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校区  8:00—21:30

绍兴校区  8:00—21:00

砥砺前行实干争先 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来源:省统计局   作者: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4-10-14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委、省政府、历任市委(地委)、市政府(地区行署)的坚强领导下,绍兴从一产独大的农业大市发展为三产融合的经济大市,从封闭落后的传统文化古城发展为开放进取的文商旅融合现代都市,从物质匮乏的贫弱地区发展为富裕共享的品质之城,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持续向好。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影响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乡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绍兴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黄酒之都等,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

(一)经济发展成就瞩目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经济发展展现强大韧性,经济总量节节攀升。1992年GDP超百亿,2003年GDP破千亿,2007年、2011年、2013年、2017年、2020年、2022年分别跃上2、3、4、5、6、7千亿元新台阶。1949年绍兴市工农业总产值[1]3.42亿元,人均产值153.4元。2023年绍兴市生产总值[2]7791亿元,是1978年(11.3亿元)的689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4.5万元,按照当年汇率折算为20576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于2013年超过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23年接近于克罗地亚收入水平(21347美元)。

(二)财政基础筑牢筑实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50年建立新税制。1994年实行分税制。2004年绍兴免征农业税,此后工商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49年,全市财政收入仅0.16亿元,1985年突破5亿元,1990年突破10亿元,此后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突破100亿元,2023年财政总收入为927亿元,是1949年的5748倍。税制改革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94年的8.4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79亿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6.0%提高到2023年的11.9%。

(三)金融市场迸发活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融市场持续完善,金融体系逐步健全。1949年绍兴市军管会接管国民政府留下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绍兴支行成立,开始建立人民币一元化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仅65万元。1979年起陆续恢复和新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992年海通证券绍兴营业部成立,绍兴证券市场起步。1994年绍兴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启绍兴企业接轨资本市场先例。21世纪以来,绍兴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多家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绍设立分支机构。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407亿元,人均达30万元。截至2023年末上市公司100家,现存境内A股上市公司80家。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建置区划不断调整优化。1949年绍兴城区解放。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省辖绍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省政府通知设立越城区。1989年诸暨县改设诸暨市。1995年嵊县改设嵊州市。2013年撤销绍兴县,设立柯桥区,撤销上虞市,设立上虞区。绍兴市从原来的“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2019年滨海新区获省政府批准设立,是浙江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对象。绍兴持续做强中心城市、优化区域格局、提升城市能级,2023年市区总面积达2965平方公里,年末城镇化率达73.1%。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协调性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基础持续巩固,工业质效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绍兴产业层次偏低。1949年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80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1991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19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二三”模式发展为“二三一”模式,又逐步向“三二一”模式转变。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3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5.6:32.8:21.6调整为2023年的3.1:47.9:49.0。

(一)农业基础稳固,供给持续丰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突破种植粮食的单一结构,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发展水产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高效益产业,向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型的现代化方向发展。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名优茶、蔬菜、花木、畜禽、名优水产、干鲜水果等区块多点开花。1949年,绍兴农业总产值1.40亿元。粮食总产量48.54万吨,茶叶总产量3583吨,猪牛羊肉产量7349吨。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亿元,年均增长7.8%,粮食总产量75.32万吨,茶叶总产量4.26万吨,肉类总产量8.83万吨,蔬菜总产量192.2万吨,水果总产量62.5万吨,渔业产量13.4万吨。生产方式不断改善,设施农业、生态养殖等新型生产模式形成新增长点,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34家,年末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89家,家庭农场4126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

(二)工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逐步恢复生产,陆续新办茶厂、印刷厂、染织厂、酒厂等公有制企业。改革开放后,以社队工业为主的社队企业推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如越城家私、食品,柯桥织造、印染,上虞化工、伞业,诸暨袜业、五金、珍珠,嵊州厨具、领带,新昌医药、轴承等。21世纪以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蓄势聚力,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万亩千亿”平台全覆盖。1949年,全市只有2家国有工业企业,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总产值414万元(1980年价格)。2023年底,工业增加值达3118亿元。1949年,工业主要是酿酒、印染、制酱、锡泊等个体手工业作坊,规模小、技术低、结构差,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92.8%,重工业占7.2%。2023年,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时尚、健康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0%、11.5%、11.5%、10.0%、6.2%;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64.5%、42.0%、34.3%、16.2%。

