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校区  8:00—21:30

绍兴校区  8:00—21:00

【导读】《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年第2期
来源: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06-25   点击数:

文章1《人工智能算法在癌症相关微RNA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概述:RNA(miRNA)是一类通过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实现后转录调控作用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其往往在癌症患者的病灶和外周血中表达失调。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逐渐应用于miRNA生物信息学研究。与传统的生物信息学工具比较,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miRNA靶点预测工具准确度更高,并实现了miRNA亚细胞定位和亚细胞重分布的预测,进一步深化了科研人员对miRNA的认识。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在临床模型构建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miRNA生物标志物的挖掘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miRNA靶点预测、亚细胞定位和生物标志物挖掘的应用,并探讨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癌症相关miRNA研究的潜在价值。

作者简介:鲁洪宇,江苏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药理学、肿瘤学研究;E-mailmpbolhy@126.com

殷润婷,江苏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药理学、肿瘤学研究;E-mailyinrunting@126.com

魏渊,江苏大学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E-mailywei@ujs.edu.cn

引用:鲁洪宇,张佳,曹一鑫,.人工智能算法在癌症相关微RNA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2:231-243.

全文:点击下载


文章2《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概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或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物质等方法使体细胞去分化而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类似,iPSC可以分化形成三种胚层细胞系。iPSC能通过二维分化方法(如单层细胞培养和共培养),或拟胚体诱导法和基于支架的三维细胞培养方法分化为心肌细胞。iPSC分化成心肌细胞的过程还需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如WntBMPNotch信号通路)来模拟体内心脏发育过程。近年来,通过生物反应器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已能产生足够数量的iPSC衍生的心肌细胞(iPSC-CM)。iPSC-CM在移植前需要通过代谢调节和细胞分选等方法进行纯化,以消除可能导致畸胎瘤形成的未分化iPSC。目前,iPSC-CM的主要移植方法为细胞悬液注射和细胞片移植。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将iPSC-CM移植到梗死心肌中能改善心脏功能。本文综述了上述关于iPSC-CM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相关研究,并讨论了iPSC-CM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挑战,以期为iPSC-CM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蔡松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及基础研究;E-mail752485595@qq.com

戴青原,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及基础研究;E-maildqy0823@163.com

引用:蔡松晏, 戴青原. 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前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2:244-253.

全文:点击下载


文章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及其神经心理机制》

概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和工作记忆缺陷为特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社交障碍是ADHD患儿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发现ADHD患儿在面部表情识别(FER)任务中的表现通常不如正常发育的儿童。虽然部分研究表明在特定表情识别的准确性上,ADHD患儿与正常发育儿童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总体来看,他们在FER中显示出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的神经心理机制如下:(1)神经解剖学方面:ADHD患儿的杏仁核和内侧额叶区域显示出较小的灰质体积和表面积,以及部分额叶白质纤维束的轴突/细胞的密度和体积减小;(2)神经生理学方面:ADHD患儿的脑电图表现出慢波活动增加,在面对面部刺激时情绪调节和对愤怒面孔的反应上有异常;(3)心理学方面:心理社会压力可能会影响ADHD患儿的FER能力,且ADHD患儿睡眠剥夺可能导致其对悲伤和愤怒等负面表情的识别阈值显著提高。本文对近三年来有关ADHD患儿FER能力的研究进行检索和整理,从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心理学机制三个维度分析ADHD患儿的FER缺陷,以期为ADHD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陈依,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的认知功能研究;E-mail3102523087@qq.com

杨荣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共病及社会认知功能研究;E-mail yangrw@zju.edu.cn

引用:陈依,麻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及其神经心理机制[J]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2:254-260.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