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2006年度建设“平安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各项工作,突出抓基础、抓机制、抓队伍,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安全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及时、准确地把握全省平安建设形势,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切实解决当前影响我省平安创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浙委[2005]8号)精神,省统计局于2006年11月组织开展了全省2006年度建设“平安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浙江省2006年5‰人口抽样调查样本为载体,按照以全省为总体,以市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级、等距的抽样方法,从全省11个设区市的90个县(市、区)中抽取了2296个调查小区,覆盖全省587个乡(镇、街道),覆盖面达到38.4%,共计对24125名16岁及以上的人口进行入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4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9.95%。与2005年度相比,2006年度的“平安浙江”群众安全感调查一个特点是样本总量更大,调查小区更分散,覆盖面更广,样本代表性更强。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1月1日零时。各市样本分布情况为:杭州市3675人、宁波市3085人、温州市3725人、嘉兴市1945人、湖州市1250人、绍兴市2195人、金华市2405人、衢州市1170人、舟山市595人、台州市2780人、丽水市1300人。调查结果对全省和11个市都具有代表性。

调查问卷分为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问题与答案两大部分,共18项指标。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分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的职业或身份等4项指标;问题与答案部分的主要内容为:群众对目前社会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社会治安、就业失业、安居乐业等方面的真实感受,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当前增强群众安全感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公安队伍建设方面等14项指标。

在全部被调查者中:男性16590人,占68.8%;女性7522人,占31.2%。分年龄看,16-25岁的1542人,占6.4%;26-35岁的4104人,占17.0%;36-45岁的6806人,占28.2%;46-55岁的5255人,占21.8%;56-65岁的3475人,占14.4%;66岁及以上的2930人,占12.2%。分文化程度看,文盲1883人,占7.8%;小学8650人,占35.9%;初中9233人,占38.3%;高中2751人,占11.4%;大专955人,占4.0%;大学及以上640人,占2.6%。分职业或身份看,工人1236人,占5.1%;干部582人,占2.4%;职员997人,占4.1%;务农农民9381人,占38.9%;务工农民4432人,占18.4%;经商农民853人,占3.5%;司售人员135人,占0.6%;在校学生321人,占1.3%;文教科卫体368人,占1.5%;个体工商业者1407人,占5.8%;私营业主496人,占2.1%;服务业人员501人,占2.1%;无业(失业)人员1124人,占4.7%;离退休1107人,占4.6%;其他1172人,占4.9%。

二、群众对当前社会安全感的主要反映

随着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等各项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安定团结,群众普遍认为目前公共安全较好,对所在地社会治安状况评价也很高,群众安全感系数已连续3年超过九成。

(一)群众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基本安全感受情况

1.全省有94.7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具有安全感。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来,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被调查者感觉“很安全”、“安全”和“基本安全”的比重分别为14.6%、46.88%和33.29%,三项合计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4.77%,说明全省有94.77%的群众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安全感。与2005年相比,群众安全感下降了1.62个百分点,感觉“很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数分别下降1.99和1.41个百分点,感觉“安全”的人数上升1.78个百分点。群众安全感比上年下降存在着两方面的不可比因素,一是测定安全感调查的项目,由上年的4项细分为5项,主要增加了“不太安全”项,由此可能导致调查的安全感比重略微下降;二是2006年的抽样方法有所改进,比较科学,调查样本量也增加到了2005年的1.5倍,调查样本点比以往分布散,调查样本代表性更强。若剔除不可比因素,2006年群众安全感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仍处在较高水平。

从全省分市的群众安全感受情况看,群众安全感最高为舟山市,有586名被调查者圈填了“很安全”、“安全”和“基本安全”,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8.49%;其次为金华市,占97.96%;第三为衢州市,占97.6%。全省及11市的群众安全感受情况见表1。

