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期刊导读】《中国全科医学》2025年第14期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   作者:信息资源部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5-04-24   点击数:

P1702《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筛查到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

概述:自闭症在儿童中以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及狭隘兴趣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模态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帮助早期识别自闭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游戏化学习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认知功能。尽管数字疗法在自闭症领域中展现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效益,但也面临着包括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长期成效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在内的挑战。总体而言,数字疗法为自闭症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

作者简介:曾泳添,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梁力中,副研究员 / 高级工程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海洋与热带医学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医疗保障研究院;E-maillianglz@gdmu.edu.cn

引用:曾泳添, 陈日玲,. 数字疗法在自闭症筛查到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挑战[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4: 1702-1708.

全文:点击下载


P1709《人工智能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概述: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缺乏具体膳食营养指南建议的前提下,IBD患者的营养管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其在IBD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有限。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在IBD营养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IEEE Xplore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Digital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等,筛选关于人工智能在IBD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饮食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协助营养评估和辅助营养干预。人工智能技术以机器学习为主,其他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结论:人工智能有助于探索IB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及患者个性化营养指导,但目前在IBD营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多学科间合作,注重融合临床指南及其在临床中评估其应用效果,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作者简介:李伊婷,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徐桂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7115@njucm.edu.cn

引用:,,. 人工智能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范围综述[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4: 1709-1716.

全文:点击下载


P1744《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概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导致较高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负担程度对患者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然而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类型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旨在探讨IBD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610月,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程度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IBD患者疾病负担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IBD患者的疾病负担特征可分为3个类别: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n=147,61.0%)、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n=75,31.1%)、低负担-心理情绪组(n=19,7.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相比较,无固定工作、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低负担-心理情绪组比较,年龄越大、文化程度高、复诊次数多、无手术经历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家庭年收入高、病程长、无并发症、心理弹性良好的患者易归入低负担-心理情绪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与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比较,已婚、无固定工作、病程长的患者易归入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而复诊次数多、无手术治疗的患者易归入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P<0.05)。结论:IBD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分为高负担-疾病应对困难组、中负担-感知疼痛与形象组、低负担-心理情绪组3个潜在剖面,其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情况、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年收入、病程、复诊次数、手术经历、并发症和心理弹性水平。医护人员应注意鉴别不同患者的疾病负担水平,重点关注高负担患者,加强IBD症状管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减轻其疾病负担

作者简介:徐军,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同济大学医学院。

陈亚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E-mailyezi807@163.com

引用:徐军, 高亚南,.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负担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4: 1744-1750.

全文:点击下载


P1788《不同针灸治疗方式干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概述: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乳腺癌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信心。目前西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效果有限,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疗效,然而关于不同针灸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研究较少。本文旨在通过采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针灸方式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不同针灸方式干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10-31。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检索,并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初筛与复筛,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基本资料与数据的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后,运用R 3.6.2Stata 14.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包含915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其中治疗组459例,对照组456例。涉及11种干预措施,包括常规治疗、普通针刺、温针、毫火针、西药、针刺+艾条、常规+腹针、常规+温针、常规+针刺、常规+关刺、常规+力动针。各干预措施对患-健侧周径差值的累计概率图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显示,常规+腹针(100.0%>毫火针(66.4%>常规+温针(58.2%>普通针刺(19.0%>常规治疗(6.5%)。各干预措施对总有效率的SUCRA排序结果显示,毫火针(90.1%>普通针刺(71.1%>常规+力动针(67.7%>温针(62.1%>常规+温针(57.9%>针刺+艾条(50.7%>常规+关刺(48.2%>常规+针刺(47.7%>常规+腹针(38.6%>西药(9.6%>常规治疗(6.3%)。结论:在11种干预措施中,综合总有效率与患-健侧周径差值排序,毫火针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最佳选择,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证实

作者简介:何芸,河北中医药大学。

范焕芳,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浊毒证重点实验室;E-mailfhf701024@163.com

引用:何芸, 范焕芳,. 不同针灸治疗方式干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4: 1788-1794.

全文:点击下载


P1795《不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概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常可作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常规的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有限。目前中成药注射液在控制和缓解眩晕的发作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鉴于中成药制剂种类繁多,缺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各种中成药注射液的优劣。本文旨在运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中成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PCIV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建库至2024-05-07有关中成药注射液治疗PCIV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9RCT,4 556例患者,涉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13种中成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眩晕症状改善[即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方面: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脑静注射液(87.2%)、参麦注射液(73.5%)、舒血宁注射液(59.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银杏达莫注射液(88.3%)、天麻素注射液(63.3%)、葛根素注射液(57.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醒脑静注射液(96.2%99.2%)、灯盏花素注射液(90.2%85.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69.3%79.4%)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灯盏花素注射液(97.6%)、红花黄色素注射液(85.8%)、醒脑静注射液(80.6%)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全血高切黏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参麦注射液(85.6%)、丹红注射液(80.0%)、疏血通注射液(77.5%)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全血低切黏度改善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疏血通注射液(90.3%)、天麻素注射液(77.5%)、参麦注射液(73.0%)分别联合常规西药。安全性方面:所有研究未发生严重的服药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改善PCIV眩晕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临床疗效,给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参考性,且中成药注射液与常规西药的联合应用均优于单用常规西药,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上述结论受限于当前相关研究的数量与质量,仍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作者简介:朱胜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

孙文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E-maildoctorsunwenjun@126.com

引用:朱胜杰, 刁华琼,. 不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5,14: 1795-1808.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