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首页 / 水韵绍兴 / 正文
《“拾”起新时代》
来源:图书馆   作者:朱呈泽 商务英语(中升本)191班   编辑:沈世玲   时间:2021-05-25   点击数: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这是董必武先生见到窗外竹笋破土而出的情景后,对正在奋进向上的新中国的真挚表达。21世纪的中国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征程,在这个充满艰辛坎坷而又怀揣着信念的征程中,我们见证了祖国从一穷二白到国力强盛,从被人轻视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变得越来越自信、阳光,而不再是一个世纪之前被列强任意欺侮的木讷模样。七十年辉煌岁月给我们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无可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仿佛是海边沙滩上色彩斑斓的贝壳,在迈向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日子里熠熠生辉。

回想起在假期里去奶奶家的时候,记得最深的两样东西是墙上的日历和抽屉里的铁皮盒。时代的变换在薄薄的日历纸上留下了微微发黄的烙印,好似在无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最喜欢听的是当一天过去,揭下日历纸的声音,“嘶啦”一声,宣告着旧的一天已然过去,新的一天将要到来,让人有一种无名的期待感。它让我明白,不变的是岁月如梭,变的是眼前万象。打开抽屉,第一个引入眼帘的是方方正正的铁皮盒。它静静地躺在那,仿佛归隐山林的老者,与世无争。盒子外面已经生了一层铁锈,提醒着我们时光的飞逝。盒子里面装着几张饭票,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伍分”和“食堂”这几个字还依稀辨认得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粮食的开销就是靠着这几张小小的饭票维持。由于是定量供应,乡村里有几户人家总是吃不够,要依赖亲友熟人接济才能勉强过日子。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近了一步,那个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说起近几年发生的国家大事,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精神的,莫过于抗击新冠疫情。当时,人们正沉浸在新春团圆的氛围中,并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病毒将会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在它出现的最初日子里,每一天都有人因感染新冠而离去。危急关头,无数医护人员驰援重灾区,奋战在抗疫前线。同时,社会各界捐助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向武汉送去,为当地的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只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还有一座座方舱医院在一线工作者们的连夜建设中落成,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在这些最“可爱”的人们中间,钟南山院士不顾舟车劳顿赶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调查,他不惧可怕的病毒,亲自救治危重病人。看到已是耄耋之年、两鬓斑白的钟南山院士为人民的健康而奔走,尽力减少感染人数,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待在家里,不被感染,不给国家添麻烦就是最大的贡献。疫情是一次对社会运转的大考,新时代下的中国在党中央和十四亿人的齐心协力下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面对严峻的疫情,那么多人不畏艰险、不畏牺牲,有且仅有如今中国能做到!小家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千千万万个小家联合起来的力量就会迸发出战胜一切困难的能量。

在此时此刻,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迎来了它朝气蓬勃的时代。作为肩负着祖国未来的青年一辈,我们传承着上世纪北大学子在燕园中发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与祖国一起进步。回望历史,那些前辈们为中华之崛起振臂而呼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激励着后辈们奋发图强;放眼未来,我们将这些珍贵的时代记忆收藏,带上新时代的中国梦朝着希望之海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