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42﹥《基于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的黄河中游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概述:“双碳”战略背景下,研究黄河中游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 a间隔选取黄河中游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估算并分析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影响碳储量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最后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这4种发展情景下对2030年黄河中游碳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中游碳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增长了5.75×10~7 t,空间分布演化较为平稳,呈现“东南高于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20年,NDVI是黄河中游碳储量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各驱动因子交互探测均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3)2020~2030年黄河中游4种情景的碳储量较2020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生态保护情景碳储量增加最多,为3.93×10~7 t,经济发展情景碳储量增加最少,为4.8×10~6 t.研究结果将为黄河中游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作者简介:毕帆帆,硕士研究生,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评估;E-mail:bifanfan0327@163.com。
武志涛,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山西大学黄河实验室;E-mail:wuzhitao@sxu.edu.cn。
引用:毕帆帆, 武志涛, 梁寒雪,等. 基于PLUS-InVEST-GeoDetector模型的黄河中游碳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 ,2025,8: 4742-4753.
全文:点击下载
P4792﹥《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异质性分析》
概述:在环境恶化的压力下,绿色经济发展成为各国解决经济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科学评估绿色经济效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省域绿色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估;其次利用核密度估计和泰尔指数等方法研究了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的省级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中国整体绿色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数值较低,且存在多级分化向两极分化转变的现象,空间上呈现连片区块分布,东西差异显著;经济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最大,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和财政支出对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贸易开放、能源强度和环境规制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
作者简介:董福贵,博士,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管理理论与方法;E-mail:dfg@yeah.net。
刘佳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ail:2422350549@qq.com。
引用:董福贵, 刘佳美, 李婉莹. 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异质性分析 [J]. 环境科学 ,2025,8: 4792-4802.
全文:点击下载
P5134﹥《基于SRP模型的黄河流域中段生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概述:生态环境脆弱性深刻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是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要前提.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以典型生态敏感区黄河流域中段为研究区,针对其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地形、气象、地表、土壤、植被、生物丰度、人口密度和GDP等13种指标构建SRP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全局Moran.s I指数以及LISA聚类图对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中段生态环境以重度脆弱性和中度脆弱性为主,占比超过50%,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2000~2020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依次为2.84、2.79和2.58,生态脆弱性等级呈稳中下降的趋势;(2)生态脆弱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活动相对剧烈的极度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生态状况较好的一般脆弱区;(3)影响黄河流域中段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温、生物丰度和GDP,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后的q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增大.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段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张艳,博士,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 陕西省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E-mail:zyzhangyan@chd.edu.cn。
引用:张艳, 苏兰欣,等. 基于SRP模型的黄河流域中段生态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 ,2025,8: 5134-5144.
全文:点击下载
P5271﹥《土壤中微塑料与抗生素吸附、迁移及复合毒性研究进展》
概述:微塑料和抗生素是两种典型的环境新兴污染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并对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构成威胁.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抗生素并影响其迁移行为.这会造成复合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甚至危害.通过综述微塑料吸附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微塑料与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共迁移行为,并总结了微塑料与抗生素对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微塑料与抗生素的吸附机制包括疏水分配作用、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等,吸附过程受微塑料和抗生素的性质、表面生物膜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微塑料可以增强或减弱抗生素的迁移能力,并通过“载体效应”、“稀释效应”和竞争吸附等方式影响土壤中抗生素的迁移行为.微塑料与抗生素复合污染对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协同、拮抗或无显著变化,其效应主要与微塑料的种类、粒径和暴露浓度、抗生素暴露浓度以及受试生物等因素有关.可为微塑料与抗生素复合污染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简介:李凯贺,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微塑料污染;E-mail:m202220191@xs.ustb.edu.cn。
李子富,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E-mail:zifuli@ustb.edu.cn。
引用:李凯贺, 门聪, 程世昆,等. 土壤中微塑料与抗生素吸附、迁移及复合毒性研究进展 [J]. 环境科学 ,2025,8: 5271-5282.
全文:点击下载
P5345﹥《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小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概述: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为探究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小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了3种含量(0.1、0.5和1 g·kg-1)和粒径(150、1 000和4 000μm)开展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PLA-MPs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铵态氮(NH4+)、硝态氮(NO3-)、全磷(TP)和有机质(OM)的含量,降低了全氮(TN)含量和pH值,如TP在中含量(0.5 g·kg-1)和中粒径(1 000μm)时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9.046%和21.075%;与对照组(CK)相比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且分别在高含量(1 g·kg-1)和高粒径(4 000μm)下减小的幅度最大;与CK相比添加PLA-MPs显著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黏球菌门(Myxococcota)和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的相对丰度,如在中含量(0.5 g·kg-1)和低粒径(150μm)下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幅最大分别为5.554%和6.456%,在高含量(1 g·kg-1)和低粒径(150μm)下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幅最大分别为2.721%和3.727%;与CK相比添加不同含量和粒径的PLA-MPs后显著减少了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而在低含量(0.1g·kg-1)和中粒径(1 000μm)下的生物标志物减少量最大;pH与微生物群落属水平和门水平的优势微生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NO3-与芽孢杆菌属、厚壁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在P<0.001水平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评估PLA-MPs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张彦,博士研究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E-mail:zhangyan09@caas.cn。
梁志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E-mail: liangzhijie@caas.cn。
引用:张彦, 窦明, 郝松泽,等. 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对小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J]. 环境科学 ,2025,8: 5345-5359.
全文: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