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29﹥《基于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有氧运动改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
概述: 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使用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有氧运动组。分别对阳性药组和有氧运动组给予0.45g/kg/d的盐酸多奈哌齐片和针对性有氧运动干预,4周干预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结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对脑组织进行测序和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与疾病进展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代谢物,并通过整合分析聚焦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有氧运动显著改善了D-半乳糖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病理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质深染,细胞固缩,排列松散紊乱,胞核与胞质界限模糊,间隙变大。有氧运动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较为清晰,趋于完整,细胞间隙有变小趋势,视野内未见大范围的神经元固缩,体积相对正常。转录组学筛选出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色氨酸2,3-双加氧酶2(tryptophan 2,3-dioxygenase,TDO2)、丛状蛋白B1(Recombinant Plexin B1,PLXNB1)、三联基序蛋白11(tripartite motif protein 11,TRIM11)的4个基因为主的关键基因,代谢组学筛选出10个差异代谢物,包括N-甲酰基犬尿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5-羟色胺、5-羟色氨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组氨酸、羟脯氨酰异亮氨酸、吡哆醇。该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显著提高了D-半乳糖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了海马神经CA1区神经元的损伤和减少,通过整合分析发现色氨酸、犬尿氨酸、5-羟色胺及5-羟色氨酸的含量直接由IDO1和TDO2调控生成。结论:IDO1和TDO2是有氧运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靶点,保护神经元、减少氧化应激炎症是有氧运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机制 。
作者简介:王春晓,博士,副教授,哈尔滨体育学院。
引用:王春晓, 姚远, 李丽,等. 基于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有氧运动改善大鼠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5,8: 1129-1136.
全文:点击下载
P120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健康行动阶段、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
概述: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与健康行动阶段、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2023年11月—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1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健康行动阶段评定问卷、中文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测量量表(MMAS-8)对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IS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0.85±9.23)分;服药依从性得分:(6.95±1.31)分;功能锻炼依从性与服药依从性呈显著正相关(r=0.118,P<0.05),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健康行为阶段呈显著正相关(r=0.303,P<0.05)。IS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住院时间、健康行动阶段是影响个人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S患者功能锻炼依从率与健康意愿、服药依从性、家庭人均收入呈正相关,与住院时长负相关。
作者简介:杨蔚,主任护师,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引用:杨蔚, 王淑霞, 马蕊,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健康行动阶段、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5,8: 1202-1207.
全文:点击下载
P1235﹥《中医运动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meta分析》
概述:循证医学·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为明显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反映人体的多种代谢紊乱状态(蛋白质、糖类、脂类物质等),其病理机制主要包含肥胖、胰岛素抵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全球不同年龄阶段和种族群体中M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占比56.4%,而我国MS患病高达43.49%。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非MS患者的3倍,死亡风险较非MS患者增加5—6倍,为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作者简介:吕韶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引用:吕韶钧, 崔美泽, 张行,等. 中医运动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5,8: 1235-1240.
全文:点击下载
P1241﹥《虚拟现实技术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
概述: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以下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大脑发生非进行性病变导致的一种终身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约为2‰—3‰,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发育障碍之一。脑瘫可引起患儿肌张力异常、关节僵硬、肌无力和肌肉疼痛并降低运动控制能力,尤其表现在上肢相关功能方面,这些变化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功能,降低生存质量。传统的上肢康复训练较为单一,儿童易产生心理疲劳并且效率低,难以维持高强度、针对性的训练。因此,临床中寻求高效有趣的康复治疗技术在提高脑瘫儿童受损上肢的利用率,改善其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崔甜甜,硕士研究生,山东中医药大学。
引用:崔甜甜, 杨钰琳, 马丽虹,等.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5,8: 1241-1247.
全文:点击下载
P1271﹥《慢性腰痛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研究进展》
概述:慢性腰痛是导致人们劳动能力下降及日常活动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运动性肌肉疲劳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涉及心理、认知、身体功能等多方面。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体可出现本体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姿势稳定性降低及神经肌肉控制改变等一系列变化,并且这些改变可能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肖文武,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引用:肖文武, 杨怀春, 王楚怀. 慢性腰痛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5,8: 1271-1275.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