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系列课题之二十四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三次产业分类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于1935年提出的。他从经济史的角度对生产活动发展阶段进行了概括,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特征是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得到发展,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到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科学和政府等活动中。阿费希尔将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称作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人类更进一步的物质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高级的需要。三次产业划分后经其他经济学家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完善,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使用。我国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随着第一、二产业发展,必然会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因为当第一、二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第一、二产业也难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人们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会加大服务需求。因而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本文利用首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析我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发展现状,第三产业发展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而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根据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变动特点,可以将第三产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5年):第三产业高速增长,但增幅波动较大。1979-1995年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表1)。其中,“六五”时期(1981-1985年)年均增长达19.9%,高于同期GDP增速5.2个百分点;“七五” 时期年均增长仅为6.5%,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9.7%,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长率0.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呈明显的波浪形,处于波峰的1981年、1991年两个年份增速分别为26.1%和25.6%,处于波谷的两个年份是1979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8.1%和下降5.1%,波峰与波谷年份的最大落差达31.2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表1 浙江各时期GDP及三次产业增长速度

时期

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9-2005年

13.2

4.1

16.4

13.8

1981-1985年

14.7

6.8

17.8

19.9

1986-1990年

7.6

1.4

10.4

6.5

1991-1995年

19.1

5.0

24.4

19.7

1996-2000年

11.0

4.0

12.4

11.0

2001-2005年

13.0

3.6

14.0

13.8

1979-1995年

13.9

4.3

18.2

14.6

1996-2005年

12.0

3.8

13.2

12.4

图1

第二阶段(1996-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放慢,波幅减少。1996-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低于第一阶段2.2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0.4个百分点,其中“九五”时期(1996-2000年)年均增长11.0%,与GDP年均增幅持平;“十五”时期(2001-2005年)年均增长13.8%,高于同期GDP增速0.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增幅最高的年份为2005年,增长15.2%,增幅最低的年份为1999年,增长9.9%,增幅最大落差为5.3个百分点(图1)。

回顾浙江第三产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出以下明显特征:

(一)总量迅速扩大,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全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物质生产部门。在温饱问题尚未能解决的情况下,还不具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市场商品逐步丰富,带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进入90年代,我省工业化步伐加快,199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都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5378.87亿元,是1978年的232.75倍。1979-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超过同期GDP年均增幅0.6个百分点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6.6%提高到2005年的40.0%。

(二)比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突出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978年浙江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为38.1:43.3:18.7,第一产业占了近四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所占份额不到二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宽,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2005年我省GDP的三次产业构成调整为6.7:53.3:40.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增加值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的同时,从业人员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从1985年的54.9:31.7:13.4调整到2005年的24.5:45.1:30.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下降了3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

(三)内部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升级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在第三产业内部,2005年按增加值总量排前7位的行业依次是批发零售业(1258.21亿元)、房地产业(695.82亿元)、金融业(674.7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12.94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77.24亿元)、教育(402.81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16.19亿元),改变了我省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两个行业增加值合计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57.2%下降到2000年的51.8%、2004年的41.5%。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则由1985年的42.8%上升到2004年的58.5%。

二、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

2005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378.86亿元,比2004年增加794.6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比2004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见表2)。从三产内部分行业来看,2005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依然占居优势,总量排第一位,但占GDP的比重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比2004年上升0.2与0.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占GDP比重也略有上升。

表2 浙江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

行 业

2004年

2005年

增加值(亿元)

构成(%)

增加值(亿元)

构成(%)

浙江省生产总值

11648.70

100.0

13437.85

100.0

第一产业

814.10

7.0

892.83

6.6

第二产业

6250.38

53.7

7166.15

53.3

第三产业

4584.22

39.4

5378.86

4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44.65

3.8

512.94

3.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73.92

2.4

316.19

2.4

批发和零售业

1126.07

9.7

1258.21

9.4

住宿和餐饮业

202.55

1.7

221.27

1.6

金融业

523.49

4.5

674.77

5.0

房地产业

587.83

5.0

695.82

5.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97.44

1.7

227.58

1.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5.01

0.8

120.49

0.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2.98

0.5

62.86

0.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0.06

0.9

129.53

1.0

教育

338.47

2.9

402.81

3.0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79.30

1.5

213.36

1.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5.33

0.5

65.78

0.5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97.11

3.4

477.24

3.6

(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过半,公有制经济在公共产品领域仍占较大比重

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公有制占46.1%,其中国有经济占40.7%,集体经济占5.4%;非公有制经济占53.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48.9%,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占5.0%。公有制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00%)、教育(9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8.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83.3%)、金融业(8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0.7%)、文化体育与娱乐业(64.0%)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95.5%)、房地产业(90.9%)、批发和零售业(89.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6.6%)、住宿和餐饮业(8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7.0%)等行业(见表3)。