表1 全省及11市群众安全感受情况

计量单位:人、%

分地区

总人数

安全合计

1.很安全

2.安全

3.基本安全

4.不太安全

5.不安全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总计

24112

22852

94.77

3520

14.60

11304

46.88

8028

33.29

966

4.01

294

1.22

杭州

3675

3515

95.65

740

20.14

1598

43.48

1177

32.03

118

3.21

42

1.14

宁波

3083

2918

94.65

569

18.46

1362

44.18

987

32.01

127

4.12

38

1.23

温州

3724

3392

91.08

309

8.30

1463

39.29

1620

43.50

246

6.61

86

2.31

嘉兴

1944

1881

96.76

422

21.71

904

46.50

555

28.55

55

2.83

8

0.41

湖州

1250

1178

94.24

246

19.68

592

47.36

340

27.20

53

4.24

19

1.52

绍兴

2193

2051

93.52

178

8.12

982

44.78

891

40.63

115

5.24

27

1.23

金华

2405

2356

97.96

379

15.76

1531

63.66

446

18.54

40

1.66

9

0.37

衢州

1168

1140

97.60

122

10.45

664

56.85

354

30.31

23

1.97

5

0.43

舟山

595

586

98.49

93

15.63

378

63.53

115

19.33

9

1.51

0

0.00

台州

2775

2571

92.65

218

7.86

1164

41.95

1189

42.85

153

5.51

51

1.84

丽水

1300

1264

97.23

244

18.77

666

51.23

354

27.23

27

2.08

9

0.69

2.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被调查群众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对“您认为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问题的调查中,被调查者选择“很好”的有4315人,占17.9%;选择“较好”的有10529人,占43.7%;选择“一般”的有8468人,占35.1%;选择“较差和很差”的有800人,占3.3%。从总体上看,全省有96.7%的群众认为当地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在对“您认为今年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上年相比怎么样”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有明显好转或有好转”的有15535人,占64.4%;选择“和以前一样”的有7738人,占32.1%;选择“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有725人,占3.5%。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上年相比,有明显好转及有好转的群众,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随着“平安浙江”建设工作的深入,我省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被调查群众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社会在发展,群众的要求在提高,离他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努力。

(二)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社会风气”问题仍然是2006年群众最关注的头等社会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们共列出的包括社会风气、就业失业、腐败、教育、工资待遇、社会治安、住房、征地搬迁、环保、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医疗、其他等13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社会风气”问题仍然是2006年群众最关注的头等社会问题,共有3850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0%;其次是“医疗”问题,占13.5%;“社会治安”问题排第三位,占11.5%。但是城乡居民之间关注的重点有所差异,两者在共同高度关注“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和“医疗”问题之余,城镇居民比较关心“就业失业”问题,而农村居民比较关心“教育”问题,分别占各自群体被调查者的13.0%和10.3%。

表2 在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几类社会问题

计量单位:人、%

人 数

比 重

总 计

24112

100.0

01 社会风气问题

3850

16.0

02 医疗问题

3250

13.5

03 社会治安问题

2778

11.5

04 就业失业问题

2380

9.9

05 环保问题

2229

9.2

06 教育问题

2200

9.1

07 腐败问题

1775

7.4

08 工资待遇问题

1519

6.3

09 住房问题

1258

5.2

10 食品卫生问题

1087

4.5

11 征地搬迁问题

647

2.7

12 生产安全问题

616

2.5

13 其他

523

2.2

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加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而医疗、教育和就业失业问题则加剧了人们心里的不平衡感,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成为一部分群众对社会产生偏激行为的导火索。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是当前政府的重要任务,净化社会风气、打击犯罪、促进社会治安不断好转,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为民服务的有力举措,解决医疗和教育负担,缓解就业压力是帮助改善群众生活的关键举措。

(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1.交通事故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最主要问题。

从2006年的调查数据看,“交通事故”取代了“刑事犯罪”成为群众认为当前影响安全感的最主要问题,共有10428人,占了43.3%;其次是“公共秩序混乱”,占了25.6%;紧随其后的是“刑事犯罪”,占了22.3%;选“火灾”的人数最少,只有2117人,仅占8.8%。表明通过加强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刑事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被调查者(包括家人)遭受过不法侵害的比率从2004年的15%下降到2006年的11.5%,“刑事犯罪”现象明显好转。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城镇居民每100户汽车拥有量自2000年0.48辆增加到2005年的8.71辆,使得“交通事故”问题凸现,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安全隐患(见表3)。

