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砥砺前行。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75年来,在历届湖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湖州人民劈波斩浪、奋力前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蝶变画卷,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3次对湖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州考察,赋予湖州“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新要求。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湖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不断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
一、从基础薄弱到抢抓机遇加速赶超,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75年来,湖州人民抓住历史变革的时代机遇,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大机遇,精准把握赛道、大胆创新变革,加快步入了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运行轨道。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此,湖州从“两山”理念诞生地的起点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为本的绿色发展之路,以靓丽姿态聚焦世界目光。
经济总量连翻跨越。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州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有统计记录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0亿元。现代工业寥寥无几,重工业基本上是空白。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湖州生产总值从8.9亿元到1993年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27亿元,再跃升至2008年的103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2014年、2019年分别跃上2000亿元和3000亿元新台阶,2023年实现4015亿元,突破4000亿大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在2013年首次超过1万美元,跨入中高等发达国家水平;2023年人均GDP为117195元,按美元计算,为16631美元。
财政金融实力剧增。1952年,湖州市财政总收入仅0.3亿元,1971年湖州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2007年,湖州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3年的2.9亿元到2001年首次突破十亿、达到16.3亿元,到2011年的122.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至2023年的410.6亿元,年均增长19.0%。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从2003年的498.8亿元增至2023年的9225.4亿元,年均增长15.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3年的375.2亿元增至2023年的10545.8亿元,年均增长18.2%。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湖州外贸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开放领域不断扩展,规模迅速壮大。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0.29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30.4亿美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0.28亿美元增至212.1亿美元,年均增长23%。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82亿美元,是1982年的249.7倍。
二、从农业为主到优势产业强力支撑,经济结构实现新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湖州市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很高,产业结构呈“一、二、三”特征。随着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至1984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发生质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9.5:39.7:20.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一、三”的特征。2023年,湖州三次产业占比为4.0:49.3:46.7,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加速迈进。农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向农、林、牧、渔业全面转变,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湖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4.0亿元增至2023年的158.9亿元,增长近38.7倍。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绿色农业,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比重分别由66.4%、5.2%、23.7%和4.7%,调整为2023年的34.7%、4.7%、7.8%和48.4%。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增多,农旅融合不断增强,2023年末拥有现代农业园区381个,农业龙头企业314家,绿色食品基地23.17万亩,绿色食品484个。
工业经济质效突飞猛进。湖州市历来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水陆交通便利,轻工业特别是丝绸工业基础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工业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1949年,湖州市工业总产值0.2亿;1991年,全部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2亿元;2005年,全部工业产值跃过千亿大关,达到1070.8亿。2023年,工业增加值1763.89亿元。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2.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1%、39.2%和34.5%。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至7348.7和389.8亿元。
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明显扩张,在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休闲旅游、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的引领下,加快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亿元到1989年的11.1亿元(首次突破十亿),再到2000年105.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2016年1016.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至2023年为187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0.87亿元增至2023年的1707.9亿元。2023年邮政业务收入49.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55.3亿元;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47.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54.2万户,宽带用户197.8万户。
三、从江南小城到长三角中心腹地,城市能级实现新提升
75年来,湖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始终保持大发展的奋斗姿态。195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14万元;198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1.2亿元,跨上亿元台阶;1987年上十亿台阶,到2000年突破百亿,再到2013年突破千亿,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超2000亿元。