表3 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经济类型构成(%)

行业

2004年

2005年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经济

第三产业合计

46.9

53.1

46.1

53.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7.1

52.9

43.0

57.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5.4

84.6

13.4

86.6

批发和零售业

12.7

87.3

10.7

89.3

住宿和餐饮业

19.8

80.2

15.7

84.3

金融业

86.2

13.8

83.2

16.8

房地产业

11.2

88.8

9.1

90.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4.1

25.9

70.7

29.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83.0

17.0

83.3

16.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9.0

11.0

88.2

11.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6

95.4

4.5

95.5

教育

94.7

5.3

94.6

5.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92.9

7.1

93.1

6.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5.9

34.1

64.0

36.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0.0

0.0

100.0

0.0

(三)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三分之一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中个体就业人数约占一半

2004年末,我省二、三产业共吸纳就业人数2297.88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共吸纳就业人数769.79万人,占33.5%,约占三分之一。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中,法人单位就业人数395.6万人,占51.4%,个体就业人数374.19万人,占48.6%,接近一半。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占比重较高的分别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9.3%)、批发零售业(17.2%)、教育(14.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住宿和餐饮业(6.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6.2%),这几个行业从业人数合计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的79.2%。第三产业个体就业人员中,从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4个行业从业人数分别占55.2%、14.6%、13.1%和8.4%,这4个行业合计占91.3%(见表4)。

表4 2004年浙江省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与从业人员构成

行 业

全部法人单位数

(万个)

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

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构成%

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构成

%

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合计

40.38

1570.10

100

100

第二产业

19.76

1174.50

48.9

74.8

第三产业

20.62

395.60

51.1/100

25.2/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70

34.86

3.4

8.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60

9.48

2.9

2.4

批发和零售业

5.78

67.91

28.0

17.2

住宿和餐饮业

0.51

25.95

2.5

6.6

金融业

0.13

21.36

0.6

5.4

房地产业

0.82

16.88

4.0

4.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9

25.29

8.7

6.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85

15.29

4.1

3.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26

8.77

1.3

2.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34

4.47

1.6

1.1

教育

1.17

57.99

5.7

14.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66

24.67

3.2

6.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38

6.44

1.8

1.6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6.61

76.24

32.1

19.3

注:数据取自《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四)第三产业的法人企业实现利润集中于部分营利性行业

第三产业中,营利性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娱乐业。其他行业虽然有一定的经营性质,但多数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总体上属于非营利性行业。2004年,我省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利润总额851.96亿元(见表5),主要集中在营利性行业,其中利润总额超过百亿的行业为金融业(219.09亿元)、批发零售业(189.89亿元)、房地产业(130.42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7.83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3.69亿元),这5个行业的利润总额达770.92亿元,占第三产业利润总额的90.5%。这几个行业的利润总额超过绝大多数制造业行业,工业制造业法人企业中,仅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在百亿元以上(112.08亿元)。

表5 2004年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构成

利润总额(亿元)

构成(%)

第三产业

851.96

1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5.17

6.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3.69

12.2

批发和零售业

189.89

22.3

住宿和餐饮业

3.49

0.4

金融业

219.09

25.7

房地产业

130.42

15.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7.83

15.0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3.13

1.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68

0.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92

0.1

教育

1.58

0.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0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1

0.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

注:数据取自《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五)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户数、营业收入行业分布集中度高

2004年末,我省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达207.72万家,占二、三产业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5.2%。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4个行业占91.9%,从事其他行业的个体经营户不足10%。其中,批发零售业个体经营户多达123.75万家,占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59.6%,交通运输业个体经营户36.19万家,占17.4%,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个体经营户分别占8.4%和6.5%(见表6)。

表6 2004年第三产业各行业个体经营户主要指标及构成

行 业

户数

从业人员

营业收入

绝对数(万户)

