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推动创新发展、转换增长动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取得积极成效,工业经济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偏低等问题。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
一、浙江工业增长动能转换的基本轨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浙江工业动能转换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1年。伴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工业迅猛发展,成为引领浙江工业发展的生力军。全省工业增加值从55.6亿元增加到43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3倍;工业总产值从158亿元增加到1801亿元,年均增长20.1%,增幅居各省市区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15位提高到90年代初的第6位。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上升至1991年的48.3%,近半壁江山。
第二阶段:1992-2001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利用外资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92-199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4.6%,其中个体私营产值年均增长70.7%,“三资”企业产值年均增长70.4%。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为11.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净增25.3亿元,居各省市区之首,利润总额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42.3%提高至2001年的46.1%,提高3.8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02年-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浙江在发挥纺织、服装、化纤、皮革、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成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2003-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近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高达17.3%。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作为冲击最早、影响最大的省份,2008年、2009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0.0%和5.1%。2010年,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11.9%。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和35%,比重比2005年分别提高5.3和2.9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浙江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持续加力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领域布局一批引领浙江未来的重量级产业,大力发展八大万亿产业,做深做实传统产业“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的文章,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新旧动能协同发力,推动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浙江工业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65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09亿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均增长6.6%,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1%、8.5%和8.3%,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信息经济核心产业、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二、我省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努力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工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服务不断集聚,传统动能在改造升级中焕发生机。2017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4.2%,出口交货值增长10.4%,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0.2、9.3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6.7%,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增速加快,有力促进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1.新技术不断涌现。2017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6%、11.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7.3和2.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3%和40.2%,比重同比提高0.5和0.7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和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3.5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由2011年的3.3件提高到7.1件。一是加大企业研发力度。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936亿元,比2011年增长95.0%,年均增长14.3%,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1年的0.87%提高到1.43%;每百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由2011年的19.7个提高到25.3个。二是联合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为66.1%,比2011年提高22.6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10月底浙江共发布“浙江制造”产品标准265个,已有97家企业获得172张“品”字认证证书,其中国际合作认证证书31张。三是深化新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首批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在新能源汽车、信息经济、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了26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财政累计资助15.1亿元,带动企业科技投入90多亿元,2016年新增工业机器人10820台。
2.新产业加快增长。大力推进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前三季度,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0%和11.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4.7和3.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8.8%和27.0%,同比分别提高1.0和0.9个百分点。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计算机通信电子、专用设备、汽车制造、仪器仪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4%、17.0%、16.0%、15.5%和11.2%。八大万亿产业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0%,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10.2%和8.5%,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3.新产品大量增加。加快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浙江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1.6%,比工业总产值增速高7.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34.0%,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49.4%;创新活跃的行业新产品产值率较高,分别是计算机通信电子(62.1%)、汽车制造(58.3%)、仪器仪表(48.8%)、专用设备(44.4%)和通用设备制造业(41.8%)。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10种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112.0%)、光纤(44.3%)、城市轨道车辆(36.4%)、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3.5%)、工业机器人(20.0%)、智能手机(18.5%)、太阳能电池(14.9%)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次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30.4%)、两轮脚踏自行车(23.5%)产量也有较快增长。
4.新模式蓬勃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互联网+”“机器人+”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突出“互联网+”与八大产业联动,逐步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2017年初,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3.7%,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2013年浙江被确定为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2016年成为首个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政策意见和产业规划,深入实施信息经济“双百”工程,涌现出以高校系、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为主要代表的创业“新四军”,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创大走廊以及高新区、科技城、集聚区等平台载体为新动能的培育提供了纵深空间和制度创新空间。目前,全省有22个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信息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6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157亿元,占GDP的8.8%,2017年前三季度该比重提高至9.3%。2015年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三位、各省区第一位,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二位。
