或军事部门建造的远洋、近海的金属船舶的制造活动。

3752

(26)非金属船舶制造

指以各种木材、水泥、玻璃钢等非金属材料,为民用或军事部门用于海洋的船舶建造活动。

3753

(27)娱乐船和运动船的建造和修理

指用于海洋的游艇和用于海上娱乐或运动的其他船只的建造与修理。

3754

(28)船用配套设备制造

指海上船只用的主机、辅机设备的制造。

3755

(29)船舶修理及拆船

指对海洋船舶的修理及对废旧船舶的拆卸活动。

3759

(30)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

指用于海上航标的各种器材、浮式装置,以及不以航行为主的海上船只的制造。

3791

(31)潜水及水下救捞装备制造

指海洋潜水装置及海洋水下作业、救捞装备的制造。

#4121

(32)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指对海水中的污染物等进行监测的专用仪器仪表的制造。

4123

(33)导航、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

指与海洋有关的气象、海洋、水文、航海等方面的导航、制导、测量仪器和仪表及类似装置的制造。

#4124

(34)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指海洋渔业专用的仪器、仪表及类似装置的制造。如探鱼仪、虾苗放流计数仪等。

3、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

包括依托海洋运输进行的临海火电、核电生产或利用海洋能进行的电力生产和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用水。

#4411

(1)火力发电

指建在沿海港口城市,利用港口运输优势及海水冷却作用的火力发电业。

4413

(2)核力发电

指建在沿海港口城市,利用港口运输优势及海水冷却作用的核力发电业。

4419

(3)其他能源发电

指利用海洋中的潮汐能、波浪能、热能、海流能、风力能、盐差能等天然能源所进行的电力生产。

#4420

(4)电力供应业

指利用海洋能所生产的电力的供应。

4690

(5)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

指利用各种技术和工艺流程将海水淡化处理,达到可以使用标准的生产活动。

#1700

(6)纺织业

指建在沿海港口城市,利用海水的纺织业。

#2600

(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指建在沿海港口城市,利用港口运输优势及海水冷却作用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3200

(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指建在沿海港口城市,利用港口运输优势及海水冷却作用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00

(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指建在沿海港口城市,利用港口运输优势及海水冷却作用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二)海洋建筑业

包括从事海港、滨海电站、海岸、堤坝等海洋、海岸工程建筑活动。

#4710

1、房屋工程建筑

包括海港房屋主体工程的施工及为滨海旅游用房屋主体工程的建造。

#4721

2、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

包括从事海底隧道、跨海桥梁等海底和海上工程建筑活动。

#4722

3、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

包括防洪堤坝、海堤的施工,海水治理施工,海洋港口、码头、船台、船坞的施工等。

#4723

4、工矿工程建筑

包括利用海洋能电力工程施工与发电机组设备的安装,海洋石油建设工程的施工及安装,以及海水淡化处理系统的安装施工等。

#4724

5、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

指跨海的架线、管道和设备的施工。如海底通信电缆的施工等。

#4800

6、建筑安装业

指海洋用建筑物主体工程竣工后,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的安装。

#4900

7、建筑装饰业

包括从事对海洋建筑工程后期的装饰、装修和清理活动,以及对居室的装修活动。

三、海洋第三产业

包括海洋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滨海旅游业以及其他海洋服务业。

1、交通运输业

包括城市内的沿海轮渡旅客运营以及远洋运输、沿海运输、沿海港口装卸搬运仓储辅助等活动。

#5340

(1)城市轮渡

指城市内的沿海轮渡旅客运营。

5411

(2)远洋旅客运输

包括远洋客轮的旅客运输活动和以客运为主的远洋运输活动。

5412

(3)沿海旅客运输

包括从事沿海的旅客运输活动和配备驾驶人员的沿海载客船只的出租活动及沿海游览、观光船的活动。

5421

(4)远洋货物运输

包括从事远洋的货物运输活动及配备操作人员的远洋货轮出租活动。

5422

(5)沿海货物运输

包括从事沿海货物的运输活动及配备操作人员的出租活动。

5431

(6)客运港口

指专门为海上客运服务或以海上客运服务为主的客运服务公司、客运中心、客运站的活动。

5432

(7)货运港口

指海上货运港口的管理活动。如港口船舶货物装卸服务;港口货物停放、堆存服务;港口船舶引航活动;水上运输货物打包、集装箱装拆服务;货运船舶停靠和物资供应服务。

#5439

(8)其他水上运输辅助活动

包括海上港务船只调度与管理,救助打捞等活动。

#5720

(9)运输代理服务

包括海洋旅客运输的票务代理和海洋船货、船务代理及其他海洋运输代理,海洋运输理货服务等。

#H

2、批发和零售业

包括海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批发和零售贸易活动。

#67

3、餐饮业

包括从事海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餐饮活动。

4、滨海旅游业

包括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它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餐饮业、旅馆业、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

#J

5、金融保险业

指为从事海洋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提供的金融保险服务活动。

6、其他海洋服务业

0540

(1)渔业服务业

指对海洋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包括鱼苗及鱼种场、水产良种场和水产增殖场等活动。

7630

(2)海洋服务

包括海域管理,海洋资源的管理,海洋评估,海底工程、作业的管理,海洋和极地的科学考察,海洋浪潮、气象的监测和预报,海水污染治理,其他海洋活动等。

#7640

(3)测绘服务

包括从事海洋测绘服务活动等。

#7660

(4)环境监测

包括海洋环境监测等。

#7672

(5)工程勘察设计

指海洋建筑施工前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如港口工程的勘察设计。

#7820

(6)基础地质勘查

包括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查等。

7910

(7)防洪管理

指对沿海的防洪、防涝设施的管理活动。

#8011

(8)自然保护区管理

主要包括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保护区。

#8012

(9)野生动植物保护

包括海洋野生及濒危动植物的饲养、培育、繁殖等保护活动,以及对海洋动物栖息地的管理活动。如海洋馆、水族馆、海底世界等。

#S

(1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包括各级海洋综合管理部门和涉海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海监、海事、海关、渔政等执法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11)其他

与涉海活动有关,但在以上行业中没有被列入的行业。如与涉海有关的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科学研究、教育、医疗活动等。

注:表中带#号的行业是指该行业中与涉海经济相关的产品生产与服务,具体测算中要对该行业进行分解。带★的为海洋经济划分中的综合性的行业,需通过相关行业资料进行综合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