构成%

绝对数(万人)

构成%

绝对数(亿元)

构成%

二、三产业合计

276.26

730.48

9949.33

第二产业

68.54

356.29

4521.06

第三产业

207.72

100

374.19

100

5428.27

100

交通运输业

36.19

17.4

49.08

13.1

329.21

6.1

批发业

20.45

9.9

45.77

12.2

2386.67

44.0

零售业

103.3

49.7

160.86

43.0

2129.76

39.2

住宿业

1.53

0.7

4.40

1.2

23.8

0.4

餐饮业

15.9

7.7

49.98

13.4

313.08

5.8

房地产业

0.49

0.2

0.90

0.3

4.16

0.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3

1.0

4.42

1.2

20.76

0.4

教育业

0.92

0.5

4.14

1.1

11.79

0.2

卫生和福利业

2.14

1.0

3.12

0.8

24.5

0.4

居民服务业

13.58

6.5

31.44

8.4

95.98

1.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4

0.9

4.57

1.2

20.18

0.4

其他行业

9.25

4.5

15.51

4.1

68.38

1.2

注:数据取自《2004年浙江经济普查年鉴》。

2004年,我省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创造营业收入5428.27亿元,比第二产业个体经营户的营业收入高20.1%。营业收入行业集中度较高。个体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3个行业创造的营业收入达5182.52亿元,占95.5%。其中个体批发零售业占83.2%,个体住宿餐饮业占6.2%,个体交通运输业占6.1%。

(六)第三产业发展地区差异明显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一半以上分布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这三市的法人单位数占全省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52.6%,产业活动单位数占全省产业活动单位数的52.0%。法人单位数排前3位的依次是杭州、宁波、温州市,其余各市法人单位数依次为台州、金华、嘉兴、绍兴、湖州、丽水、衢州和舟山。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地区差异明显。2004年,第三产业年平均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年平均就业人数的比重比较高的是温州(36.9%)、杭州(36.5%)、舟山(34.9%)、台州(31.8%)4市,湖州、丽水、宁波、嘉兴、金华5市所占比重在27%-29%之间,绍兴、衢州2市占比较低,分别为(24.2%)和(23.4%)。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地区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等影响,2004年,舟山、杭州、温州、金华、丽水5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40%以上,衢州、台州、宁波3市所占比重在38%-40%之间,湖州、嘉兴、绍兴3市所占比重在35 %以下,最高的舟山市(45.8%)与最低的绍兴市(33.4%)差距达12.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我们用第三产业劳动者人均创造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年平均从业人数)来反映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2004年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4个市依次是宁波、杭州、嘉兴、绍兴市,人均创造增加值在6万元以上;舟山、金华、湖州3市人均创造增加值在4-6万元之间;衢州、台州、温州3市人均创造增加值在3-4万元之间;丽水市人均创造增加值低于3万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宁波市(76666元/人)为最低的丽水市(26733元/人)的2.87倍(见表7)。

表7 2004年各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关指标

地区

法人

单位数

(万个)

第三产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万人)

第三产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的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劳动生产率(元/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杭州市

4.82

165.4

36.5

1092.72

66065

43.0

宁波市

3.17

107.15

27.4

821.48

76666

38.9

温州市

3.00

164.71

36.9

580.14

35222

41.8

嘉兴市

1.41

55.14

27.4

337.42

61193

33.7

湖州市

0.76

42.05

28.3

190.32

45260

34.6

绍兴市

1.58

68.85

24.2

415.46

60342

33.4

金华市

1.73

84.38

27.2

373.15

44223

40.3

衢州市

0.79

28.62

23.4

110.73

38690

39.5

舟山市

0.55

19.36

34.9

106.06

54783

45.8

台州市

1.81

115.10

31.8

421.95

36659

39.2

丽水市

1.00

39.55

27.8

105.73

26733

40.2

注:法人单位数取自2004年经济普查年鉴,第三产业年平均从业人数取自《浙江统计年鉴》。

三、促进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政策导向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服务业发展,2005年,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确定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明确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十大重点行业,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政府各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措施。这些都将对浙江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为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促进和谐发展,我省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财政支农力度加大,2001-2005年,地方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311.82亿元,年均增长22%。通过农田规范化整治、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措施,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将极大提高农村消费潜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二)第三产业投资规模扩大为第三产业发展积累基础

