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校区  8:00—21:30

绍兴校区  8:00—21:00

清正敢言,忠臣正士—刘宗周
来源:知无知   作者:   编辑:童桦滢   时间:2024-07-18   点击数:


刘宗周(1578-1645),浙江山阴人,又称蕺山先生。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万历末年被革职为民;崇祯时被起用,因指论弊政,再被革职为民。后来又奉召出仕,因直节敢谏,第三次被革职。李自成入京,明室南渡,刘宗周起复原官,浙江失守后,他看到明王朝的灭亡已无可挽回,绝食二十日而死。



明末时公推他为海内大儒,学问气节为世所重。但也有人评论他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典型,更有人斥责他是“误国的忠臣”,这种评价已然是主观臆断的诋毁了。


刘宗周一生实际做官只有四年多时间,基本为针砭时弊的诤谏角色,在晚明腐朽的制度和必亡的趋势下,他哪有什么误国的能耐和机会。他有书生的迂腐,也过分看重身后的名节,对于看不惯的人事,确实敢于直言,从而引发很多嫉恨。但他反复革职又被起用的经历,说明他还是有为政权所看重的治理能力的。他体恤民情,为政一方时也颇有政绩。


刘宗周直陈崇祯“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正人心之危,所潜滋暗长而不自知者”,他在崇祯元年就先见性地看透崇祯一生㢢病,可见他在识人和论政方面的洞察力。



刘宗周的门人黄宗羲说他对阳明学的态度有三次变化:“始而疑,中而信,终而辩难不遗余力。”


他早年崇尚朱子学,中年之后信奉阳明之说,至晚年提出自己的慎独诚意为宗旨的思想。


他说阳明学之弊端:“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


但他的思想基本仍属于王学一系的心学,只不过在对明中以来的心学发展进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他做出了集大成和开创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