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校区  8:00—21:30

绍兴校区  8:00—21:00

潮起东海“新”风劲吹 对外经贸再启新程——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浙江对外经贸发展成就
来源:省统计局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09-27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站位、瞄定目标、善作善成,广大浙江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创业创新,对外开放事业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货物贸易由弱转强,利用外资从无到有,服务贸易提质提能,数字贸易出新出彩,绘就了恢宏壮观的浙江省外贸画卷。

一、对外贸易深耕“世界商田”,“地瓜经济”根壮叶茂

1.贸易规模:飞速扩张,地位稳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浙江对外贸易规模小、水平低,仅仅是全国外贸的“参与者”,以完成国家计划出口为主。1952年货物收购值仅1.2亿元,到1978年发展至11.7亿元,26年间年均增长9.2%。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浙江进出口、进口、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7011万美元、1771万美元和5240万美元分别增至2023年的6968亿美元、1895亿美元和507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2.7%、22.9%和22.6%,对全国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贡献均居首位,占全国份额分别为11.7%、15.0%和7.4%,分别居全国的第3位、第2位和第5位,成为全国外贸领域的“排头兵”。

2.贸易商品:结构趋优,实力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外贸出口主要是初级农副产品及初加工品,工业产品仅占10%左右。20世纪70 年代后,出口商品中五金矿产、化工、机械类商品等工业制品比重上升,结构已由单一初级产品向轻工产品、机械类产品发展。2001年入世后,浙江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推动成本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化。202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的10%左右上升至96.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从1980年的362万美元增至2314亿美元,年均增长29.3%,出口占比从1.5%提升至4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1980年的4万美元增至455亿美元,年均增长38.3%;以服装、鞋帽为代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544亿美元,占出口的30.4%;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16.0%,占比连续5年提升。

3.贸易主体:千帆竞发,民企压舱。伴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进出口经营权逐步放开,浙江外贸主体经历了由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再到民营企业成为“绝对主力”的变迁。2023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11.0万家,占全国的17.1%,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0万家,达到10.2万家。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已从1993年的68.4∶30.2∶0.9 调整至7.0∶12.8∶80.2,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占比84.7%,成为拉动外贸发展主引擎。

4.贸易方式:传统巩固,多元共进。新中国成立前期,对外经济联系仅限于少量的一般商品进出口,方式较为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贸发展自主性不断加强,“浙江制造”和“浙江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一般贸易进出口不断攀升。2023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38519 亿元,占全省外贸比重从1993年的60.2%提升至78.6%,是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稳固基石。近年来,浙江对外开放思路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升,市场活力全面激发,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外贸动能加速转换。2023年,浙江市场采购贸易国家试点已从2013年的1个增至6个,出口4707亿元,通过海关跨境电商平台出口1798亿元,两者合计占全省出口的18.2%。

5.贸易伙伴:“一带一路”,网织世界。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浙江对外贸易伙伴由单一面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向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转变,贸易格局多元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023年,浙江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出口合计16324亿元,占全省出口比重45.8%。“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取得丰硕成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5514亿元,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89.5%。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拓新兴市场,降低贸易风险,对东盟、中东、拉美、非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合计进出口24337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9.7%。

二、“请进来+走出去”双向赋能,“投资浙里”招牌闪亮

1.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效提升。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浙江基本没有利用外资。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小规模利用外资,方式以对外借款为主。随着利用外资方式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2023年,全省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1984年的23家增至4451家,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从3955万美元和252万美元分别增至383亿美元和20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5.9%,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居全国第4位。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面对新形势,浙江持续聚焦“415X”重点产业,深化“投资浙里”全球大招商,招引“大好高”和专精特新外资项目,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2023年签约合作项目175个。

2.对外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浙江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始于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区域到全球的发展过程。2000年,随着“走出去”战略实施,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在外承揽业务规模迅速扩大。2023年,全省1306家境内主体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1493家,境外直接投资备案额从2002年的0.5亿美元增至168亿美元,年均增长31.9%,对外实际投资额17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7.0%,居全国省(市)第2位;其中,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含港澳台地区)投资设立企业1008家,备案额109亿美元。全省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从1985年的77万美元增至70亿美元,年均增长27.1%;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从1985年的41万美元增至49亿美元,年均增长28.0%;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数达2.1万人。

3.开放平台:示范引领,能级跃升。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公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形成“一区四片”联动发展新格局。2023年,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不到1/400的面积,贡献了5.9%的新增注册企业、8.5%的税收收入、20.3%的进出口额和19.8%的实际利用外资。陆海内外联动打造物流标杆。2023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13.2亿吨,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353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3位;中欧(义新欧)班列运行线路增加至24条,开行数量为2380列,运送标箱19.5万箱。国际产业合作园“筑巢引凤”。自2015年以来,浙江已先后创建了22座国际产业合作园,积极整合国际资源和全球要素,多方引进合作国家项目,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

三、服务贸易转型提质增量,数字贸易出新出彩

1.服贸规模:持续扩大,跻身前列。近年来,浙江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特色产业区块、构建高能级平台、创新管理体制等举措,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保持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5980亿元,连续4年增长超2位数,占货物和服务贸易之和的比重由2000年的2.8%上升至10.9%,相当于GDP的比值由2000年的1.1%上升至7.2%。新兴市场服务贸易不断拓展,服务外包业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

2.服贸结构:转型优化,知识引领。浙江服务贸易发展以输出建筑、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起步。2013年,三大传统服务占比超过66.9%,出口占比65.0%。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优势不断显现,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全省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587亿元,占服务进出口的43.3%。

3.数动浙江:构建平台,融合发展。浙江围绕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先行。构建平台,数贸会“从无到有”。2022年举办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成为引领全球数字贸易“风向标”;2023年,升格为国家一类展会,并成功举办第二届。做优做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组织实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计划,发布“浙江数字贸易企业百强榜”,提升数字贸易产业竞争力。融合发展,拓展完善数贸产业。初步形成跨境电商、人工智能、数字金融、数字文化和数据产业、数字健康、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为主体的“4+4”数字贸易产业体系。2023年,全省数字贸易进出口额7716亿元,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数字服务贸易出口过亿元企业375家,其中阿里云服务范围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楫。浙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的新指示新要求为鞭策,全面推动外贸强省建设再提质再提速,开辟新时代浙江省外贸“出海”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