近几年,我省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地引导固定资产投资。2003-2005年,我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2005年,限额以上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3264.54亿元,占限额以上投资的53.2%,比2004年增长11.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66.2%,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6.8%,住宿餐饮业投资增长35.6%。第三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增强了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助推第三产业发展

为切实加强科技强省和文化大省建设,2001-2005年全省文教卫事业费累计支出1210.99亿元,年均增长22.9%。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年均增长也都在25%以上。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2005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第三产业贷款余额6367.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7.4%,5年累计投入贷款3152.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7.2%。个人消费贷款大幅增长,2005年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人民币)2251亿元,为2000年末的15倍,5年累计新增2100亿元,年均增长71.5%。2005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1.0%,比2000年提高8.9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对促进消费,特别是住房和汽车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将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十五时期,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3%和7.4%。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商品性消费比重下降,非商品性消费比重逐步上升。近几年我省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居民主要消费项目中,住房、汽车的消费高速增长,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3项支出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旅游消费热已在居民家庭逐步兴起。居民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变化必将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五)市场化取向改革将进一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省市场化取向改革将向纵深发展。除少量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逐步放宽了非公有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经营与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第三产业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全面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这将进一步拓展我省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提高第三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四、制约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我省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已快于全国,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服务行业,如居民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路运输与水路运输业等行业,市场竞争充分,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格局,非公有经济成分比重较高。但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仍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垄断程度仍然较高,非公有经济进入尚存在制度障碍。部分垄断行业由于缺乏竞争,滋生收费高、质量差、管理难现象。

(二)城市化进程不够快

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服务的生产与使用是同时发生的,即提供服务和消费服务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有最低的集聚效应,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口居住区,发展服务企业才能盈利,这也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根本原因。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2004年浙江城市化率为54.0%,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995年的水平,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与国内经济排名前三位的广东、山东、江苏相比,我省的城市规模偏小,大中城市缺少,制约我省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居民消费预期不乐观

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和支出预期。一是收入预期不确定。虽然我省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措施,但与全国相同,在法制上缺乏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广大居民对收入预期是不确定的,不知道明年收入能比今年增长多少。近几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经济的增速,收入分配向政府与企业主集中。二是支出预期不利于消费。近些年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都大大增加了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子女教育负担。改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大多数居民预期将来住房消费、看病和子女就学等会比现在支出更大。为此,人们往往将余钱存入银行或进行投资,以防不测。这是我国中低收入阶层居民舍不得花钱扩大消费,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居民消费预期的不乐观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五、加快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是消耗低、就业量大、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需要,需要从总体上来统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想。从政府政绩和增加地方税收收入而言,发展第三产业可能没有搞开发区和引进工业项目能更直接见效。所以,许多地方领导仍存在着热衷于搞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立市(立县)的习惯思维难以在短期内真正转变。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统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

(二)深化改革,促进竞争

要深化金融保险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改变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的垄断和半垄断经营的局面,放宽社会资本进入的限制,引进市场机制,鼓励竞争。如金融领域,我省民间资本雄厚,要总结温州、台州等地民间融资的方式方法,鼓励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成立地方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教育领域可以考虑实行十二年制(含高中)义务教育,其他教育通过改革,吸纳社会资本参股,改变产权结构和管理体制,政府投入的有限资金用以保障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困难学生补助和科研投入。通过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快推进城市化应长期坚持。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推进人口集聚,促进服务业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在城市务工的农村人员对城市建设发展是有积极贡献的,各地方政府应当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公平的规定,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三是积极推进廉租房建设,特别是小户型的廉租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租住廉租房资格。四是取消就学户籍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就学资格,就近入学。五是将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务工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享受劳动、医疗等社会保险。

(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

目前居民消费预期不乐观,主要原因是收入预期不确定和未来支出预期增加。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建立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收入分配长效机制,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政府可以从税收制度着手,改变目前以生产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建立以收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并采取累进税率,促动企业主和企业经营者随着企业收入增加而稳步提高职工收入。否则,企业所纳的收入税会比收入更快增长。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的二次分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要大大高于高收入群体。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体系与居民支出预期密切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倾向高,甚至习惯于按揭贷款消费,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未来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

课题负责人:朱天福

成 员:边红霞、朱飞飞

执 笔:朱天福、边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