表3 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问题

计量单位:人、%

人 数

比 重

总 计

24112

100.0

01 交通事故

10428

43.3

02 公共秩序混乱

6183

25.6

03 刑事犯罪

5384

22.3

04 火灾

2117

8.8

2.外来人员违法犯罪、赌博、拦路抢劫等犯罪现象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我们列出了十种犯罪现象,让被调查者选择。从群众对所在地十种犯罪现象的评价结果看,按被调查者选择“比较严重”和“很严重”的比例排序,“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居十种犯罪行为之首,占25.5%;其次为“赌博”现象,占15.8%;第三为“拦路抢劫犯罪”现象,占15.4%;其他依次为:“入室盗窃犯罪”现象,占7.7%;“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占7.4%;“制黄贩黄、卖淫嫖娼”现象,占6.8%;“制假贩假”现象,占6.2%;“流氓恶势力违法犯罪”现象,占6.1%;“吸毒贩毒”现象,占2.9%;“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现象,占2.2%。与上年相比,变动比较大的是“拦路抢劫犯罪”现象上升7.1个百分点,“入室盗窃犯罪”现象下降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外来人员违法犯罪”、“赌博”依然是影响群众安全感比较严重的违法、犯罪现象,而且2006年以来“拦路抢劫犯罪”有所抬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表4 对十种犯罪现象情况评价

计量单位:人、%

不严重

不太严重

一般

比较严重

很严重

不了解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人数

比重

总 计

97871

40.6

39920

16.6

35247

14.6

16498

6.8

6683

2.8

44901

18.6

01 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

6190

25.7

4002

16.6

4770

19.8

4375

18.1

1781

7.4

2994

12.4

02 赌博现象

6488

26.9

5154

21.4

6524

27.1

2583

10.7

1237

5.1

2126

8.8

03 入室盗窃犯罪现象

8287

34.4

5308

22.0

5309

22.0

2873

11.9

849

3.5

1486

6.2

04 拦路抢劫犯罪现象

11020

45.7

5039

20.9

3467

14.4

1371

5.7

487

2.0

2728

11.3

0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

10592

43.9

4707

19.5

3657

15.2

1414

5.9

363

1.5

3379

14.0

06 制黄贩黄、卖淫嫖娼现象

10112

41.9

3160

13.1

2761

11.5

1045

4.3

592

2.5

6442

26.7

07 制假贩假现象

10430

43.3

3103

12.9

2446

10.1

1033

4.3

465

1.9

6635

27.5

08 流氓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现象

10608

44.0

3649

15.1

2696

11.2

1024

4.3

442

1.8

5693

23.6

09 吸毒贩毒现象

11728

48.6

2475

10.3

1598

6.6

417

1.7

283

1.2

7611

31.6

10 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现象

12416

51.5

3323

13.8

2019

8.4

363

1.5

184

0.8

5807

24.1

3.公共场所治安秩序不容乐观。

铁路、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等场所作为一个城市和地方的窗口,它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和地方的文明程度和形象,一直是政法机关整治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的人认为“学校周围”治安秩序好;28.7%的人认为“铁路、车站、码头”的治安秩序好;认为“大企业(工厂、油田、矿山)周边”、“公共场所(商场、影剧院等)”等公共场所治安秩序好的分别为25.4%和31.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群众对公共场所治安秩序认为“好”的,除“学校周围”外,均未超过50%,说明我省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仍然欠佳,离人民群众心目中“满意”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因此,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对公共场所,特别是对那些治安“重点”和“盲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力度,真正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满意的工作、学习、出行、购物、休闲的环境。

(四)增强群众安全感急需解决的问题

1.结合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现象,重点抓好“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加强巡逻”、“加强青少年教育”和“公正执法”工作。

为了准确掌握当前要增强群众安全感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中我们列举了十一个问题让被调查者进行选择。从被调查者选择的结果看,有28.0%的被调查者选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成为增强群众安全感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加强巡逻”,占20.6%;第三是“加强青少年教育”,占15.2%;其后依次是“公正执法”,占12.7%;“提高警察素质”,占4.6%;“鼓励见义勇为”,占4.4%;“增加街面警力”,占4.3%;“加速破案”,占3.8%;“改善警民关系”,占2.4%;“改进警察装备”,占0.7%;“其他”,占3.3%(见表5)。结合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现象,有关部门必须重点抓好“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加强巡逻”,“加强青少年教育”和“公正执法”工作,增强社会治安和秩序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

