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杭州校区  8:00—21:30

绍兴校区  8:00—21:00

刀斫斧砍之爽利 浑穆劲健之雄奇——陶浚宣
来源:   作者:   编辑:童桦滢   时间:2023-04-28   点击数:

陶浚宣是晚清与赵之谦齐名的书法大家。在现实中,相对于书法的知名度,陶浚宣更是一个仗义执言、热心公益的开明绅士,是一位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开办学堂、兴办教育;伸张正义、声鸣“秋案”;刊发图书、营建东湖;造福乡里、为世所重;名遍江南、感动中国。


陶浚宣(1846-1912),清绍兴陶堰人。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稷山居士,自称为东晋“陶渊明第四十五代孙”。他早年在广东广泛接触华侨,同情革命,认为救国必须提倡教育,进行政治革新,曾资助陶冶公东渡日本留学。在营造东湖园林的同时,陶浚宣又变卖家产,负债创办了东湖通艺学堂(后改名为法政学堂),聘请何阆仙、寿孝天、周作人、谢飞麟、陶成章等越中名流为教师,设史学、子学、算学、译学,有日籍教师两人,朝鲜籍留学生两人,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两所私立政法学堂之一。就读的学生不少人后来成为闻名中外的人物,如竺可桢、刘大白、陶冶公、陈仪等。陶浚宣在校内经常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秋瑾、徐锡麟等经常在东湖聚会,练习划船等,使东湖成为光复会的秘密联络点之一。




陶浚宣精于书法,亦工画人物,长诗词。年轻时即已闻名乡里,后更名重一时,有“诗文风骨健举,结响亦遒,意在嘉隆七子”之誉。苏州“寒山寺”、“寒山拾得”碑刻、长江宜兴崖壁“柏湾”两字,即为陶公所书,清光绪时所铸银元、角子、铜元上“光绪通宝”模字,亦出其手笔。著有《稷庐文集》、《百首论书诗》、《稷山文存》、《稷山读书札记》、《通艺堂诗录》等。

光绪三十三年夏,发生了震动全国的“秋案”。浙江巡抚张曾敭、绍兴知府贵福等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激起江浙舆论一片哗然。“秋案”发生后不久,陶浚宣奋笔疾书,以《浙江合郡绅、商、学界公启》的名义和方式,发表约5000字的《驳浙抚致军机处电》,公开宣言:“无一证可以成立,无一人可以成罪。夫大通学堂之枪,既奉官奏有案,即不得为私藏军火;学生并不开枪拒捕,即不得为匪党。而两生之枪毙者为冤死,十余人之受伤拘禁且受非刑考讯者为冤狱。秋瑾既不开枪,又无证据、无口供,以提倡女学之人,而死蒙恶名,身遭惨戮,冤莫大焉。”在清廷大开杀戒的腥风血雨之中,敢于仗义执言,抨击张曾敭、贵福的“草菅人命”、“破坏立宪”,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