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光阴故事》 朗读者:树兰国际医学院 商谨晶、王慧
《小康路上的光阴故事》节选
1998年,李庆源拥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87C,这是一款中文显示的数字移动电话,是一部下翻盖手机,打完电话“啪”地合上盖子,很气派。他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由于信号不稳定,打个电话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声音也要高出好几个分贝,就那样,他也感觉自己很了不起。有次回到翼城老家看望姥姥,李庆源拿出手机显摆,问姥姥:“想不想和你女儿说话呢?我把她叫来和你说会儿话吧。”姥姥用嗔怪的眼神望着他不言语,他拿出手机拨通家里的电话,正好是他的母亲接的电话:“妈,我到了。”“把电话给你姥姥。”妈妈顾不上接他的话茬,李庆源把手机放在姥姥耳边。“妈,你还好吧,我是兰英。”话筒里传来母亲的声音,姥姥愣了一下,满眼诧异。“说话呀,姥姥,这是我妈。”他着急地催促着。姥姥的眼睛死死盯着这个黑色的、巴掌大的东西,过了好一会儿,嘴唇才嚅动着发出呢喃:“好着 呢。”
智能手机
进入21世纪,各类新型手机频频亮相,李庆源又陆续换了几部手机。这些手机除了能打电话发短信,还能定制彩信、彩铃业务。李庆源把手机的铃声设置成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那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
2016年,妹夫送给他一部智能手机,从此,他学会了手机上网。2017年春节前夕,部队老连长建了个“630团战友”群,把久未谋面的战友们都拉到群里,虽然大家天南海北,可是“群”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战友们回忆过往,畅聊未来,聊得特别热闹。大年三十晚,“630团战友”群异常热闹,祝福的话语、拜年的红包,蜂拥而来。李庆源整整一晚上,都在忙着给战友拜年、抢红包、发红包,不亦乐乎。每年必看的春晚被这些事儿取而代之。现在说起那年的春节,李庆源仍然有种掩饰不住的激动:“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是三五成群相跟着去串门拜年,从90年代开始打电话拜年成了一种新时尚,到了21世纪初,拜年的短信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微信拜年成为主流。”传统的拜年方式被不断地刷新,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听说5G又要来了,将来可以将之运用到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可以预见,未来人们的生活会更便利、更丰富、更精彩。
随时随地,想打就打,这可是个不小的进步。一机在手,要啥都有。手机正在成为人们无法离开的物品,成为人们的日常必需品。手机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视频聊天、拍照、导航、阅读、看电影、玩游戏、理财、购物、打车、就餐······原本是互联网的一些功能,逐渐都到了小小的手机上。
从书信、电报到手机,通信工具越来越智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越来越先进,彼此间的联络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就这样飞速地发展着。
谢谢大家的聆听。
下一条:【声入人心】《红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