(三)服务业奋力赶超,新业态不断涌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短期恢复,便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时代,服务业作为末端产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由国营商业集中垄断逐步向多层次商贸领域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大量增加。1992年后,建成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的专业批发市场。21世纪以来,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连锁经营、超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业态逐步兴起,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模式引领潮流。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823亿元,是1978年(2.44亿元)的1568倍,年均增长11.6%。大数据、移动支付活跃消费市场。2023年,绍兴网络零售额1040.2亿元,是2013年的10.5倍。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60家,营业收入150.6亿元。

三、内贸外贸有效贯通,开放度逐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商品市场从物资短缺匮乏转向丰富充裕,内贸和外贸快速发展,旅游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来绍,开放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一)消费市场日益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从批发到零售的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形成了国营为主,其他为辅的社会主义商业销售网络。改革开放后,绍兴从传统计划经济跨向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市场日益活跃。21世纪以来,各种新型业态不断产生、发展,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逐渐形成。195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46万元,1984年破10亿,1995年破100亿,2023年达到2820亿元。2023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84家,超十亿元市场21家,超百亿元市场5家。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39亿元。

(二)外贸规模强势扩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绍兴对外贸易按照国家统一计划,由商业部门组织出口商品生产和收购。1983年绍兴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单独建制。1984年全市首家中港合作、合资企业成立。1988年绍兴自营进出口业务起步,实到外资首次突破百万美元。199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度破亿美元,2000年破十亿美元,2005年破百亿美元,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近600亿美元,是1988年的7628倍,年均增长29.1%。其中出口总额540.7亿美元,是1988年的6879倍,年均增长28.7%。市场布局持续优化,出口前五位国家分别为美国、越南、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81个,合同外资13.1亿美元;实到外资9.7亿美元。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成功申报绍兴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

(三)旅游收入再创新高

作为千年古城,绍兴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积淀,拥有大禹陵庙、越王宫台、曹娥孝女庙、新昌大佛寺、书法圣地兰亭等人文景观,以及徐渭、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名人文化。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绍兴文物古迹破败不堪,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以修复,大多数古迹被保护下来开发成旅游景区。1978年国务院批准绍兴为对外旅游开放城市,绍兴地区外事办公室成立,旅游业开始起步。1992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5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5万人次,此后绍兴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市政府组建市旅游委员会和市旅游集团公司,全力推进全城旅游,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整体效益不断提升。2023年末全市共有A级景区共87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8个,3A景区43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收入也水涨船高。2023年全市旅游总收入453.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2.5亿元,是1995年的28.7倍;接待游客3324.3万人次,是1995年的10.4倍。

四、基础设施跨越前进,保障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高,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邮电快速发展,电力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交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明显增加、网络结构更趋合理、运输生产持续增长,综合服务保障能力飞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前,仅在诸暨县有一段铁路。1949年,绍兴公路通车里程仅245公里,客运量29.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79.6万人公里,货运量32.1万吨,货运周转量882.6万吨公里。1993年实现乡乡通公路。1995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2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县通高速”。2022年全市高速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三条以上高速”;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如期开通,与柯桥段贯通运营,并与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同台换乘。2023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截至2023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929公里,全社会客运量132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6亿人公里;货运量2.3亿吨,货运周转量226.9亿吨公里。

(二)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绍兴地区电信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交往日趋频繁,电信事业飞速发展。1957年实现乡乡通电话。1977年开通市内自动电话。1989年开通无线寻呼。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后,绍兴邮政电信行业迅猛发展。2023年邮电业务收入89.8亿元,是2000年的4.6倍。年末电话用户数8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721.2万户,是2000年的13.7倍。固定电话普及率19.9号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62.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不含手机上网用户)272.1万户。

(三)电力事业实现有力支撑

1980年,220千伏绍兴九里变电所和牌头变电所建成,年供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1992年,首个500千伏变电所竣工投运,标志着绍兴大电网跨入了超高压、大容量、跨区域、大系统发展轨道。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559.9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410.9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2亿千瓦时,分别是1978年的124.8倍、119.6倍和200.5倍。