表5 目前增加群众安全感急需解决的问题

计量单位:人、%

人 数

比 重

总 计

24112

100.0

01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6756

28.0

02 加强巡逻

4961

20.6

03 加强青少年教育

3664

15.2

04 公正执法

3051

12.7

05 提高警察素质

1122

4.6

06 鼓励见义勇为

1073

4.4

07 增加街面警力

1035

4.3

08 加速破案

925

3.8

09 改善警民关系

566

2.4

10 改进警察装备

170

0.7

11 其他问题

789

3.3

2.加强群众住所周围的基本治安保障措施。

住所周围有治安岗亭(警务站)或门卫室、有治安巡逻队等基本的治安保障措施是防范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5.4%被调查者的居住地有治安岗亭(警务站)或门卫室,61.6%的被调查者居住地有专职或业余的治安巡逻队,而有近四成的被调查群众住所周边没有采取基本治安保障措施,这也是各类犯罪容易得逞的重要原因。从调查数据看,居住地周围没有基本治安保障措施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治安环境下“很安全”、“安全”或“基本安全”的比率为94.4%,而住所周围有治安岗亭或门卫室或治安巡逻队的被调查者的安全感满意度为95%,住所周围兼有两者的被调查者的安全感满意度则为95.4%,这些基本的治安保障措施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必须继续加强社会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继续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有近一半的群众认为目前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打击不太有力或不力。说明群众普遍希望继续推进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主动进攻,保持“严打”整治的高压态势。

(五)对政法队伍的评价

1.群众对政法机关的工作基本满意。

继2005年开展了对公安队伍建设方面的调查后,2006年新增了对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单位的满意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群众对各政法机关的工作基本满意,对2006年政法队伍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群众满意度最高的是公安机关(派出所),有81.4%的被调查者对其工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其次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为70.3%;再次是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满意”或“基本满意”率分别为69.9%、66.4%和66.0%。上述5个机构中,被调查者对其表示“不满意”最高的也是公安机关(派出所),达到了7.3%,比2005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不满意”率最低的是人民检察院,为2.1%;其余均不超过4%。值得重视的是除公安机关(派出所)外,有26.0%到31.5%的被调查者对新增的调查对象——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机构不了解,说明政法机关在社会上开展的自我形象塑造和宣传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

表6 您对下列机构的工作是否满意

计量单位:%

满意或基本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不了解

01 公安机关(派出所)

81.4

39.4

42.0

7.3

11.3

02 人民法院(法庭)

69.9

34.7

35.2

3.2

26.9

03 人民检察院

66.4

34.7

31.7

2.1

31.5

04 司法行政机关

(司法所、法律服务中心)

66.0

33.8

32.1

2.6

31.5

0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70.3

35.5

34.8

3.7

26.0

2.“效率不高”、“执法不公”、“态度生硬”仍是政法队伍工作三大突出问题。

与往年相同,“效率不高”、“执法不公”、“态度生硬”等仍是政法队伍工作三大突出问题。在对“您认为当前政法队伍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23.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政法队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工作效率不高;其次是有9.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执法不公”,5.8%的被调查者认为“态度生硬”,三者共占被调查者38.3%,比上年上升了8.5个百分点。但是由于选择“不了解”的被调查者的减少,三者实际占对政法队伍工作作出评价的被调查者的65.8%,比上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二年下降了。由此表明,过去的两年中各级政法机关在提高工作效率、秉公执法、改善服务质量、提升自身形象方面作了不懈努力,群众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仍然有超过65%的对政法队伍工作了解的群众认为“效率不高”、“执法不公”、“态度生硬”是三大突出问题,应继续引起各级政法队伍的高度重视。同时要引起注意的是,有41.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政法队伍的工作“不了解”,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政法机关的政务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3.打击侵害人身和财产犯罪成果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改进工作。

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有11.5%的被调查者反映近一年来遭受过不法侵害,比上年略有下降,而且受到一次侵害居多,占72.1%。在这些侵害事件中,以“入室盗窃”和“自行车被盗窃”为多,各占了32.3%和30.2%。受害者中有46.6%的人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在报案者中得到公安机关受理登记并立案的占56.9%;已破案的占6.9%;已调查了解或查处的占13.0%;未采取任何措施或行动的占14.4%。以上数据说明:在全部报案者中,有76.8%的群众认为报案后,当地公安机关采取了相关措施或行动,但还有14.4%的群众认为当地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未采取任何措施或行动,这势必降低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而且仍有53.4%的受害者未向公安机关报案,一方面说明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安机关在给予受害人报案的便利上,对案件的处理上做的还不够。

长期以来我省各级政府部门实行政务公开,建立高效廉洁政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紧张,甚至有所激化。各级政府部门要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突出抓基础、抓机制、抓队伍,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安全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切实解决当前影响我省平安创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人口和社会科技处 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