5.新服务稳步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是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 “证照联办”,实现全业务、全类型网上登记系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升温,新增市场主体方兴未艾。前三季度,全省新设企业28.4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55.7万户,同比分别增长25.4%和15.2%。二是打好“减负降本”系列组合拳,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8.8元,同比下降0.4元,延续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税金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比重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7.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2%;劳动生产率22.7万元/人(折年),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8%。三是加快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2016年以来,浙江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500多家,整治“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4.45万家,处置 “僵尸企业”882家。扎实推进钢铁、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工作,前三季度,粗钢、钢材和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下降8.3%、5.9%和8.1%。四是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行业“隐性冠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利润增长19.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3和2.3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3.5和6.2个百分点。五是按照“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大批僵尸企业退出,为行业内的其他优质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优化行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行业供求结构的好转,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6.传统动能改造提升。2017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聚焦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十大传统制造业,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活力。前三季度,十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2.8%,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升2.9和2.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农副食品加工、橡胶、非金属矿物制品、服装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5.9%、5.2%、5.0%、4.7%,增速同比有不同程度回升;十大传统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9.6个百分点,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55.9%,同比提高28.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2%,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
三、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既是培育新动力和新动能的过程,也是各种风险和矛盾加快释放的过程。随着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向纵深不断推进,动能转换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需引起关注。
1.地区分化明显。资源和市场加速向新动能增长基础和优势好的地区集中。前三季度,杭州、宁波和舟山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绍兴、衢州、金华等地区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任重而道远。
2.行业产能利用率差距较大。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显示,三季度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3.0%,比二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提高1.5和2.3个百分点,但不同行业产能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分行业看,产能利用率较高的行业分别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92.2%)、化学纤维(89.2%)、烟草(87.9%)、计算机通信电子(86.4%)、石油加工(86.4%)、汽车(85.8%)、仪器仪表(85.2%)、电气机械(84.4%),但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高,如废弃资源(76.3%)、酒饮料(76.2%)、农副食品加工(75.9%)、非金属(75.6%)、食品制造(73.3%)。
3.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由于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较快,挤占了企业利润空间。前三季度,企业平均用工的应付职工薪酬为4.67万元/人,同比增长10.1%。工业品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的差距由去年9月的0.5个百分点扩大至今年9月的4.4个百分点。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未同步传导到企业出厂产品价格,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3元,从去年同期同比降低0.7元到今年同比上升0.3元。虽然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增长17.2%,但仍有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9月末,亏损企业6062家,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15.0%和6.7%,有12个行业亏损额同比增长。
4.部分行业投资下降。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8%,31个制造业中,有11个行业投资下降,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21.5%)、造纸(-13.4%)、医药制造(-11.9%)、食品制造(-7.3%)等行业降幅较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仅为3.8%,石油加工(-52.8%)、造纸(-21.2%)等行业技术改造投资降幅较大。
四、加快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会有新旧动能的迭代更替。在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双引擎”,推动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当前,浙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增强浙江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动能转换创造条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省经济质量优势。进一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通过改革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为新动能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抓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企业运用股权、股债结合等融资方式降低杠杆率。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下大力气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进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培育发展信息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人才新政的落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留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制定实施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解决“缺芯少魂”问题的产业,力争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成为领跑者。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进一步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努力形成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人才机制、投融资体制等发展新体制。加快实施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推进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为核心的“凤凰行动”,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再创浙江制造新优势。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
4.以扩大民间新动能投资为重点,巩固稳增长基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着力减税降费,切实解决融资贵和融资难问题,扩大企业盈利空间,提高民间投资能力。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支持和鼓励各种民间风投、创投、股投和并购投资,创新投资模式。支持和鼓励各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民间投资,如研发、品牌广告、营销网络、管理和人力培训等无形投资,优化投资结构。通过舆论引导和沟通协调,支持企业家确立正确的市场预期,提高民间新动能投资的积极性。
5.深化制度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实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计划,坚决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数据共享,加快建设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着力构建权限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制保障的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体系。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透明公开的原则,精简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破除和摒弃制约企业发展的旧观念和做法,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释放和激发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活力,形成工业增长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