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组合拳成效日益显现,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民生福祉、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正在朝着现代化经济体系迈进。
一、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40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一产、二产分别高7.0和4.0个百分点,比GDP[1]高2.1个百分点。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9.7%,比GDP年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2014年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二产,2016年继续提升至51.0%,超过半壁江山,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63.5%。服务业成为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地方税收的主要力量。2016年,服务业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9%,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3.2%。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稳步推进,城镇规模结构更为合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6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比2012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全省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小城市3个,市辖区36个,建制镇655个。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逐步提升,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收入比约为2.07︰1,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外贸结构更趋合理。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高。2016年,机电产品出口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全省出口的42.4%,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12亿元,增长6.5%,占全省出口的6.3%,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3173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达12.5%,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教育、咨询等为主的高附加值和新兴领域出口占比大幅提高。出口市场分布趋于多元,欧美市场出口稳定增长,2016年,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为3947和325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和6.9%,市场份额分别为22.3%和18.4%。
二、产业不断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量质齐升,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9.2%,比重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04亿元,比重达40.1%,比2013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68.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部投资的10.7%,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0.7%。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跃,成功实现创新的占比高,对带动全省企业创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6年,开展创新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9.5%,其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97.8%,创新占比和成功实现创新的占比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3和41.9个百分点。
八大产业加快成长。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已连续三年超万亿,2016年分别达14338和13142亿元;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10827亿元。从增加值看,信息经济核心产业(4157亿元)占GDP的8.8%,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GDP的现价增长贡献率达17.6%;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占GDP的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健康产业占4.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占7.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金融产业占7.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节能环保、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9.3%、9.2%和14.0%,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和0.8个百分点。
三、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6年,财政总收入92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7.7%和 9.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540亿元,增长9.0%,占85.6%,比重居全国前列。
财政助推经济转型。2016年,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实施“拆治归”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安排治水资金112.9亿元;出台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财政政策,助力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安排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资金152亿元,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推进“机器人+”“互联网+”“标准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安排省级资金5亿元,争取中央资金3.3亿元,超额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
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16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2.6万元/人,是全国的1.3倍,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年均增长7.4%,年均增速快于全国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生产效率红利”正在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实现了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一是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建设用地GDP从2012年的19.3万元/亩提高到2016年的23.8万元/亩,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不断释放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和潜力。二是总资产贡献率稳步提高。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1.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三是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2015年价),比上年下降3.8%。
四、创新驱动持续增强
研发投入再创新高。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2016年, R&D经费支出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39%(GDP原口径为2.43%),比重(GDP原口径)创历年新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5个百分点,列江苏、广东、山东、北京之后居全国第5位,比2012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09个百分点。R&D人员总量稳居全国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935.8亿元,比上年增长9.6%,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上年的1.35%提高到1.43%。同时,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新产品。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新产品产值率34.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立足区域禀赋条件,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培育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852亿元增至2016年的323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6%提高到2016年的6.8%,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多项主要文化发展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无不彰显和提升了浙江的文化力量。
表1 2016年浙江主要文化发展指标与在全国的位次 | |||
单位 | 数值 | 在全国的位次 | |
文化事业费 | 亿元 | 54 | 2 |
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189 | 1 |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 | 册 | 1 | 2 |
人均购书费 | 元 | 4 | 3 |
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732 | 2 |
人均群众文化业务活动专项经费 | 元 | 14 | 3 |
艺术表演团体个数 | 个 | 1245 | 2 |
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观众人次 | 亿人次 | 1.8 | 2 |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收入 | 亿元 | 45.4 | 1 |
博物馆参观总人次 | 万人次 | 59567 | 3 |
信息化发展国内领先。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加快四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市、县和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等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国内领先,信息通信技术在企业和居民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深化,在“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信息化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应用溢出效应日渐凸显,各项应用效益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全省及各市信息化发展指数均不断攀升。2016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达94.8,比2014年提高6.5。
电商换市势头迅猛。“电商换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桌面电子商务,而是融合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的新商业模式。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799亿元,比2013年年均36.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13年的15.9%提高到2016年的30.9%。据商务厅统计,2016年,网络零售额(含服务)达10307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电子商务支撑物流配送能力持续提升。2016年,快递业务量59.9亿件,业务收入541亿元,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3位。
五、民生改善亮点纷呈
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平稳向好和一系列惠民增收政策的落实,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3821元高14708元,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比上年增加2992元,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3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3616元高13621元,比上年增加352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2363元高10503元,比上年增加1741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2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列上海之后居全国第2位。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稳步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527元,比上年增长5.8%。消费结构提升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10.5%、5.1%。城乡居民汽车支出、教育投入、团体旅游、网络消费亮点纷呈。2016年我省居民人均购买汽车支出1414元,增长19.2%;人均教育支出1585元,占教育文化娱乐总支出的比重为5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990元;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467元,增长16.4%。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战略,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致富。2015年,全面消除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016年,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169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的农户比重达到75.2%。最低月工资标准的最高一档由2010年的1100元调整到2015年的1860元,保证了城乡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淳安等26个县摘掉“欠发达县”帽子,26个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
六、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深入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八大水系、运河和河网中,江河干流总体水质基本良好。2013-2016年,累计建设城镇污水管网11625公里,河湖库塘清污(淤)量累计13652万方。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面积9.3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6.3亿平方米。2016年,221个省控断面中,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77.4%,省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到2.7%。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比例初步数分别为4.3%、4.2%、7.6%和5.1%,均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好于上年。11个设区城市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1%,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2.8%,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人民群众对于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1]2016年起GDP及产业增加值含研发支出,口径与往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