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绍兴杨汛桥校区  8:00—22:00

杭州拱宸桥校区  8:00—22:00

【期刊导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年第6期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信息资源部   编辑:黄求尔   时间:2025-09-18   点击数:

P1《数字经济的“降碳增效”效应及其实现路径:来自88个国家的实证研究

概述: “双碳”目标深度嵌入国家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降碳”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降碳增效”问题,深入挖掘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基于2003202288个国家面板数据,从碳排放和碳生产率两个维度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降碳增效”效应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在国际比较框架下,数字经济的“降碳增效”效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对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形关系,而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则呈“U”形关系,拐点值分别为1.1460.884(2)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降碳增效”效应在中高和高收入国家及资源依赖度较低的国家更为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进而间接影响碳排放量与碳生产率。(4)能耗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影响“降碳增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强化了非线性效应的平稳性,并推迟了能耗拐点的出现。(5)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的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具有空间效应,但与对本国的影响相比,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因此,建议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降碳增效”的发展理念,推动拐点的提前形成与曲线的持续优化;立足“降碳”与“增效”的协调统一,实现碳排放下降与生产率提升的良性互动;多渠道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姜玲,博士,教授,博导,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治理、城市与区域治理;E-mail cufejiangling@126. com

胡佳霖,博士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评估、环境治理;E-mail hjlcq123@163. com

引用:姜玲, 胡佳霖, 张子略. 数字经济的“降碳增效”效应及其实现路径:来自88个国家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6: 1-15.

全文:点击下载


P16《数字经济发展缓解碳排放不平等——来自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证据》

概述:各地区协同推进低碳转型,是中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然而,地区间碳排放空间失衡和降碳策略的异质性特征,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构成严峻挑战。该研究基于不平等理论,剖析地区间碳排放差异的形成机理,系统解构数字经济缓解地区间碳排放不平等的理论逻辑,通过要素配置效率与偏向性技术进步双重传导路径,揭示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降低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程度,提升高碳城市的碳减排速率,该结论在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强化技能溢价效应,逐步引导技术进步更多地依赖高技能劳动力,更好地推动高碳城市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缩小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相较于减排偏向性技术进步,节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由于更契合高碳城市的要素禀赋特征,故在缓解碳排放不平等方面更具优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高数字禀赋城市的碳排放不平等,较高的数字技术应用空间和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碳排放不平等的缓解效应。鉴于此,该研究提出应构建多元协同政策体系,推动地区间数字技术合作和要素流动,加速高碳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要素优化配置,以数字化治理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从而激发数字经济提升碳减排效率与缓解碳排放不平等的倍增效应

作者简介:孙倩,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E-mailsunqian@sem. tsinghua. edu. cn

李国祥,博士,副教授,硕导,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气候金融、能源战略与政策系统分析;E-maillgx_0614@126. com

引用:孙倩, 李国祥, 薛进军. 数字经济发展缓解碳排放不平等——来自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证据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6: 16-26.

全文:点击下载


P100《数字经济赋能城市能源转型:基于政府与公众异质约束视角》

概述:该研究选取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机制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的影响分别具有倒“U”形、“U”形特征,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强化人才集聚、创新集聚与产业集聚等方式促进城市能源转型。(3)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在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政府环境治理目标在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城市能源效率方面的正向调节作用有限;公众环境关注在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老工业基地城市与资源型城市的能源转型。基于此,建议政府部门应制定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管,以协同推进城市能源转型 。

作者简介:董依婷,博士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教育经济管理。E-mailyitingdong9527@163. com

原珂,博士,教授,博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教育经济管理。E-mailyu_anke@126. com

引用:董依婷, 原珂, 赵贤,.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能源转型:基于政府与公众异质约束视角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6: 100-111.

全文:点击下载


P177《数智化赋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来自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概述: 作为一种充分体现数改智转、数智融合等新技术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数智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小数据到大数据,再到智慧数据的本质飞跃,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地方践行包容性绿色增长理念的强劲动能。该研究基于数智化内涵构建城市层面的数智化指标体系及指数,并运用双重机器学习算法、两种“黑盒”模型解释工具等前沿技术及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数智化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内在机制及激励效应。研究发现:(1)数智化能有效激发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活力,且这一积极赋能效果明显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分别产生的潜在冲击。(2)在非资源型城市、“胡焕庸线”以西经济区、内陆地区和外围城市中,数智化更有利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在市场一体化和非正式制度较弱、数字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支持力度较大的城市,数智化驱动更具后发优势。(3)数智化主要通过诱发政府干预、优化要素配置和提高从业质量,助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4)数智化赋能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出明显的正向边际效率递增态势,且这种积极作用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贡献也越来越大。据此,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数智化发展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生。该研究不仅为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了数智驱动的新视角,也为新发展格局下国家统筹实现数字中国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双赢”提供了政策启示 。

作者简介:韩先锋,博士,特聘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经济增长;E-mailhanxianfeng2008@163. com

引用:韩先锋, 李佳佳. 数智化赋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来自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6: 177-189.

全文:点击下载


P201《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概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该研究将2019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42022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实施对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政策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剖析城乡要素流动在试点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后,试点地区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是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2)机制分析发现,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通过助推人口要素、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中介传导途径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3)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东部地区、县级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在中西部地区、非县级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包括:强化试点政策的监测评估和总结推广、实施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

作者简介:张亚丽,博士,讲师,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E-mail283472550@qq. com

项本武,博士,教授,博导,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E-mailxia6142@sina. com

引用:张亚丽, 陈杨洋, 项本武.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5,6: 201-212.

全文:点击下载