五、科技教育齐头并进,驱动力强劲增长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极大力量。

(一)教育发展欣欣向荣

绍兴历来重教,耕读之风甚盛,教育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地区各项教育事业获得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释放巨大能量。1985年绍兴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前后,绍兴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做大做强。2019年全市实现省教育现代化县全覆盖。2023年实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满堂红”,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通过率、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均居全省第1。1949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仅846人,初中在校学生4862人,中学专任教师278人。2023年末,全市普通高校12所,普通研本专科在校生13.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7所,在校生3.71万人。

(二)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后,绍属各县陆续建立科技管理、研究机构,制定规划和政策,研究并推广新技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79—1989年开展千余项科技研究,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绍兴率先在全省确定“科教兴市”战略,建立技术交易市场,加速绍兴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2023年,入围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3个,数量与杭州并列第1位,其中绍兴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试验区建设系全省唯一的综合试点。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累计专利授权量387145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0678件。其中2023年全年专利授权量246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629件。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支出48.63亿元。全年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3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8家,累计296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40家,累计9602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5家,累计748家。

六、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获得感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稳步提升。

(一)文化事业繁荣进步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在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个文化领域上成就辉煌。公祭大禹陵、中国绍兴黄酒节、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中国兰亭书法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会文化活动影响巨大,越剧等地方戏曲得到继承发扬。先后建成了绍兴大剧院、绍兴文化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2020年绍兴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2023年获评“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2023年末,有群艺馆、文化馆(站)110个,博物馆67家,公共图书馆7家,藏书量916万册。越剧博物馆、北纬30度馆、孑民图书馆、古城北大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二)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卫生健康工作。1954年开始建立地区、县、区、乡医疗卫生网络。1970年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1979年起,绍兴以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基础,加强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逐渐形成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教育、信息管理和城乡结合的卫生服务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医疗服务从以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1949年,绍兴全市医疗机构仅20家,床数392个,卫生技术人员961人。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基本建立了以绍兴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主体,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现代医疗服务网络。2023年末,有卫生机构2981个(含村卫生室90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5184张;医生数21197人,注册护士数22639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79.3张,每万人拥有医生47.8人。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84岁。

(三)体育事业乘势而起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受到人民政府重视。1951年绍兴地区举办第一届运动会。1964年各中小学普遍实行“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改革开放后,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在各种小学逐步建立体育课堂教学。1982年全面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千人登会稽山”“迎新越野跑”“全民健身日”等活动依次展开。近年来,推动体育赛事产业融合,高水平举办国际马拉松、世界女排俱乐部锦标赛、全国棒球冠军杯赛、全国攀岩冠军赛等重大赛事。2023年,圆满完成杭州第19届亚运会棒球、垒球、攀岩、女子篮球、男子排球5个项目办赛任务。绍兴籍体育健儿在本届亚运会上共获得10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全年共举办国家级、省级赛事89场次。

(四)生态环保卓有成效

近年来,绍兴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23年,万元GDP能耗降至0.37吨标准煤,节能降耗取得较好成果。对印染、化工等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关停整顿的力度不断加强,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地区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PM2.5年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11个地表水国控断面、25个省控断面、128个市级考核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均为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森林覆盖率47.03%。全年共完成国家造林0.9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11.8万亩,新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一村万树”示范村26个。

七、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共享性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改善生活品质,逐步加强社会保障,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居民收入与日俱增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经济总量快速扩大,惠及广大城乡居民,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经营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增长。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92元,是1999年的9.4倍,年均增长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25元,是1986年的72.4倍(1986年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3%。

(二)生活品质改善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吃穿用住的结构和层次都有明显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开始由追求温饱向追求全方位高品质生活方向发展,生活消费量与质都有显著提高。2023年绍兴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49300元,是1986年(959元)的51.4倍,年均增长11.2%。2023年绍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542元,是1985年(486元)的67.0倍,年均增长11.7%。

(三)社会保障健全完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初步实现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保费收入250.9亿元,是1994年的105倍。到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79.2万人和458.9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9.6万人。

75年栉风沐雨,绍兴书写了春华秋实的辉煌篇章。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全市上下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面深化“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扎实推进产业提档、项目提效、环境提质、民生提优等重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