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首页 / 水韵绍兴 / 正文
《党建助振兴 村歌润民心》
来源:图书馆   作者:周凌婧 家扬182班   编辑:沈世玲   时间:2021-06-07   点击数:

古村寻梦,谱写人民向党之歌,唱响乡村振兴之曲。击退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战胜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80年前的伟大远征,创造了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坚定执着顽强进取的伟大史诗。在浙江省江山市西北角,有一个隐藏在山林之后的江南古村落——大陈,这里溢满书香、处处歌声,党建之歌,永怀民心。

大陈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古村落。穿过悠悠小巷,来到萃文中学,书屋正诉说着崇学好文往事。旧时的书香似乎穿过时空隧道,浸润着大陈这片土地,依稀还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在书香浸润下,大陈的领导班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村情民情,探索出一套“党建统领、文化感召”的村庄治理“大陈模式”,创建了“1+7”的党建品牌。一是党员连心“1+7”,就是说由1名党员联系7个农户,支部党员与全体农户分别结对,党员进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二是支部服务“1+7”,通过“党建+好班子、好门路、好服务、好山水、好乡风”,实现“好乡村、好幸福”的乡村建设新格局。三是薪火传承“1+7”,即1名新书记和7位老书记薪火相传、接力发展。坚持党建统领,这便是他们最重要的经验。实践证明,坚持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政策、方法一体落实,就抓住了人民向党的“牛鼻子”和“金钥匙”。

正是有了1+7,才有了一家亲,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安居乐业才更有了指望,只有管好了肚子,才有了娱乐的性子。村党支部依托大陈丰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唱响幸福好声音,大陈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村歌的发祥地。

“妈妈的慈爱,游子的祝愿,浓缩进芳香可口的大陈面……”《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一路高歌,从大陈唱到了江山,从江山唱到了杭州,从杭州唱到了北京,作为G20国礼唱到了世界各地。那么,在创作这首村歌时,遇到哪些困难?村党支部在这一过程中有发挥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呢?走进大陈村党建馆,村党支部的汪书记对着党建历史娓娓道来:“将传统文化跟现代的文明相融合,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治理乡村,传播孝爱文明。”用歌曲来展示一个传统故事,用故事宣扬传统美德,无一不是乡村治理地重要方式。但在创作之初,大陈村遇到了两个困难,由于村落负债累累,作词人、作曲者无人担任,制作经费更是无处找寻。幸运的是,时任江山市副市长何蔚平女士由于父母亲的关系,对大陈乡有种特殊的情感。她带领着文化馆陈宏君老师,历时两周,完成了《妈妈那碗大陈面》的作词作曲;天津的一位乡贤——汪群更是慷慨赞助,这首经典孝爱歌曲这才得以传唱民间。

大陈村党支部挖掘自身人文历史,探索出“用村歌治村庄”路子,是符合实际、管用有效的。千道万理,抓住人心是硬道理。大陈村村歌为什么有巨大魅力?因为村歌集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是村民们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声,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比一般的说教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村歌作为大陈精神的象征,不仅成为了村党支部在推进大陈振兴道路上的一把利器,更是成为了大陈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一个村落的富足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大陈村抓住了乡村文化,采用“一面党旗引领、一张蓝图到底、一首村歌嘹亮”的党建方式,营造党群好风貌,振兴发展好业态,唱响幸福好声音的“三好”局面,人民的生活好了,对党的认可度自然也更高了。这就是大陈,一个村歌唱进村民心,党员群众一家亲的好地方。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今日之中国,正值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更多的“春天故事”正在起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在时代的洪流中自立自强,努力成为长征精神的践行者、捍卫者、守护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上一条:《天使在人间》

下一条:《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