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1: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1:30

首页 / 水韵绍兴 / 正文
《携手时代,不负韶华》
来源:图书馆   作者:蓝春红 网媒191班   编辑:沈世玲   时间:2021-06-10   点击数:

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绥以四方。”从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始终方向清晰、步伐矫健、节奏铿锵。从机耕泥路到公路成网,铁路密布;从资源稀缺发展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从穷乡僻壤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们见证了祖国发展的步步脚印,目睹了历代青年用奋斗书写的青春,而这段波澜壮阔的强国之路也成了我日久弥新的记忆。

记忆中,儿时第一次乘坐火车返乡时,小小的村落点缀在铁路旁,房顶上有着冒不完的袅袅炊烟。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蒸汽机车变成了内燃机车,如今更是成了彰显“中国速度”的高铁动车。窗外的低矮平房被高楼大厦取代,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领袖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随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科学技术提升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经之路。1978年,为拨开“文革”的一叶障目,为应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为开启国家民族的复兴之路,改革开放春雷乍响,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拉开帷幕,无数国家赤子甘作时代的引领者,无惧险阻,砥砺前行。回顾风雨几十年的科学历程,从轰动全球的“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到“神州七号”实现太空行走;从巨型计算机“银河”的研制成功,到世界最大口径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从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建成,到“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都印证着我国科学家们几十年来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不断技术革新,为祖国的科技研发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而未来,一定是一个科技引领潮流的多元化社会,Wi-Fi、5g、人工智能将运用于更加广阔的场所,以更强大的功能造福于人类。

记忆中,我曾指着电视机中破旧的砖房,问父亲:“为什么他们不建好一点的房子。”父亲回答我说:“总会有那么一天的。”而今,曾经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不再成为有志青年通往康庄大道的阻碍。我看见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村民走下2556级台阶,走向新的生活;我听闻吕梁县特困地区早已摆脱“可怜县”的称号,一个个山川焕颜、百姓致富的故事响彻这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三大攻坚战”这一新表述,其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之一是“精准脱贫”。而今年的两会仍以“决战脱贫攻坚”为目标,聚焦“三区三州”等贫困区,推动更多贫困村摘帽。曾经蜷缩于大山之中的贫困村一片锦绣、一片春色、一片清明。曾经被贫困褪去颜色的绿水青山再次裹上鲜活美丽的外衣,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喜笑颜开,一个个落后的贫困村终于探索出了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开启了脱贫致富的旅程。过去的一年,是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也是教育脱贫至关重要的一年,政府的多项举措,都让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实现了学习的梦想。全国各地的贫困、留守、残疾儿童,在政府的教育补助下,都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够通过知识选择人生,改变命运,国家也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青年建设下盈满力量,蓬勃发展。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时代青年的共同努力,他们敢于站在时代的潮头鼓起勇气,扛起肩上的重任,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国家成为如今的泱泱大国。

抚今追昔,“青年”一词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陈独秀口中的“百卉之萌动、利刃之新发于硎”,它彰显着国家危难时敢于挺身而出、不畏牺牲、不畏黑暗势力的坚毅品格,它是毛主席笔下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是保家卫国、无所畏惧的追梦人。他们都以真挚的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传承着先辈的品质,将个人的梦想写入时代的答卷。

习总书记曾对广大青年说过:“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你们生逢其时、何其幸也。”正值青年的我们肩负着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虽身处和平年代,但纵观当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仍当居安思危,每一位中国青年人都不容推卸卫国强国之责。今天,我们置身历史,放眼未来。眼前的祖国,已踏入赶超跨越的新时代,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要撕掉扛不起风浪、经不起风雨的标签,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意识、坚定只争朝夕、不负昭华的理想信念,凭借永不言败的精神一路高歌,接过前人的笔为时代书写一份波澜壮阔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