开放格局深度扩大。75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加快,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全市公路总里程从1949年的176.44公里增至2023年的81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从2001年的34公里增至2023年的453公里。近年来,湖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已建成杭宁高铁、商合(湖)杭高铁2条高速铁路,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加快建设,沪苏湖高铁将于2024年开通运营,“十字型”高铁网即将成型。已形成杭宁、杭长、练杭、申苏浙皖、申嘉湖、杭州二绕“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拥有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湖锡线、湖嘉申线、东宗线、东苕溪和梅湖线等“七干七支”内河航道网,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居全国同类型港口首位。全面开展“1211”综合交通重大项目促开工行动,即将形成30分钟通达上海、60分钟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90分钟通达长三角所有地级市的“369交通圈”,即将成为全国首个“县县通高铁、镇镇通高速”的地市。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75年来,湖州从美到强、从质到智,重拳连连,实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积淀的顺势迸发。“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全面打响,实现“美丽浙江”考核九连优。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城市、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满堂红”。城市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全市常住人口从1949年的114.69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343.9万人,2023年城镇化率达67.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42.5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人口160.0万人,中心城市道路总面积3069.8万平方米,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3.9%。
美丽乡村实现蝶变。近年来,湖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全市共拥有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吴兴西塞山、南浔古镇、德清莫干山、长兴太湖龙之梦乐园、安吉大竹海等知名景点,打造了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国际滨湖度假大会、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湖州,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全覆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10位,其中安吉县连续5年位居榜首。2012年9月,安吉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2021年12月,安吉余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3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2.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9%和34.7%,比2019年分别增长8.6%和11.5%。
四、从基本温饱到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更显殷实
湖州自古就有“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做百姓”的美誉。经过75年的不懈奋斗,湖州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湖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972元,是2013的2.2倍,年均增长8.3%(名义增长,下同)。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400元,是2005年4.8倍,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21元,到1988年破千元,2008年上万元,至2023年达到47455 元,是1978年的214.7倍,年均增长12.7%。2023年人均储蓄额达到13万元。
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75年来,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11051元增加到 2023年的46788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 1978年的204元增加到2022 年的33330元,年均增长12%。2023年人均消费品零售额49852元,全省第5位。
五、从总体短缺到全方位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创新人才战略不断巩固。2023年,湖州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前50强,其中创新治理力排名前30位;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由2000年4.6亿元增至2022年126.9亿元,年均增长16.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00年的1.22%提升至2022年的3.3%,居全省第3位。湖州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第29位,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第31位。2023年,新引进大学生9.8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85万名。2023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6.68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1.5件。
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持续完善公共服务。202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总图书藏量4747千册件;文化馆6个,全年举办展览1051个、文艺活动12332次;拥有体育场地1051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平方米,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周三免费开放,受益群众25余万人次;全市共有学校511所,全年招收学生14.5万人,专任教师3.5万人,其中每百名普通中小学拥有专任教师6.7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9.1%;全社会卫生单位数1678个,其中三甲医院6家,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从1949年的1453人增至32868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从1949年的412张增至21592张。
社会保障体系日显完善。2023年,湖州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共富试点市区县100%全覆盖,并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第1名。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77.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71.1万人,失业保险人数97.0万人,工伤保险145.1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85万人,帮扶再就业11.94万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1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城镇每人每月470元、农村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2023年城乡统一标准每人每月1105元;2023年末,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4.03人,养老机构床位数13653张。
六、从相对粗放到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的政治自觉,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持续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
生态文明树立新标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湖州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市区县100%全覆盖地市。谋划实施“生态鼎”评选机制,主导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在全国首创“河长制”,美丽浙江考核荣获“十一连优”,“五水共治”九夺大禹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全国同类城市第1位,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组织认定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202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州首次提出“两山”理念的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环境质量彰显新品质。美丽浙江考核实现“十一连优”,PM2.5浓度平均浓度由2013年每立方米74.3微克降至2023年的34微克,降低40微克;2023年空气优良率达79.5%;连续6年县控以上地表水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均为100%,入太湖水连续16年保持Ⅲ类及以上,“五水共治”9夺大禹鼎、连续3年蝉联“金鼎”。
无废城市建设开拓新进展。2023年,新增“无废城市”细胞208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督指导、无废城市数字化建设指数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数研究列入国家级试点,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1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水土流失治理率95.7%。
砥砺前行,高歌奋进,历史断然不会忘记已经被镌刻在年轮之上的75年奋斗历程。当前,湖州正在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谱写美丽中国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的美好图景,努力为全省勇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