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校区  8:00—21:30

绍兴校区  8:00—21:00

七十五载风雨历程 “三农”发展铸就辉煌——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浙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来源:省统计局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09-24   点击数: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浙江“三农”发展和改革历经曲折和振兴,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始终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锚定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总目标,深入践行“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农业“双强”行动,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林牧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6亿元增至2023年的3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1%。分产业来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由1978年的51、2、9、4亿元增至1872、198、393、137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从无到有,达到139亿元。

图1 1949—2023年浙江农林牧渔业产值情况(亿元)

1727072584011.png

2.生产结构显著优化。浙江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目标,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7.3%逐步降至1991年的59.8%和2023年的47.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的产值占比稳步提升,从2019年的2.9%上升至2023年的3.5%,农业发展更加均衡协调。

3.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不仅提供各色多样的农产品,也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原材料。浙江围绕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引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1家,切实发挥家庭农场在农业稳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

二、农林牧渔全面提升

1.粮食油料稳产保供。浙江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感,始终把稳产保供作为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战略持续推进,不断强化农业“双强”行动,深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537万亩,总产量639万吨,均创近十年新高;油料作物播种241万亩,总产量36万吨,浙江人民的饭碗端得更稳、成色也更足。

2.经济作物提质增效。浙江积极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蔬菜产量跃居农产品产量首位,果蔬生产向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带动产品产量倍增。2023年,茶叶、蔬菜及食用菌、水果总产量分别为19、1993和733万吨。同时培育一批名优特产品走向世界,如庆元香菇、临海西兰花、常山胡柚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列入中欧互认地理标志目录,获得中欧互认互保。

3.林业建设创新发展。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坚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推进生态功能和富民效益“双提升”,科学合理安排培育和采伐。2023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32万亩;建设战略储备林和美丽生态廊道96万亩;建设美丽生态廊道46万亩。全年森林覆盖率为61.3%(含灌木林),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410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浙江累计创建515个生态文化基地,现代国有林场56家[2],示范带动山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

4.牧业养殖水平提升。浙江作为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致力于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多年来通过“五水共治”转型升级组合拳,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有序调减畜牧业生产,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有力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2018年末,全省保留的4716家规模猪场全面完成生态化治理,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全面完成设施提升改造,全省90%以上的规模猪场采取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畜牧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牧业生产经历数年的转型升级,逐步提量提质增效,以生猪业为例,截至2023年末,累计建成142家万头以上大型规模猪场,通过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使产业脱胎换骨。猪牛羊禽肉产量由1978年的42万吨增至2023年的119万吨,年均增长2.4%。

5.渔业生产大放光彩。浙江作为海洋资源丰富大省,通过数字化改革引领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渔业,加强海洋保护和修复,优化东海渔业资源利用。在养殖业方面,坚持扩产能调结构,全面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重点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等设施,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在捕捞业方面,推进渔港设施改造升级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和远洋渔业保障能力。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至2023年的677万吨,年均增长4.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由82万吨增至521万吨,淡水产品产量由6万吨增至156万吨,渔业发展结构持续优化。

三、农业产业创新升级

1.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浙江深化农业集聚发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末,全省严格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812万亩,建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4个,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92条、产值超百亿元全产业链7条[3]。

2.科技创新力驱动发展。浙江着眼于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持续高水平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用科技实现致富增收。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形成标志性农业应用技术模式规程102项,累计育成农业新品种318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累计建成未来农场33家、数字农业工厂(基地)417家[4]。

3.网络开拓市场新天地。浙江作为互联网产业强省,结合自身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大力培育直播电商、社区团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提振乡村产业活力。2023年,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77.4%,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达1.2万亿元。拥有活跃涉农网店2万余家,网络零售额超千万的电商专业村2642个,电商镇365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300亿元,占农产品总销售额42.1%,高出全国27.3个百分点[5]。

4.绿色先行重生态保护。浙江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2023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66和3万吨,比上年分别下降1.8%和4.2%。建设省级绿色防控(农药定额制)示范区171个,经济作物绿色防控示范方152个,示范作物涵盖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茶叶、中药等经济作物,逐步实现绿色防控由粮油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扩面增效,绿色防控覆盖率55%以上[6]。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新认定绿色食品762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3348个;累计建设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42个,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45个。

四、和美乡村共富共荣

1.基础建设服务双提升。浙江始终坚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村级覆盖、往户延伸,推动畅达、平安、智慧、共享的“四好农村路”2.0版高质量建设。截至2023年末,浙江已基本实现山区乡镇和3A级景区通三级路,城乡公交一体化率85%以上,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5G网络、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

2.和美乡村发展稳推进。浙江持续深化和美乡村“五美联创”,截至2023年末,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92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22条、历史文化(传统)村落262个,特色精品村435个,和美乡村覆盖率为25.5%[7]。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10530个、清廉村居13972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率,巩固治理成效。2023年,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与标准化运维,建设改造处理设施346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93.2%[8];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至65%;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9]。

3.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2022年,浙江提出打造“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培塑弘扬时代新风,持续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递文明乡风独特魅力。2023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海宁市斜桥镇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展现“浙里好家风”品牌建设成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省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7.5%,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6.7%。开展农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比达96%,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比73.9%。

4.农民增收共富路广。浙江始终把农民增收、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通过实施农民农村“扩中提低”行动、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好强村强农、惠民富民新路。2023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增至4031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57元增至30468元。深入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加强低收入农户帮扶,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440元。

5.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浙江聚焦持续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1978年的2.01缩小至2023年的1.86。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乡村中小学现代化建设,扩大乡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023年,农村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0.9%,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农村学校。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向农村下沉,向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倾斜,组建县域医共体165家,新(改扩)建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578家,新增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10个。

75年来,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过去,成就斐然;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奋楫笃行,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要素保障、数字赋能等关键支撑,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